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发展态势,它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发心脑血管等相关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致病具有隐匿性、渐进性和全身性[1]。西医治疗高脂血症,药物种类繁多,如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抗氧化剂等。长期应用以上降脂药,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皮肤系统、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不等,他汀类为48.66%,贝特类为10.68%,烟酸类为1.12%[2],西医降脂药具有一定缺陷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临床肯定[3]。中医药具有多系统、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且毒副作用小,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4,5],可作为西药治疗的替代药物[6],挖掘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西医治疗高脂血症,关注的是血脂检验指标本身的异常,单方面的降脂,作用靶点单一,血脂指标下降速效,相对而言,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虽会顾及西医血脂检验指标,但中医药治疗更多的是把患者机体作为整体,以患有高脂血症的人为着眼点,非疾病本身,进行综合有效的调治,兼顾机体各个方面,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病痛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理:原发性高血脂症应属于“湿浊”范畴
中医文献中没有高脂血症、血脂的明确概念,文献中记载膏、脂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血脂。《灵枢·五癃津液别》记载:“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类经》云:“津液和合为膏者,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张志聪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由此可看出,膏、脂均出自水谷精微,共同组成精血,上输下注,滋养整个机体,由脾胃运化而来。
现代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从痰浊、瘀血立论[7,8],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临床上治疗血脂异常者,多运用活血化瘀、化痰去浊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疗效并不满意。该病的中医治疗需要“理、法、方、药”进一步创新,完善病机理论,指导临床,才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病机为湿浊,从湿浊论治。《素问·经脉别论》记载:“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灵枢·阴阳清浊》云:“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可以看出,“浊”在正常情况下为人体的水谷精微。《论衡·虚道篇》云:“夫血脉之藏于身者,犹江河之流也,江河之流,浊而不清,血脉之动,易扰而不安”,病理之浊会造成机体变证丛生。湿浊在本质上具有一体性,《温病条辨》云:“湿久浊凝”,可以看出,湿为浊之渐。脾胃功能与湿邪的产生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最易伤脾,困顿脾运,反过来脾虚又易生“湿”,造成恶性循环。湿邪氤氲日久,黏滞重着,停滞于体内,日久成浊。湿浊弥漫全身,无处不到,血脉亦为湿浊黏滞,阻滞气机,重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难分,清阳难升,浊阴难降,因此治疗上需要健运脾胃,升清降浊。临床上有从脾化浊[9]的治疗方法,契合运脾胃升清降浊的思路。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原发性高脂血症早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中得知血脂指标异常,若此时及时应用中医药治疗,往往效果显著,为治未病提供契机。
法:升清降浊为治疗大法
欲明治法,当先知病机。临床治疗高脂血症,以健运脾胃运化湿浊,清升浊降,恢复气机,此法被誉为升清降浊法。
升清降浊的治法,由来已久。《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体气机升降运动是生命活动的彰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又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䐜胀”,可见,清升浊降的重要性,这是升清降浊治法的思想源头。张机创设泻心汤类方,辛开苦降法即为升清降浊的治法思想,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完整理法方药的思路。《伤寒论》云:“脾气不转,胃中为浊”,升清降浊之功在脾胃。后世医家对升清降浊的治法不断发挥,至明清时期日臻完善。叶天士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可见,脾胃康健对于机体升清降浊的重要作用。李东垣编著的《脾胃论》,是对脾胃病以及升清降浊治法的集大成者。“脏腑的升降沉浮,以脾胃为枢纽”,将升清降浊,重视脾胃的思想推崇到极致,并且创设益气汤类方,对后世影响巨大。
针对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湿浊病机,笔者继承古训,运用升清降浊的治法,创设“升清降浊汤”,在临床应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方药:“升清降浊汤”为主方
方中荷叶,味苦甘,性平,清香升散,健脾升清。《本草纲目》记载:“生发元气,裨助脾胃”。黄连,味苦,性寒,无毒,清热燥湿,顾护肠胃。《神农本草经》云:“除水利骨,调胃厚肠”。张洁古云:“除脾胃中湿热……可升可降,阴中阳也”。生山楂,味酸甘,性微温,消食健胃,行气散瘀。《本草再新》记载:“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红曲,味甘,性微温,健脾消食,活血化瘀,有健运脾胃之功,《丹溪心法》记载其“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者亦治血痢”。荜茇,味辛,性大温,无毒,温中散寒,下气止痛,善行脾胃之郁。
此方中,既有荷叶、生山楂、红曲健运脾胃,使水谷精微归于正化。又有恢复脾胃升清之荷叶,降浊之黄连,斡旋中焦,使脾升清,使胃降浊,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顺,恢复脾胃之性能。并且黄连,除脾胃湿热,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多种功效。荜茇行气,使得全方之药轻清灵动,升降相因,祛邪与扶正并执,从根源来解决形成湿浊的基壤。
“升清降浊汤”中药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近年来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进展,在药理和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验证了中医药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从荷叶中分离出多种生物碱化合物的单体,发现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的作用[10]。Li X Y等[11]从实验中得出,荷叶水煎剂中、高剂量治疗组可使大鼠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降低18.9%~39.3%,并可使血液黏度降低,改善血液浓黏状态。
黄连中的主要生物碱为黄连素,学名小檗碱。有研究表明,小檗碱可以明显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是通过上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结果[12]。又有研究[13]发现,高脂模型仓鼠在接受10d的小檗碱治疗后,其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水平分别降低44%~70%、34%~51%和47%~71%。临床研究[14]表明,高脂血症患者连续3个月接受小檗碱治疗后,其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水平分别下降35%、29%和25%。其降脂疗效显著,应用前景广泛。
山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经过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取等相关技术即可得到山楂总黄酮[15]。刘北林等[16]发现,山楂黄酮能够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受体水平。山楂降脂作用已经被临床广泛应用。
红曲的次生代谢物——莫纳可林类化合物,它可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减少或阻断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实验证明[17],红曲能有效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临床上常用药——血脂康,其成分为红曲,应用广泛。
荜茇为传统的蒙药材。20世纪80年代初,吴恩巴雅尔从11味蒙药药材中找到了具有明显降血脂作用的一味草药,即荜茇。麻春杰等[18]从荜茇得到提取物荜茇宁并进行大量动物实验,证明其确有降血脂的作用。
以上可看出,“升清降浊汤”其作用是多靶点、多途径的。在临床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较大的应用潜力。
小结
纵观我国中医药悠久的发展历史,理论创新一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原动力。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其符合本时代的理论创新,从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到卫气营血辨证,均解决当时的紧要医学问题。高脂血症是众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提出以“湿浊”为病机,利用升清降浊法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创新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可喜临床疗效。中医药作用具有多系统、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在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为机体维持正常脂代谢提供了中药调脂新思路。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杨园园 吴圣贤 赵颖 杨惠民 陈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