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艾滋病的最佳“疫苗”
生物疫苗用于“艾滋”预防尚不知其期,而可以改变高危行为的宣传教育已经在遏止疫情中显现了功效。可见,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称,宣教即是一支抵御艾滋病的疫苗。
今年的宣传主题提示我们什么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定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 倾听、学习、尊重”。
有调查证实,我们20%的学生家长不愿让15岁的孩子了解和性病、艾滋病有关的知识,有5%的家长认为根本没必要让他们了解。理由是他们还小。有的家长干脆说,艾滋病是大人的问题,中国孩子没这事儿。
孩子们真没这事儿吗
据公安部门报告,目前我国记录在册的59.6万吸毒者中,80%为青少年。另据受毒品侵害较重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82%的吸毒青少年是在不知毒品危害的情况下吸毒成瘾的。
近年一些学生问卷调查也发现部分学生有性的活动。其中自我报告有过性行为的中学生比例0~8%,大学女4~8%,大学男生为6~19%。
特定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使他们表现 出对异性的好奇和性萌动。所面临的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又使他们更需要理解和解脱。没有正确的防病知识指导,难免会陷入危险中。他们是最需要“免疫”的人群。
在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的教育上,专家们常常提起旧金山发生的故事。在这座有着宽容文化的美国城市,80年代初出现了大批同性恋艾滋病毒感染者,世界为之瞩目。由于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艾滋病毒新感染率在这个群体里开始下降。该地被誉为世界上成功地开展预防“艾滋”的城市之一。然而10年后,人们惊异地发现,危险性行为仍在这个群体中发生着。原来,一直未进入教育视野的青少年不断走进了这个行列。
在日前卫生部下发的对今年艾滋病宣传运动主题释义的文件中,记者抄录下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必须深刻反省:为什么青少年还继续处在艾滋病毒感染的危险中?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告诫青少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感染依然在增长。
谁是预防”艾滋”的教育者
我们的卫生部门、宣传部门、教育机构,我们的家长、老师当然要做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连同青少年自己,都应该行动起来。
中国医学科学院瘳苏苏教授常年从事高危人群健康教育研究。在 南方一些小镇,她接触了大量涉及高危行为青少年,其中一些 路边店以卖淫为生的妇女服务员仅有十几岁。她们大多对于性病、艾滋病一无所知。一位患尖锐湿疣治疗多次不能痊愈的女孩儿,在性病诊所听瘳苏苏讲了性病知识,后悔不已。她说,从前如果有人哪怕给她讲一点点这样的知识,她都不会走到这一步。
每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达8000万至1.2亿左右,其构成以青少年居多,且文化偏低。在人口流出地,有关部门如果能在他们办登记、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基本防病知识,让他们打了“预防针”再走向大社会,自然也就多了几分“抗体”。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吴尊友研究员,3年前在云南陇川县策划了一项超前性的预御行动,针对青少年人群从预防吸烟、吸毒入手预防艾滋病。卫生、教育、文化、科技几方面的力量都调动了起来。防病宣传进村唱主角,科技扶贫进村辅助,村庄扫盲、文化娱乐辅助,学校同时开设专题教育课。一年多的时间,收到了显著效果。
“同伴教育”是近年出现的新名词。这种从国外“引进”的健康教育新形式,现已在北京好几所大学展开。同学们组织起来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讲课的是学生,听课的也是学生。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向记者这样描述学习的场景——一个问题提出来,座位上所有的人都举起手来。
行为是艾滋病流行的根源。这也是知识为什么是“疫苗”的所在。若校园中这种青年人自己教育自己的作法在更广大的人群中推而广之,是不是筑起了抗御“艾滋”的免疫屏障?
恐吓宣传是别人走过的弯路
十几年前,当艾滋病开始有一些国家流行的时候,当地媒体作了大量过激的报道。“超级癌症”、“世纪的黑死病”、“黑色瘟疫”等等,都是那时的称谓,这些“恐吓”吓退了一些从事性乱的人,但也致使一些艾滋病毒感染者去报复社会。
廖苏苏教授说,恐吓宣传是别人走过的弯路,它必然培育出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歧视的社会环境,对整个艾滋病防治非常不利。
迄今为止,艾滋病确无根治药物,但它完全是可以预防的。被证实能够感染的途径仅仅3条: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即使与感染者共同生活,只要注意了这3条,也是安全的。
去年在香港,记者遇到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当时他已发现感染艾滋病毒5年。他说他走出痛苦后,常与一些感染者相聚,在一起相互帮助,也常常分析一些有关“艾滋”防治进展的信息。他每天都在工作,也定时到医生那里去。他从口袋里掏出自己的名片给记者,郑重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上面做工作,我们在下面也在做工作。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共同对艾滋病作战”。
艾滋病毒感染者是防治艾滋病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廖苏苏教授指出,媒体宣传的影响是巨大的。科学宣传艾滋病,倡导人们正确对待感染者,有助于消除感染者与社会的隔膜,而使之参加到防治艾滋病工作中来。
尽管我们估计有40万感染数字,但就人口感染率而言仍属于低感染国家。而艾滋病早期流行国家既有防治的成功经验可供我们学习,也有失败的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只要我们以理智和科学的态度,调动起所有能调动的力量,同艾滋病战斗,我们就有希望继续保持人群低感染率的水平。
199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