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 第二十五章 概述

第二节 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神经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思想萌芽阶段(公元前3,000年~19世纪)

在古代书籍和医学书中(包括我国和黄帝内经)很早就记载了有关一些高级心理机能和脑的关系或在脑中定位的论述。西方一些学者如希波克拉底、阿里斯多德和盖伦(Galen)都把人的心理机能与大脑的某一部位(脑的小室,后来形成了脑室学说)联系起来。直到十六世纪中叶,韦萨留斯(A.Vasalius,1514~1564)于1543年发表了有名的解剖著作《人体构造》和《节录》,有详尽的脑解剖知识修正了前人的脑室学说(这一学说曾统治了学术界1,000年),这才促进了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一些学者们从脑实体中其他部位寻找高级的心理机能的部位,如笛卡尔(Descrates)就选择松果体作为精神(心理)能力或心理灵魂居住的部位。十八世纪初著名的解剖学家加尔(F.J.Gall 1758~1828)提出的《脑和头盖说》影响最大。他提出人的各种复杂的能力是与脑的各个严格限定的部位密切联系的。由于这些部分逐渐增长起来,就形成头颅骨上的相应隆起,这些隆起决定了人的心理能力的个体差异。他的学说虽然在生理学上主观性推测很多,但是他的贡献是将脑作为心灵的器官,把具有不同生理或心理生理机能的官能器官定位于皮层,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冲破了非实体的笛卡尔的灵魂概念,走向较物质的神经机能概念,促使后来的研究者更细致的观察和更精细的神经解剖来代替过去对心理与脑关系的推测和猜想。但另一方面,加尔的学说成为后来在欧美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颅相学(phrenology)”或“骨相学”的理论支柱。颅相学不是一门科学,它把人的头盖划分为大大小小共三十七个联络的区域,并增补和修订加尔的心理能力三十七种,分属“感情”和“理智”两大类。它认为大脑是由许多独立的器官组成,每一个器官都管理着一种单独的、天生的心理能力。头颅的哪一部位隆起,就表示那一部分的大脑较大,某一种精神能力或才能就突出。扪摸或测量人的头颅隆起就可以评定人的人格和各种精神才能。这样颅相学就成为披上“科学”外衣的占星卜卦术。

 

专栏25-1 颅相学(Phrenology)

加尔的弟子施普茨海姆(Spurzheim,1776~1832)采用了“颅相学”一词将加尔的观点寓意化、教条化,研究人类的高尚品格,认为大脑是由许多独立的器官组成,每一个器官都管理着一种单独的、天生的心理能力。经施普茨海姆增补和修订的加尔心理能力共三十七种,和心灵的器官数目相当,这些器官的发展便可使头盖增大,因此,头盖被划分为大大小小的三十七个互相联络的区域。和这些区域相当的心理能力可分为感情和和理智的两种。各种又分为两组。感情分为“倾向”和“情操”两组。前者位于头后的下部和耳官之上的两侧,后者位于头的后部、两侧及顶部,在“倾向”之上的一个区域内。理智分为“知觉”和“思考”两组,都位于前额,思考则位于前额的中心(图25-1)。

“心灵的器官及能力”

图25-1 “心灵的器官及能力”

(据施普茨海姆的《颅相学》,1834)

威情的官能理智的官能
似向情操知觉的思考的
?生存欲10.谨慎22.个性34.比较
.饮食欲11.认可23.外形35.因果
1.破坏性12.自重24.大小 
2.多情性13.仁爱25.重量及抵抗力 
3.慈爱性14.尊敬26.颜色 
4.友情15.坚决27.地位 
5.乡士情16.良心28.次序 
6.好斗性17.希望29.计算 
7.秘密18.惊异30.结局 
8.贪得19.理想31.时间 
9.建设性20.愉快32.音调 
 21.模仿33.语言 

施普茨海姆与其说是个科学家,不如说是个宣传家。1813年他与加尔分手后,用英文发表了颅相学的许多著作,写出了它的许多细节,确立了头盖的一种新的更详细的部位,将表示官能的名词重加修订,最后他在美国传其学说,死于波士顿。

在科学界里,颅相学从未为一般科学家所承认。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却很流行,为一些知名人士所拥护。颅相学所以得到一般人的赞赏,是因为人最不容易了解的是他自己,而颅相学恰似一把能打开这一神秘的钥匙,……扪摸或测量人的头颅骨隆起就可以评定人的人格和各种精神才能。例如苏格兰的库姆(1778~1858),受施普茨海姆感化后,从1817年起为颅相学宣传甚力,他的著作甚至多于施普茨海姆。他于著书之余,还为颅相学作多次演讲,也和施普茨海姆一样,赴美宣传这一学说。在美国,福勒兄弟宣传的功绩最大,他们合创了《美国颅相学杂志》。英国《颅相学杂志》。创刊于1823年,美国的杂志后来也更名为《颅相学杂志》,并于1880年与英国的杂志合二为一。至1911年刊布第124卷时,才在费城绝版。在大不列颠有二十九个颅相学学会,在纽约至1921年为止至少还存在一个颅相学学院。颅相学的兴盛长达一世纪之久。

摘自波林:《实验心理学史》上册,高觉敷译,1982年,商务印书馆。

二、科学发展阶段

进入十九世纪后,由于显微镜和细胞染色法的发明、魏尔啸细胞病理学说的创立,细胞被认为是基本的生命单位,有机体是单个细胞的机械总和。这促使人们研究脑的神经细胞结构和心理的关系。有名的大脑罗兰图沟(即中央沟)的发现者罗兰图(L.Rolando 1770~1831),驳斥了加尔脑定位的不确,稍为正确地将较高级的心理机能定位于大脑之内。被认为是科学的脑生理学的创始者佛卢龙(P.J.M.Flourence,1794~1867)反对机械定位论,为了推翻颅相学的伪科学,他用动物(鸟类)作实验,用精确的手术对脑的两半球、小脑、四叠体、延髓等神经结构作部分摘除法,观察各部分的机能。因而他比罗兰图更精确地说明心理与脑的关系,创立了与“脑定位”相对立的“脑功能整体论”的学说。佛卢龙认为所有大脑的组织都是等势的(或等能的)(epuipotential),只要有足够的脑组织存留,损伤后剩下的脑组织就能取代失去的脑组织的机能。他认为心理机能不是依赖于脑的特殊部位,脑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工作的。当时,一些联想主义者认为,既然脑是无数神经细胞组合而成,那么精神(心灵)也可由无数个个别观念,或联合成更复杂的观念或更高级的心理机能组成。换言之,脑既然可细分为许多小单位,那么精神也可分析成许多局部的心理机能。因此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再度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一些临床医师对脑局部损伤或病变引起某些高级心理机能的障碍作了有价值的观察。1861年P.P.Broca发现他的一个失语症病人与左脑额叶后部病变有关,把口头言语的丧失和脑局损伤联系起来,进一步推动了脑机能定位的研究。1874年Wernike描述了一例左颞上回后部病变的病人产生了对言语理解的困难。这样就发现了在大脑两个不同地方的损伤产生了两种不同言语机能的问题,迫使临床医生要采用比一般神经病学常规检查更为精细的方法来测定病人高级神经机能损害的情况。1872年Froust设计了一个测验,让运动性失语症的病人听一个单词,要他用手指的数目来表示这个单词有多少个字母或音节,这就开始了在脑损伤病人身上用实验或测验的方法来研究高级的心理活动。许多心理学家与神经病学家合作,在人脑不同部位损伤时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探查种种心理机能缺陷的程度、它的机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从神经病临床发展起来的神经心理学。

另一个途径是来自对动物行为的研究。Lashley用大白鼠进行脑损伤时动物学习、视觉和动物行为的观察,开创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根据动物实验的资料,阐述大脑机能和各种行为的关系、提出了脑和行为的基本理论。

三、神经心理学的现代阶段

自从波林于1929年第一次提出“神经心理学”这一术语,标志着学者进入了系统地研究脑的高级心理机能所控制的行为与脑组织结构和纤维通路的关系的时期。从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脑外科手术时电刺激皮层各部位、切除或破坏脑的某一部分或通过埋藏电极刺激来着手观察脑和心理关系。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所涌现的一批著名的神经病学家、神经生理学家中,以潘菲尔德(W.Penfield)的工作引人注目。他用弱电流直接刺激接受开颅手术病人的大脑皮层各部位,让病人回答他的感受,从而获得了有关皮层感觉、运动更为精确的部位。之后,鲁利亚在联卫国战争时期,研究了大量脑外伤病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特别是言语障碍的诊断的康复问题。他在四十年代末就发表了两本专著:《创伤性失语症》(1947)和《战伤后脑机能的恢复》(1948),并在此基础上长时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脑机能组织问题。鲁利亚将阿诺兴(П.κ.Aнохцн)的“机能系统”(functionalsystems)用于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认为“机能”这一术语可能描述较为复杂的过程,如消化、循环和呼吸机能(这些机能都由很多组织和器官综合参与的)。一定的组织和器官组成一定的结构称为系统,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既统一又分层次。系统中(如消化系统)的最终机能(吸收营养)是恒定的,但实现功能的方式却受很多因素影响而有很大的差异。鲁利亚试图用这样的观点说明大脑的哪些系统参与在知觉和行动、言语和思维、运动和有意识的目的活动结构中。人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的机能系统,由许多皮层和皮层下区域组成,并通过纤维径路的作用,协调一致地工作着。他根据现代神经学和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事实,特别是对脑局部损伤病人的长期心理学研究资料,形成和创立了“神经心理学”,并在1973年出版的《神经心理学原理》中作了系统地论述。因此鲁利亚被认为是“神经心理学”这门新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在现代神经心理学中另一位突出贡献者是斯佩里(R.W.Sperry)。他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最大的叫胼胝体)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这一手术于1940年由Van Wagenen 和Herren首先在临床上对慢性顽固性癫痫病人使用,获得较理想的疗效,癫痫发作几乎完全消失。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asymmetry),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获得了198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近二十年来由于实验手段和研究技术的改进,可以在无创伤条件下将外界刺激分别进入正常人的左、右大脑半球,在大脑半球机能完整的情况下研究各种高级心理机能与左右脑的关系。所以,现代神经心理学除在临床上做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外,同时还可在实验室里做正常健康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