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 > 第七章 皮肤真菌病

第三节 深部真菌病

 

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

着色真菌病系由几种着色真菌所致的深部真菌病。主要侵犯皮肤,但有时也可累及内脏。

【病因及流行病学】

本病的病原菌是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着色真菌、卡氏分枝孢子菌及皮炎着色真菌,其中以裴氏着色真菌引起者最常见。但脑脓肿综合症是由另一种暗色真菌毛状分枝孢子所致;囊肿皮下型为高氏瓶霉菌和曾氏瓶霉菌所引起。

着色真菌广布于自然界中,好腐生于潮湿地带,腐臭的树木或植物上。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外伤密切相关,致病菌可以从伤口处侵入皮肤而感染。一般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引发血行播散而累及脏器;本病的发生过程也与局部组织免疫有关,因皮损发生后,有时不经医治,部分病变也可逐渐自然痊愈。

着色真菌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散发,但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在我国1951年于山东省首次发现,随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北京及上海等省市皆有病例报道。其中在山东的章丘及河南之荥阳为主要流行地区。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可谓沉疴顽疾,常历经几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最后可使患者肢体致残,重症者还可危及性命,故对着色真菌病的防治应予以重视。

【临床表现】

着色真菌病以成人男性局多,患者主要是农民或泥瓦木工。好发部位于国外报告多见在下肢,尤其足背及小腿上,但在我国山东章丘的患者所见则以手腕部为最多。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水疱丘疹,接着逐渐演变成斑块结节,最终变成菜花状或乳头瘤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彼等损害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时,可破溃而形成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生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园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损害多呈密集成群,大小不等,彼此可相互融合,有些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色泽为暗红色或紫色。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或象皮病。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

本病呈慢性经过,可历经数年或数十年而不愈,但一般健康尚可,如不积极坚持医治,最终可使患者肢残废,丧失劳动力。某些患者可累及内脏而出现相应症状。

脑脓肿综合症多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至脑,往往见于体质衰弱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种病人予后不佳。

囊肿皮下型多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结节,该结节以后中央发生坏死并形成坚实的皮下囊肿。其直径约2厘米左右。

【诊断】

除了依靠病史,临床症状特征以外,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切片在浸润的郎罕氏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园形真菌孢子;取皮损处脓性分泌涂片直接镜检,也可查见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进行真菌培养亦可获阳性。

本病应该与疣状皮肤结核,梅毒.鳞癌及孢子丝菌病进行鉴别。

【治疗】

一.在农村劳动中如遇皮肤损伤,对伤口应该认真处理.。

二.内用疗法

(一)5-氟孢嘧啶:本药可按每公斤每日100mg计算内服,可以获效。但需长期连续应用,直至皮疹消失为止.。

(二)噻苯哒唑 每日2克,连用3-6月,或许可见效。

(三)大蒜素静滴或口服咪唑类药.球红霉素、庐山霉素、二性霉素乙等抗真菌药都可酌性试用。

(四)碘化钾内服,逐渐增加剂量到3-6克,分3-4次服,连用至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为止。据报道用此药治本药,其疗效不如治疗孢子丝菌病。

三.外用疗法

(一)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二)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面积较小的损害。

(三)局部温热疗法:鉴于着色协菌在38℃以上即停止生长,故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灯泡局烤等使病变地方湿度达到50~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本疗法最适宜在适宜在农村开展。

(四)二性霉素乙10~50mg,进行局部注射(每5mg 本品加入2%奴夫卡因1ml)。每周一次,坚持3个月,可能奏效。此疗法也可用庐山霉素代替。

(五)局部外用噻苯哒唑二甲基亚砚溶液或10%5-氟胞嘧啶软膏均可望见效。

 

孢子丝菌病(Sportrchosis)

本病是由申克氏孢子丝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深部真菌病。其主要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及附近淋巴管,亦偶尔累及粘膜和内脏。

【临床表现】

本病国内报告主要所见为皮肤淋巴管型、固定型和播散型。

(一)皮肤淋巴管型

本型为最常见,患者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得病前往往有外伤史。病损好发于直接同外界相接触的暴露部位,例如手部、腕部、前臂、足背及小腿外侧,而且以活动较频繁的右上肢为最多,这可能是该肢体习惯于劳动缘故。此外,头面部、颈部也可被波及。

病原菌从外伤处侵入机体后须经数周乃至半年的潜伏期方能发病。最初的皮疹是在原外伤部位出现一个坚实、圆形、且有弹性的结节,临床称此皮损为初疮。这种原发结节无压痛但可移动。其表面皮肤始为淡红色,进而转变成紫红色乃至发黑坏死。随后结节逐渐增大,可与上面皮肤粘连,最终破溃而马溃疡,从中流出少量脓液。

在上述原发性初疮发生之后,再经一至数周之久,又有新结节出现。此种后发结节叫做继发性损害,该结节常沿淋巴管作向心性扩散,呈带状分布,多局限于单侧肢体。病损时间较长的,结节还可向淋巴管支线分布。

继发性结节,数目不定,自数个至几十个,其大小如花生米或蚕豆大。这些结节也可缓慢发展转变为脓肿或溃疡。连接结节间的淋巴管可呈束状变硬增粗,但局部淋巴结肿大得罕见。

初疮若发生于头部或颜面者,由于该部淋巴管不呈带状分布,故继发性的结节也不形成带状排列。

(二)固定型

该型仅次于皮肤淋巴管型,临床上也较多见。好发于面部,尤其是儿童;也可侵犯手背其它露出部位。皮损往往固定于始发部位,而不沿淋巴管播散。皮疹表现为稍有弹性的坚实结节、无压痛、久之也可化脓破溃而形成溃疡,表现有少许脓液。本型还有少数病例,历经相当岁月之后,损害再沿淋巴管蔓延扩散。

(三)播散型

此型病人罕见,串者常伴有其它的全身性疾病或免疫功能障碍,而且多数已有原发性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经过一定的时期后,通过血行性播散而发生全身损害。皮疹再现呈结节、脓肿和溃疡。另外,还有偶见无原发性皮肤淋巴管型损害,一开始即出现全身性的皮下结节。患者呈急性病容,预后不好,经几个月后常因恶病质而亡故。

本病除上述的临床类型以外,极少数病人可累及粘膜和内脏。其表现在鼻、口、咽等粘膜,往往可发生与鼻炎、口炎、舌炎、咽峡炎、喉炎等疾病相类似的临床症状;若骨骼、肌肉、肺、肾、肝、脾、脑和其它内脏受侵犯还可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特征,结合真菌和病理检查诊断一般不困难。

【治疗】

一、内用疗法

(一)碘化钾为治疗本病首选药;通常使用5~10%碘化钾内服,以每日1~2克开始,然后逐渐加大剂量,直至成人每日6~8克,分3~4次服用,可连用3~4周,常屡收佳效。

(二)有时投与5-氟胞嘧啶100mg /kg或克霉唑30~60mg/kg口服,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三)两性霉素乙静注或酮康唑每日内服200mg ,对各型孢子丝菌病也多能应验。

二、外用疗法

(一)采取1~2%球红霉素二甲基亚砚外用或0.2%本品氧化锌油外涂,多能获得一定疗效。此外,有人试用2%碘化钾液外搽,亦有效果。

(二)温热疗法:有报告使用45℃电热器局部加温疗法,每日三次,每次30分钟,可促进皮损消退。

【预防】

在日常生活或劳动生产中,遇有皮肤外伤,须及时妥善处理,如外涂碘酊,则可预防本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