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奠某,女,36 岁。胃脘痞满反复3年,加剧1月,以夜间或食后痞满为甚,或疼痛,痛势剧烈。曾多次行纤维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 西医予洛赛克及抗生素治疗,疗效欠佳,转诊中医服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陈夏六君子汤等,症状无明显改善,偶见反酸,稍嗳气,食欲差,口淡乏味,大便溏,两手冰冷,腰酸,精神疲乏,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附桂理中汤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干姜、白豆蔻、熟附子、海螵蛸、浙贝母各8 克,丁香、肉桂、炙甘草各3克。7剂,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胃脘胀痛大减,仍有饱食后不适感,醒后口干苦,睡眠差,耳鸣,两手转温,体倦,下肢沉重感,舌淡红,苔薄稍腻,脉细弱。 原方去海螵蛸、浙贝母、丁香, 加茯苓、法半夏、厚朴各 8克,服7剂,胃痛基本 缓解,时有微胀不适,前 方去法半夏,加陈皮3 克,续服7剂而愈。 点评:慢性胃病患者 多患病经年,病久多虚, 尤以脾虚为根本,如若不 察,盲目套用西医病因、 病理或药理研究,认为胃炎及HP阳性是炎症也是热证,使用寒凉、辛散破气之药,使患者愈消愈胀,乃致正气耗散,中焦虚寒,进而气损及阳,累及肝、肾。寒邪内生,加上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内外合邪,使胃痛加剧。 临床如见胃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细无力,乃虚寒证辨证关键。治以温运脾阳,祛寒和胃。常选用附桂理中汤加丁香、白豆蔻,肝胃虚寒者加吴茱萸。丁香、白豆蔻、肉桂、熟附子、干姜、白术合用,能温脾阳,散寒积,胃络得以温通则疼痛自解。 宋晓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