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发作性眩晕 息风止眩汤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26
沈舒文,男,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陕西省首批名中医,第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曾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2015年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师承博士专业学位导师。他带领的工作室200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编著有《内科难治病辨证思路》《沈舒文疑难病症治验思辨录》等,擅长治疗脾胃病、肿瘤等。
 
组成:龟板20克(先煎),山萸肉15克,天麻15克,僵蚕10克,白蒺藜15克,石菖蒲10克,葛根20~30克,水蛭5克,川芎12克,菊花10克,泽泻12克。
 
功效:滋阴息风、升阳化瘀。
 
主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发作性眩晕,晕时站立不稳,视物模糊或恶心欲呕、耳鸣,精神疲惫或肢体麻木,舌红苔滑,脉沉细涩,证属阴虚风旋,痰瘀滞络者。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40分钟左右,煎两遍,首次煎30分钟,二煎15~20分钟,两次药汁混合,总量约400毫升,每日1剂,早晚服。
 
方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阻塞所引起,临床以眩晕为主要表现,多发于中老年人,病在脑而关乎肝脾。中老年人随着年事增高,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肝肾精亏,阴不涵阳,木枯风动,脾虚气动,清阳不升,津凝为痰,从而使厥阴风阳上旋夹痰带瘀而发病。若以标本辨虚实,肝肾阴亏为本,风阳痰瘀为标,治当滋阴息风化痰,升清化瘀通络。方中龟板咸寒质重,入肾滋阴,入肝潜阳为君药,使阴旺髓海充足,阳潜木静风止;臣药山萸肉酸温入肝,补肝肾益精血,助龟板滋阴益精;古人谓“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眩晕之发,风动于肝,痰生于脾,臣药天麻平肝息风,相佐以僵蚕化痰通络;石菖蒲开窍化痰且醒神健脑,风与痰并治。“无虚不作眩”,论眩晕之虚,不仅是髓海不足,还存在脾不升清。重用臣药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上达于脑;佐药白蒺藜平肝息风且可疏肝;菊花平肝而清利头目;泽泻降泄肾浊,防龟板、山萸肉沉静补肾精而妄生相火肾浊,斯为佐制;川芎活血行气通经,水蛭活血通瘀通络。全方共奏平肝息风、升阳化痰之功,制方之奇在补肝肾息风阳重在潜降;益脾气化风痰妙在升清,补本虚治标实贵兼通络。
 
加减运用:发病急眩晕重加石决明30克;耳鸣加磁石30克,五味子12克;呕吐加竹茹10克;视物模糊加枸杞12克;步态不稳加黄芪30克,川牛膝15克;肢麻再加鸡血藤20克,蜈蚣2条。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杨志宏 整理)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