三伏灸预防感冒80例
中医杂志 2000年第6期第41卷 短篇报道
作者:林滨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二医院针灸科,366000
我科自1991年起在采用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同时,发现三伏灸对预防感冒有满意的疗效,现将几年来临床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临床观察80例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5~73岁;其中合并过敏性鼻炎、鼻窦炎28例,合并冠心病17例,气虚体弱24例;病程3~10年者58例,10年以上者22例;每年平均感冒8次以下者16例,8次以上者64例,其中每遇风或冷空气即感冒者49例。
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根据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所载的白芥子散。本科采用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延胡索各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cm,厚约0.5cm大小饼状,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定喘(双)、膏肓俞(双)。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cm×2cm大小的姜片备用,取精细艾绒制作成底阔1cm大小的圆锥形艾炷数壮,每次敷贴药饼前先于大椎、风门行隔姜灸,每穴灸3壮,灸至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将做好的药饼置于穴位上,用4cm×4cm的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于每年夏季三伏天上午11时以前为佳,初、中、末伏各贴药1次。在贴药期间如皮肤感觉特别疼痛者可提前取下。按时取下者,如局部水泡较大,应用消毒针筒穿破水泡、排干,局部搽龙胆紫即可。治疗期间忌食生冷海鲜品。
3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运用三伏灸治疗1~3年,随访1年后统计,每年感冒<2次为痊愈,2~5次为显效,>6次为无效。本组共80例,治愈44例,占55%;显效27例,占33.8%;无效9例,占11.2%;总有效率为88.8%。
按疗程分:其中18例均为仅接受1年三伏灸治疗者;27例为连续两年三伏天接受治疗者;35例为连续3年三伏天接受治疗者。经过统计学处理表明,连续3年接受三伏灸治疗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治疗1~2年治疗的病人。在连续3年三伏天都接受治疗的35例中,其有效率可达到97.1%,说明坚持三伏灸对于容易感冒的群体来说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预防措施。
4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35岁,教师。1993年7月15日初诊。主诉:易感冒打喷嚏10年余。每遇天气变化,寒冷刺激即感冒,每年达10次以上,伴之打喷嚏,尤以晨起时嚏声连作,甚则声音嘶哑,流清水样涕,鼻塞声重。曾在某医院诊为“过敏性鼻炎”。症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属肺气亏虚,清窍不利。予初伏、中伏、末伏敷贴三伏灸膏治疗,每次均于12小时后取下,三伏后敷贴处形成灸疮,并结痂脱落。连续两年三伏灸治疗,随访1年,仅感冒过1次。
5 体会
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更为多见,而且不分男女老幼。感受外邪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因素,但机体抗病能力下降也是导致本病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卫气不固,风外相引而发病,老年人、婴幼儿和素体虚弱者比常人更易患感冒,不但症状重且有转变其他疾病的可能。因此,对这些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有着重要意义。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之原则,本科在每年夏季三伏天采用药物穴位敷贴,以鼓舞阳气,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感冒的目的。
收稿日期:199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