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疾病预测》 > 篇六 妇、儿科疾病先兆

第七十二章 子痫先兆

子痫,即妊娠毒血症。是产科危证之一,对母子皆有严重的危害性。由于该病源主要责之于肝,故子痫先兆以肝家主症——眩晕为先露,因发于孕期,故又称子晕……

 

第一节 概述

子痫是产科危重症之一,对母体胎儿都有严重威胁,故研究其先兆,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有极重要意义。病机为肝阳化风,风火相煽;或痰火交炽,上蒙清空;或脾虚浊阴不化,上干清窍;或痰热化火,灼伤肾阴等,皆以阴虚为本。发作时以抽搐、昏迷为紧急,症情险恶。

子痫由子肿、子晕发展而来,亦名子冒,相当于现代医学妊娠毒血症。妊娠毒血症大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阶段,轻度阶段主要为妊娠水肿及妊娠高血压,子痫为重度阶段。

现代医学认为子痫的病机,主要为全身小动脉痉挛引起周围小血管阻力增加,导致高血压,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壁缺氧,引起管壁渗透性增加而发生水肿及蛋白尿。又因水、纳的潴留使水肿逐渐加剧,最终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甚至脑血管破裂而发生头眩、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因子宫局部缺血,胎儿失养,故极易造成胎儿死亡。

子痫,中医认为病机主要应责之于肝,但脾湿不运能生痰动风致痫(属阳虚子痫),肾阴虚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亦能致痫(属阴虚子痫),七情不节、气滞痰郁亦可致痫,故脾、肾实为子痫之本。亦有认为与足太阳膀胱经受寒有关。如《诸病源候论》说:“体虚受风,而伤太阳之经,停滞经络,后复遇寒湿相搏,发则口噤背强,名之曰痉。妊娠而发者,闷冒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是风伤太阳之经作痉也,亦名子痫,亦名子冒也”。(妇人妊娠病诸候下·妊娠痉病)上述外风论可供参考,然而子痫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内风,认为系脏腑阴阳失调,致胎毒内生,上扰清窍所致,外风六淫仅为诱因。

子痫先兆,中医称为子晕,为子痫的前躯症,中医虽未明确提出子晕即先兆之痫之称,但根据文献的记载,子晕实际上也就是先兆子痫。如宋·薛轩所著《坤元是保》说:“……子痫,人不易识,但验其平日眼目昏乱……”指出孕妇平日眼目昏乱为子痫先兆症。齐仲甫《女科百问》所载子痫“妊娠头目眩……呕逆,背项拘急,致令头晕生花,若加痰壅危在片时。”郑守谦《女科撮要》说:“妊娠昏眩,胸闷泛恶,甚或发厥。”皆点出头目眩晕、恶心,为子痫的前躯症状,与现代医学先兆子痫的头晕目眩、呕恶相一致,说明中医对先兆子痫已有较深刻认识。此外,《金匮要略》所载子肿说:“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渐恶寒,起即头眩。”其中提到的水肿头眩,其实即为先兆子痫。

 

第二节 先兆及阻截治疗

(一)阳虚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 该型子痫主要机制为脾肾阳虚,其先兆潜证为面目虚浮而苍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下肢浮肿,头目眩晕,呕恶泛涎,尿少腰酸,舌质淡或青,舌体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缓无力。

报标症为头眩泛恶乏力,如不采取治疗措施纠正脾肾阳虚,发展下去即有演变为子痫的可能,此型先兆证维持时间较长,特点以水肿为甚。

阻截治则 治则除健脾温肾之外,须加强利水以缓解脑水肿之势,方能防患转化为子痫之虞。方予温阳止痫汤术、茯苓肉桂、天麻、钩藤、猪苓、泽泻、大腹皮。

(二)阴虚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 该型主要机制为胎毒灼阴,由于肾阴不足、肝阳上越,故先兆潜证为颜面潮红,头目胀晕,胸闷烦热,心悸失眠,恶心欲呕,便干溺短,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或细弦等症。如不及早阻截,可迅速转化为子痫。报标症为烦热、头胀晕。特点为潮热面赤,以头晕目眩为主。

阻截治则 治则除滋肾水清胎毒热外,还须注意平肝潜阳。方予育阴止痫汤生龙骨、天麻、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白蒺藜

(三)风痰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 此型主要病机为胃痰肝热挟合胎毒,由于痰热化风,风火相煽、欲窜清巅,故主要矛盾为痰热风动,因此该型又称风痫型。其先兆潜证为体形肥胖,面赤油腻,头目胀晕,心惊肉跳,眼皮跳动,心烦意乱,起坐不安,舌红绛苔黄燥或黄腻,脉弦劲。报标症为目胀头晕。该型特点为眩晕肉跳。

阻截治则 宜清热涤痰、平肝息风,以期阻截,否则旋即转为抽风则险势难挡。方予羚羊止痫汤生地、白芍、竹沥、天竺黄、贝母、菊花、生石决明。必要时加全蝎僵蚕

(四)血瘀型子痫先兆潜证

早期先兆 该型主要病机为瘀毒互结,脉络受阻,由于脉络拘挛与血瘀互为病理因果关系,致使母体脏腑及胎儿缺血加深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故此时必须打断脉挛与血瘀的恶性因果转化链。

症见孕前有行经不畅,有紫黑块,腹痛,孕后有少量紫黑色漏血,腹部及四肢脉络有红丝显露,唇青舌紫,或舌有瘀点、瘀斑。报标症为舌有瘀点或舌质发暗,孕后有少量紫黑色下血。该型特点为小腹时痛,舌紫暗有瘀点。

阻截治则 宜活血化瘀止痛,方予丹参四物汤加味:丹参、当归、川芎、赤芍、熟地、泽兰、茜草。酌加桃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