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花从伏邪论治肺部孤立小结节经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22-10-27
肺部孤立小结节是肺部结节的一种,具有单一、球形、边界清楚、影像不透明、直径≤3cm、周围完全由含气肺组织包绕的特征[1],其检出率因肺部低剂量CT普及而逐年升高[2]。治疗上,西医针对结节的大小、边界特征及密度评估其良恶性,其中对于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直径≤8 mm且无肺癌风险的患者给予定期随访及肺部低剂量CT检查[1]。中医能较早地对结节随访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稳定结节甚至缩小结节的目的,从而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有创伤害。
 
周东花,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奉贤分院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呼吸病学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奉贤区第2批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第5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其师从我国著名中医呼吸病学专家吴银根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20余年,在运用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浅述周东花老师从伏邪论治肺部孤立小结节的临床经验。
 
1 对肺部孤立小结节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伏邪深入肺络伏而不发为发病主要因素
由于肺部孤立小结节主要通过肺部CT影像诊断,故中医古籍未记载其病名及发病机制。周东花老师认为,肺部孤立小结节的发生可从中医“伏邪”理论辨治。肺部孤立小结节发病隐匿,且进展缓慢,对于结节直径≤8mm,同时又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表现的病证,其病机符合中医伏邪深入肺络、久伏未发特征。
 
何为伏邪?《温疫论》首次提出伏邪理论,认为伏邪乃感受外感戾气后伏而未发之病邪[3]。刘恒瑞在《伏邪新书·伏邪病名解》中提出伏邪有4种,第1种为“感六淫而不即病,过后方发者,总谓之曰伏邪”;第2种为“已发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隐伏,亦谓之曰伏邪”;第3种为“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曰伏邪”;第4种为“有已治愈而未能除尽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曰伏邪”[4]。《中医大辞典》认为伏邪为“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5],该条文与刘恒瑞第1种伏邪相同。李可认为“伏邪即表邪失治入里,正虚无力祛邪外出,深入血分、五脏,成为痼疾”[6],其思想则与刘恒瑞第2、3种相似。任继学认为伏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包括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7]。
 
综合上述,中医医家对伏邪理论的阐释,多认为伏邪初起致病因素为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若人体正气虚弱,无力祛邪,或因失治误治,可导致邪气内陷,潜伏于内。因此,对于结节直径≤8 mm,又无明显呼吸道症状,且经肺部低剂量CT检查明确诊断的肺部孤立小结节,可从伏邪角度治之。
 
1.2 伏邪征兆
伏邪可隐匿于肺中,久伏不发。周东花老师认为,既然是伏邪就有相应的征兆,其在诊治无明显呼吸道症状而通过影像检查手段确诊的≤8 mm肺部孤立性小结节患者时发现了一些共同特征,即以中青年患者发病为主,患者年龄30~59岁,平素由于家庭琐事、工作压力、气候环境变化、饮食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多数患者兼有畏寒恶风,四肢畏冷,甚至盛夏不能耐受空调,反复感冒;或兼有精神疲累,倦怠乏力,喜卧喜睡;或兼有口淡无味,饮食稍油腻、辛辣,或甜腻之物即感腹胀不易消化、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上述症状以虚证为本,因此,针对这部分肺部结节随访患者,周东花老师多从扶正通络、助阳透邪治之,又因结节形成非一日之寒,故临证在此治疗基础上常借用虫类药搜剔入络,旨在祛除伏邪。
 
2 对肺部孤立小结节辨治
2.1 扶正通络法
扶正通络法,即补益气血之中佐以行气通络的方法。《素问·调经论》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能生血,血能养气,气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8],故而气足而神旺,血盛则形强,气不足则神疲,血虚则形弱[9]。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属土,居中焦,脾土强健,则能益肺,即培土生金。《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脾中多回血管,原为通彻玲珑之体,是以居于中焦以升降气化。若有瘀积,气化不能升降,是以易致胀满。”[10]379故补气血之中必有通之法。因此,扶助中焦脾胃,可充足气血;稍佐具有宣行通络之药,以助气血运行。气达血管,而后神旺形强,血脉通畅,则有形之结节可消。
 
周东花老师临证时,若见结节患者伴有畏寒恶风、动则汗出、精神疲累、脘腹痞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多以四君子、四物汤、桂枝汤、玉屏风为基本方,药用黄芪、白术、党参、人参、茯苓、山药、炙甘草、防风、桂枝、白芍、当归、川芎等以补脾健胃养血,祛风益肺敛汗。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鸡内金长于消脾胃积滞,也能消其他脏腑积滞[10]379。虚劳患者经络多瘀滞,周东花老师喜用鸡内金配伍他药,将鸡内金与白术等分并用,可加强健补脾胃、消经络、祛瘀积之功。另外,周东花老师还经常在补虚药中配伍三棱、莪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莪术能行气破血,散瘀消积,此效优于三棱;三棱软坚散结,消除癥积,此效优于莪术,两药均为化瘀要药,与黄芪、党参、白术诸药并用,能开胃进食,调血和血[10]371。
 
2.2 助阳透邪法
助阳透邪法,即通过扶助阳气将隐匿之邪气逐层透出的方法。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因外邪而从皮毛或口鼻侵入致肺病。现代人盛夏喜长时间处在密闭空调房间,或贪食冷饮瓜果,或穿衣喜露颈背、肚脐等,易致寒邪入侵而致肺病。发病初期若失治、误治,或病情反复发作,可使寒邪深伏于肺中,从而形成有形之结节,患者常兼有鼻塞咽痒、肩背沉紧、胸部紧束不展、无汗症状;若寒邪逐步深入至中焦脾胃,患者常兼有腹冷、口淡不思水饮、喜热等症状;若寒邪深入至下焦肾命门,患者常兼有面色唇口灰暗、四肢畏冷、盛夏不能耐受空调、精神困顿、喜嗜睡等症状。周东花老师认为,寒气盛,可深伏于人体三焦、肺、脾、肾,如郑钦安《医书阐释》记载:“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若阴寒盛而阳气虚衰,则百病丛生。”[11]因此,在治疗上周东花老师常用扶助阳气之法以透邪,具体表现在寒邪深伏于上焦肺则以开表透邪为主,寒邪深伏于中焦脾胃则以温补脾阳为主,寒邪深伏于下焦肾则以扶助命门之火为主。
 
周东花老师临证还常喜用张仲景“伤寒”“金匮”方作为基本方以温散助阳、解表透邪。(1)寒邪伏于肺者,以小青龙汤治之。若表邪甚者,加荆芥、防风、羌活以祛风解表;鼻窍不通者,加辛夷、白芷、苍耳子以祛风散寒,宣通鼻窍;头冷痛者,加白芷、川芎以疏风散寒止痛。(2)寒邪伏于中焦脾胃者,以理中丸、四逆汤治之。若胃气虚寒上逆呕者,加吴茱萸、生姜以温中降逆止呕;脾阳虚衰下陷之下利清谷、完谷不化者,加炮姜炭、补骨脂以温脾止泻;若咽中如有炙脔者,加半夏、厚朴、紫苏子以温中理气,降逆利咽。(3)寒邪伏于下焦肾、命门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之。若肠冷便秘偏里实者,加大黄以温下寒积;若肠冷便秘偏虚者,加肉苁蓉以温肾益精;女子带下清稀、男子精冷,偏实者加乌药以温经散寒,偏虚者加巴戟天、淫羊藿以温肾壮阳。
 
2.3 搜剔入络法
搜剔入络法,即借用虫类药搜剔肺中胶着之败血凝痰以通肺络的方法。外邪、情志、饮食、痰浊、瘀血等邪气长期深伏于肺中,肺络痹阻,最终形成有形结节,结节坚硬难消,此时则需借助虫类药搜剔肺中胶着之败血凝痰以祛除伏邪,从而使肺络通达。临证诊治这部分≤8mm的肺部孤立性小结节随访患者,除了存在上述提及的伏邪隐匿征象外,可兼见口唇或舌质或下眼睑紫暗,或舌下静脉曲张,或形体偏瘦、皮肤干涩等。因此,周东花老师在临证时常根据患者伏邪特征的不同,加入相应的虫类药物搜剔入络以祛除隐匿之伏邪。(1)伏邪在上焦肺,既往有反复感冒史,伴有鼻塞咽痒,甚至肩背沉紧、胸部紧束不展等表寒征象,又兼有口干、发热不恶寒、咽痛等表热征象者,在解表透邪基础上加蝉蜕、僵蚕以疏散风热,使邪气外透,且僵蚕又能化顽痰血瘀,适用于除此顽疾[12]99。(2)伏邪在中焦脾胃,在扶正或助阳基础上用五灵脂。五灵脂具有消积导滞、化瘀止血之功,朱良春评价五灵脂“可奏浊气下趋、阴阳调和、胀消痛定之效”[12]82,故该药尤适用于宿食不消、浊气填塞以致脘腹痞胀甚至腹痛、胀为主要表现者。(3)伏邪在下焦肾命门,以面色唇口灰暗且紫、四肢畏冷、女子带下清稀、男子阳痿为主要表现者,在扶助命门之火基础上用蜂房温阳益肾,除积化结。蜂房具有祛风攻毒、温阳益肾之功,能除积痰久嗽[12]105-106,又能化结硬,善破坚积[13]。
 
3 小结
肺部孤立小结节的检出率随着低剂量胸部CT的普及正逐渐升高[2],随访的这些患者均无明显呼吸道临床表现,但存在畏寒恶风、四肢畏冷,甚至盛夏不能耐受空调,反复感冒,肩背沉紧,胸部紧闷不展,精神疲乏,倦怠乏力,喜卧喜睡,口淡无味,饮食稍油腻辛辣,或甜腻即感腹胀不易消化,腹泻,便秘,女子带下清稀,男子精冷或阳痿等伏邪征兆。这些征兆的产生多因家庭琐事、工作压力、气候环境变化或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导致,外感、七情、痰浊、血瘀等伏邪深伏于肺中,以致肺络痹阻,日久成积,最终形成有形之结节。故该病病位在肺,又与脾、肾密切相关。
 
周东花老师诊治的这部分肺部结节患者以虚证居多,故经过扶正通络、助阳透邪、搜剔入络之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中医治疗后,多数随访患者经定期复查胸部CT后发现结节稳定甚至缩小,且上述提及的伏邪征象有改善,甚至消失。因此,运用伏邪理论辨证论治无明显呼吸道症状的肺部孤立小结节,及时进行中医干预,可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有创伤害,也为临证治疗肺部结节提供一种思路。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菊红 顾文燕 周东花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奉贤分院
Tag标签:

上一篇:辨脏腑治肺痨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

栏目推荐

中药常识 保健验方 中药方剂 药膳食疗 穴道疗法 中医百科 穴位图解 疾病自诊 中医保健 医学图谱 医学书籍 药物手册 药酒秘方 自然疗法 性爱秘籍 运动健身 男人健康 饮食健康 求医问药 疾病专题 本草纲目 增高秘方 美容秘籍 减肥秘籍 奇方验方 疾病大全 中药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