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 姜泻心汤、甘草汤心汤、大黄黄 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出自张 仲景著《伤寒论》,列于“太阳病 篇”.五泻心汤主治胃中不和而 出现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 不同,兼证不一。故仲景拟设五 泻汤以治之。 五泻心汤组方特点及适应证 五泻心汤主证之共同特点 是“心下痞”。病因是胃有热邪.即 是现代所指的炎症.但心下痞的 症状程度及兼证不同:大黄黄连 泻心汤用于证见“心下痞”而按之 为濡,是热陷于胃。炎证较轻;附 子泻心汤用于证见“心下痞”而有 恶寒汗出.是热陷于胃兼阳虚于 外:半夏泻心汤用于证见“心下 痞”而满.兼有呕逆,是邪热内聚 而胃气不和.属痰浊较甚;生姜泻 心汤用于证见“心下痞”而鞭.兼 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是邪热 内聚,胃虚食滞,复兼停水;甘草 泻心汤用于证见“心下痞”而鞭. 腹满下利.日十余行.谷不化又兼 心烦不安.是邪热内聚.脾胃两 虚。则下利较甚。 五泻心汤的方剂组成均有 黄芩、黄连,这是五泻心汤用药 的共同点。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 子泻心汤两方组成相近。半夏泻 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三方组成相似。 其共同特点是:“心下痞”而 共用芩、连以清热消痞。但因其 “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证不一而 用药也有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只因热邪壅聚而加大黄以清 热消痞:附子泻心汤证是邪热有 余、正阳不足而加附子以扶阳消 痞:半夏泻心汤证是误下成痞, 呕吐较甚而以半夏为君.降逆止 呕,开结消痞;生姜泻心汤证是 胃虚、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 化而腹中雷鸣下利.故以生姜为 君:甘草泻心汤证是因再次误 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而用甘 草为君,以资甘缓补中消痞。由 此可见.张仲景立法制方之严 密。笔者多年临床运用泻心汤治 疗胃肠道疾病中略有体会.简介 如下.以飨读者。 五泻心汤用方体会 1.用于急性胃肠炎。本病其 因多由“病从口入”.因饮食不 洁.或饮食不节而引起。证见频 频呕吐和腹泻.起病时常腹部不 舒.阵发腹痛,腹中雷鸣,继而出 现呕吐、泄泻j呕吐物先为腐臭 而未消化之食物.后吐出青黄色 黏液苦水:泄泻先有粪便,后泻 水样物。有的患者同时出现头 痛。寒颤发热,口渴欲饮,水人即 吐等阴伤失水之证候。治疗时根 据病情可选用生姜或甘草或半 夏泻心汤随证加减。呕甚者以半 夏泻心汤为主加减.方中干姜改 生姜.口渴者加乌梅,腹痛加白 芍:泻甚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加 葛根、淮山:吐泻俱甚者,当先止 吐.吐止后服药方能生效。 2.用于幽门梗阻。本病多由 于十二指肠或胃溃疡、慢性发炎 引起幽门痉挛或水肿:或由于瘢 痕狭窄所致:或其他器官肿物压 迫。证见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饭 后上腹有灼热感.痞满暖气。反 酸恶心.腹痛.呕吐等。对于痉挛 或水肿引起幽门梗阻.用泻心汤 加减有良效。因慢性疾患迁延日 久,其气必虚,但疾患(炎症)所 在,虚中有实,寒中有热,故方中 之参、甘、姜、枣能补中温里以扶 正,芩、连苦寒能清热(消炎),半 夏温燥能消水.互相配合,每每 奏效。若慢性炎证须多服,减芩、 连之用量:兼腹痛加延胡索、香 附,或木香、砂仁以理气止痛;反 酸加海螵蛸以制酸。 3.用于细菌性痢疾。本病是 夏秋季节常见之肠道传染病。多 由感受湿热疫毒.饮食不节或不 洁而发症。证见发热或无发热, 腹痛.大便黏液或夹杂脓血.便 量少而里急后重.每天10多次, 严重者则邪盛正虚.出现内闭外 脱之危侯。治疗可依“通因通用” 之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随症加 减。小腹急痛、里急后重甚者加 生白芍、甘草;下利脓血者加地 榆、槐花、当归;畏寒发热者加葛 根:气虚者加党参。 4.用于胃热吐血衄血。吐血 者血由胃而来,冲口而出,甚则 倾盆盈碗:衄血者,以鼻衄、齿衄 为常见。其症虽不同,但多为心 胃火旺所致.投以大黄黄连泻心 汤加减,屡试屡验。大黄黄连泻 心汤,唐宗海《血证论》列为止血 首方.理在“釜底抽薪”之意,方 论甚详,这里不再赘述。张锡纯 也推泻心汤(即大黄黄连泻心 汤)为治吐血、衄血良方。余审症 投方皆获满意效果。 (邓来送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