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疲劳论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5-19
疲劳, 历代有疲乏、 神疲、 劳倦、 倦怠、 懈怠、 乏力以 及酸软困重等表述 [1 ] , 除指躯体疲乏劳倦外, 古代早已 认识到尚有神疲、 精神短少、 神思昏倦等属于精神困倦 及心理疲劳者。疲劳作为主观症状, 是机体在身体或 心理负荷失衡时出现的体力和(或)精力上的降低, 是 一种复杂的病理状态。 疲劳具有全身状态性的特征。一时感觉疲劳未可 称病, 若经常处于明显的疲劳状态, 经过休息或调整后 仍不能恢复, 则属病态。 疲劳与虚劳、 虚证既密切相关, 又有区别。疲劳是 指症状(或状态), 虚劳是指病证名, 虚证是指病证属 性。虚劳、 虚证多有疲劳症状, 但有疲劳症状者并非就 是虚劳、 虚证 [2 ]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 令人遗憾的是, 当代中医长期以来临床每遇患者 诉说疲劳总是倾向于认为属于虚劳或虚证, 动辄以补 益为治, 殊不知如同存在郁证性虚劳一样 [2 ] , 还存在郁 证性疲劳之类型。郁证性疲劳概指七情内伤所导致的 疲劳。

1 郁证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1. 1 气血不足, 情志所致 气血亏虚看似疲劳之病 机, 其实缘于七情内伤。 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脏腑》 载 :“血为忧煎, 气 随悲减, 令人饮食无味, 神倦肌瘦。 ” 表明悲忧导致气血 亏虚可致神倦肌瘦。 清代费伯雄《医醇賸义·劳伤》 载 :“劳者, 五脏积 劳也;伤者, 七情受伤也。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 有 限之气血, 消磨殆尽矣。思虑太过则心劳, 言语太多则肺劳, 怒郁日久则肝劳, 饥饱行役则脾劳, 酒色无度则 肾劳。方其初起, 气血尚盛, 虽日日劳之, 而殊不自知; 迨至愈劳愈虚, 胃中水谷之气, 一日所生之精血, 不足 以供一日之用, 于是荣血渐耗, 真气日亏, 头眩耳鸣, 心 烦神倦, 口燥咽干, 食少气短, 腰脚作痛, 种种俱见。 ” 指 出七情劳伤五脏, 终至耗伤荣血真气而致神倦。 清代阎纯玺 《胎产心法·蓐劳骨蒸论》 载 :“若富贵 之家, 虽有美食及药力以调养, 必有他事不如意, 而怒 动肝火, 耗伤其方生之血, 亦能致饮食减少, 虚羸体 倦。 ” 说明虚羸体倦可因事不如意而伤及气血, 此种气 血亏虚非关营养不良, 故亦非补益气血药物所能纠正, 需如意方能呈吉祥。

1. 2 心主神志, 劳神则倦 西晋王叔和《脉经·心手 少阴经病证第三》 载 :“愁忧思虑则伤心, 心伤则苦惊, 喜忘, 善怒。心伤者, 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 心中 痛彻背, 自发烦热, 当脐挑手, 其脉弦, 此为心脏伤所致 也。 ” 指出忧愁思虑伤心可致疲劳, 甚至可出现类似真 心痛的症状或诱发真心痛。 南朝陶弘景 《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咏玄集》 载 :“心 动则神疲。凡诸技俩营营与人角胜负者, 未有不减年 筭者也。技俩之中, 作诗弈棋, 劳神独甚。 ” 可见用心过 度可致神疲。

清代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 证治第十一》 载 :“劳倦, 因劳而倦。凡外而劳形, 内而 劳神者皆是。 ” 其明确将劳倦分劳形与劳神二种, 后者 乃得之劳心。 清代陈士铎论述了思虑劳心致伤神、 困惫的必然 机理 。《辨证录·内伤门(二十三则)》 载 :“人有怔忡 善忘, 口淡舌燥, 多汗, 四肢疲软, 发热, 小便白而浊, 脉 虚大而数, 人以为内伤之病也, 谁知是由思虑过度而成 之者乎 。 ” 《辨证录·虚损门(十三则)》 载 :“人有用心 太过, 思虑终宵, 以至精神恍惚, 语言倦怠, 忽忽若有所 失, 腰脚沉重, 肢体困惫, 人以为怯症之成也, 谁知是劳 心以至伤神乎……夫心藏神, 神之久安于心者, 因心血 之旺也。思虑无穷, 劳其心矣。心劳则血必渐耗, 而神 无以养, 恍恍惚惚, 有无定之形。且神宜静不宜动, 神 动则心更动, 心动而血益亏, 血亏而神愈动, 虽有肾水 之资, 而血不能滋;虽有肝木之养, 而液不能入, 寡弱之 君, 无以自立;虽有良辅而四体不能强健, 此腰脚肢体 所以沉重而困惫也。治法必急救其心, 而救心必以安 神为主。 ” 其强调思虑无穷初则劳心伤血, 久则暗耗肝 肾精血, 无以良辅寡弱心君, 必致身重困惫, 当急安神 救心;否则, 必将进一步发展至心肾不交。如《辨证 录·梦遗门(七则)》 亦指出 :“人有用心过度, 心动不 宁, 以致梦遗者, 其症口渴舌干, 面红颧赤, 眼闭即遗, 一夜有遗数次者, 疲倦困顿, 人以为肾虚之过也, 谁知 是心虚之故乎。夫心喜宁静, 不喜过劳, 过劳则心动, 心动则火起而上炎, 火上炎则水火相隔, 心之气不能下 交于肾, 肾之关门大开矣。 ” 综合陈士铎所论可知, 思虑劳心初则四肢疲软, 程 度尚轻, 并伴怔忡善忘;继之腰脚沉重、 肢体困惫, 程度 渐重, 并伴精神恍惚、 语言倦怠;再后来发展至疲倦困 顿, 程度更重, 并伴梦遗频繁、 口渴舌干、 面红颧赤, 展 示了疲劳从劳心伤神到心肾不交由轻渐重的病机演变 过程。 心肾不交还可发展至阴虚火旺。如清代张璐《张 氏医通·诸伤门》 载 :“七情妄动, 形体疲劳, 阳火相迫, 致血错行, 脉洪多热, 口干便涩……”

1.3 肝主疏泄, 罢极之本 “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 焉 ” (《素问·灵兰秘典论 》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也 ” (《素问·六节藏象论》 )。《素问悬解·运气·六 节脏象论》 注解道 :“肝藏魂而主筋, 罢极则伤筋力, 故 肝为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 ” 肝主疏泄、 藏血、 主筋是“肝 为罢极之本” 的物质基础 [3 ] , 谋虑悲哀致肝失疏泄, 必 将影响肝藏血、 主筋的功能而致躯体罢极。明代皇甫 中 《明医指掌·经论总抄》 论及谋虑伤肝筋极之惫 :“六 极者, 尽力谋虑, 劳伤乎肝, 应乎筋极。 ” 《临证指南医案·肝火》 载 :“肝者将军之官, 相火 内寄, 得真水以涵濡, 真气以制伏, 木火遂生生之机, 本 无是症之名也, 盖因情志不舒则生郁, 言语不投则生 嗔, 谋虑过度则自竭, 斯罢极之本, 从中变火, 攻冲激 烈, 升之不熄为风阳, 抑而不透为郁气, 脘胁胀闷, 眩晕 猝厥, 呕逆淋闭, 狂躁见红等病, 由是来矣 。 ”《古今名 医汇粹·病能集五》 载 :“肝者罢极之本, 其人或劳役苦 辛, 或恼怒内伤, 肝火下流, 不能藏血, 热伤阴络而血溢 焉。 ” 以上叶天士和罗美均指出情志不舒伤肝而致罢极 的道理。 胆附于肝而主决断。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杂 病·神志门·惊》 载 :“心胆虚怯, 触事易惊, 或梦寐不 祥, 遂致心惊胆慑, 气郁生涎, 涎与气搏, 变生诸证, 或 短气悸乏, 或复自汗……” 说明气短心悸乏力之类也可 缘于情志病因影响胆主决断的功能, 以至于气郁生痰 而成。

1. 4 脾主肌肉, 共肺主气 脾胃运化水谷精气与肺吸 入清气相合而为宗气, 脾肺气虚是疲劳的常见病机, 但 仍可因情志而伤。 思虑劳心亦可伤脾, 情志因素同饮食劳倦一样可 致后天之本脾虚而出现倦怠乏力的症状。金代李杲在 《兰室秘藏·饮食劳倦门·劳倦所伤论》 中指出 :“夫喜 怒不节, 起居不时, 有所劳伤, 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 火旺则乘其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热, 无气以动, 懒于语 言, 动作喘乏,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 清代吴澄《不居集·卷之二·脾经需分阴阳》 载 :“脾胃之元气虚者, 多 因思虑伤脾, 或因劳倦伤脾。脾虚胃弱, 中宫营气不 和, 肢体困倦, 饮食日减, 肌肉消瘦而解, 中满恶心, 脾 泄餐泄, 喜热恶寒, 睡卧不安, 六脉微弱而缓。 ” 以上所 论皆指出忧愁思虑伤脾可致疲劳。 嗔怒躁扰可使肺气虚而致劳倦。唐代孙思邈《备 急千金要方·肺脏方》 载 :“肺气伤, 其人劳倦则咳唾 血, 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 此为躁扰嗔怒得之, 肺伤气 壅所致也。 ” 忧愁思虑伤及心肺营卫可致疲劳。清代叶天士 《叶天士医案精华·咳嗽》 载 :“凡忧愁思虑之内伤不 足, 必先上损心肺。心主营, 肺主卫, 二气既亏, 不耐烦 劳, 易于受邪。 ” 思虑郁结以致脾肺气虚而发生怠惰身倦。清代杨 云峰 《临症验舌法·方略》 载 :“劳役过度, 饥饱失时, 思 虑太甚, 郁结尤多, 以致脾肺气虚, 荣血不足, 畏寒发 热, 食少无味, 四肢无力, 懒动怠惰, 嗜卧身倦, 饥瘦色 枯, 气短惊悸, 怔忡健忘少寐……” 清代林佩琴《类证治 裁·虚损劳瘵论治》 载 :“凡怯寒少气, 自汗喘乏, 食减 无味, 呕胀飧泄, 皆阳虚症也。此脾肺亏损, 由忧思郁 结, 营卫失和……”

1. 5 痰饮瘀血, 亦致倦怠 情志病因可以产生痰饮瘀 血而继发郁证 [4-5 ] , 郁证性疲劳也不例外。 以上 《证治准绳》 所谓心胆虚怯、 气郁生涎变生短 气悸乏即是痰饮导致疲劳之例。明代李中梓《医宗必 读·痰饮》 载 :“刑部主政徐凌如, 劳且怒后, 神气昏倦, 汗出如浴, 语言错乱, 危困之极, 迎余疗之。诊其脉大 而滑且软, 此气虚有痰也。 ” 此案神气昏倦, 起因于劳 怒, 病机为气虚生痰。

明代江瓘《名医类案·郁》 载 :“一少妇年十九, 因 大不如意事, 遂致膈满不食, 累月惫甚, 不能起坐, 巳 (脾)午(心)间发热面赤, 酉(肾)戌(心包)退, 夜小便 数而点滴, 脉沉涩而短小(沉为气滞, 涩为血瘀, 短小为 虚), 重取皆有, 经水极少。此气不遂而郁于胃口, 有瘀 血而虚, 中宫却因食郁而生痰。 ” 此案患者惫甚不能起 坐, 起因于事不如意, 病机为痰瘀互阻。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所治症目· 男子劳病》 载 :“男子劳病, 初病四肢酸软无力, 渐渐肌 肉消瘦, 饮食减少, 面色黄白, 咳嗽吐沫, 心烦急躁, 午 后潮热, 天亮汗多。延医调治, 始而滋阴, 继而补阳;补 之不效, 则云虚不受补, 无可如何。可笑著书者, 不分 别因弱致病, 因病致弱, 果系伤寒、 瘟疫大病后, 气血虚 弱, 因虚弱而病, 自当补弱而病可痊。本不弱而生病, 因病久致身弱, 自当去病, 病去而元气自复。查外无表 症, 内无里症, 所见之症, 皆是血瘀之症。 ” 此案患者肢 软无力肌消而心烦急躁, 病机为瘀血。 综上可知, 气血不足、 用心劳神、 肝郁胆怯、 脾肺气 虚以及痰饮瘀血, 皆始于七情内伤而形于神倦体怠。 2 郁证性疲劳的临床辨识

关于郁证性疲劳的临床辨识方法, 可参考表 1。



表 1 郁证性疲劳的临床检查方法

表 1 所列各种指标各有特点及优缺点

[6-9 ] 。生物 信号的疲劳评价须强调约束条件, 难以反映疲劳的主 观性质及疲劳的多维性。疲劳状态评测量表如 FS-14、 FIS 量表, 难以有效区分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人群的 疲劳;FSS 量表对严重疲劳的评定有一定限制;FAI 量 表效度资料不足;FAS 量表主要用于评价慢性疲劳综 合征;FSAS 量表可用于评定亚健康与各种疾病人群的 疲劳类型、 程度及干预效果。对于以上指标, 临床需要 选择性运用或组合运用。

郁证性疲劳可分为单纯郁证性疲劳与病郁同存 疲劳 [10 ] 。 单纯郁证性疲劳者无器质性疾病或疲劳与器质性 疾病无关, 疲劳多由情志病因引起;疲劳的程度、 持续 时间易受负性生活事件或心境波动、 自身关注度的影 响;疲劳具有较明显的情境特异性 [11 ] , 如表现为对工作 提不起兴趣, 在工作状态或某种环境下易感疲劳, 而休 假、 旅行则明显好转;患者多有紧张、 抑郁、 焦虑、 胆怯 惊恐、 悲伤欲哭等精神心理或情志类临床表现, 并多伴 有不寐、 头晕脑胀、 嗜睡、 懒言、 心悸、 胸闷气短、 健忘、 恍惚、 梅核气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类躯体症状;患者多存在由于疲劳而出现的心理后果, 包括疲劳时伴有昏 昏欲睡、 缺乏耐心、 做事的欲望下降、 集中注意力困难 等心理症状, 或反复担忧疲劳所带来的疑病过忧等不 良影响。

部分郁证性疲劳患者的情志表象或可不甚明显, 需要进一步分析评估其心理或人格特质, 通常有气郁 质体质禀赋可循, 亦即“内生性情志刺激病因” 的禀赋 特质 [5 ] , 诸如具有追求完美、 多思多虑等性格特征, 或 平素事务繁杂、 劳心较多等。隐性郁证的诊断要点有 助于此类患者的诊断 [12 ] 。 病郁同存疲劳者兼具器质性疾病与郁证的特点, 二者可相互影响(因病致郁与因郁致病)。

3 郁证性疲劳的治疗

这里主要讨论单纯郁证性疲劳的治疗。至于病郁 同存疲劳则需要病郁同治, 不复赘述。

3. 1 人逢喜事, 神爽力倍 身体疲重, 登第而轻。五 代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 载 :“许棠晚年登第。常言于人 曰 :‘往者年渐衰暮, 行倦达官门下, 身疲且重, 上马极 难。自喜一第以来, 筋骨轻健, 揽辔升降, 犹愈于少年 时。 ’ 则知一名能疗身心之疾, 真人世孤进之还丹也。 ” 凡此类, 但喜悦抒情, 无需治疗。

3. 2 情志相胜, 不药而愈 思夫困卧, 激怒宽慰而起。 清代沈源 《奇症汇·心神》 载朱丹溪治因思困卧案 :“一 女新嫁后, 夫经商二年不归, 因不食困卧如痴, 无他病, 多向里卧。朱诊之, 肝脉弦出寸口, 曰:此思想气结也。 药难独治, 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 脾至思过, 思则脾 气结而不食, 怒属肝木, 木能克土, 怒则气升发而冲开 脾气矣。令激之大怒而哭, 至三时许, 令慰解之, 与药 一服, 即索酒食。朱曰:思气虽解, 必得喜则庶不再结, 乃诈以夫有书, 旦夕且归, 后三月, 夫果归而愈。 ” 凡此类, 可用情志相胜等非药物方法进行治疗。

3. 3 甘麦大枣, 食疗怡情 肌削神疲, 竟得甘麦霍然。 清代王士雄撰、 石念祖绎注 《王氏医案绎注·卷三》 载: “朱氏妇素畏药, 虽极淡之品, 服之即吐。近患晡寒夜 热, 寝汗咽干, 咳嗽胁疼, 月余后渐至减餐经少, 肌削神 疲。孟英诊之, 左手弦而数, 右部涩且弱。曰:既多悒 郁, 又善思虑, 所谓病发心脾是也。而平昔畏药, 岂可 强药再戕其胃。以甘草小麦红枣藕四味, 令其煮汤频 饮勿辍, 病者日夜服之。逾旬复诊, 脉证大减。孟英 曰:此仲景治脏燥之妙剂, 吾以红枣易大枣, 取其色赤 补心, 气香悦胃, 加藕以舒郁怡情, 合之甘麦并能益气 养血, 润燥缓急, 恪守两月, 竟得霍然。 ” 凡此类, 枣麦百合桂圆甘怡之汤食疗怡养可也。

3. 4 调节情志, 兼使药饵 困卧默默, 神怡心旷 。《辨 证录·五郁门(六则)》 载 :“人之郁病, 妇女最多, 而又 苦最不能解, 倘有困卧终日, 痴痴不语, 人以为呆病之 将成也, 谁知是思想结于心、 中气郁而不舒乎? 此等之 症, 欲全恃药饵, 本非治法, 然不恃药饵, 听其自愈, 亦 非治法也。大约思想郁症, 得喜可解, 其次使之大怒, 则亦可解。 ” 或可服用解郁开结汤(白芍、 当归、 白芥子、 白术、 生酸枣仁、 甘草、 神曲、 陈皮、 薄荷、 牡丹皮、 玄参、 茯神 ), “十剂而结开, 郁亦尽解也” “此方即逍遥散之 变方, 最善解郁。凡郁怒而不甚者, 服此方无不心旷神 怡” 。 凡此类, 需要解郁安神药物治疗与情志调摄非药 物治疗相结合。

3. 5 遣方选药, 暗藏养心 表 2 列示治法方药均出于 古籍明言可治七情内伤所致郁证性疲劳者。 由表 2 可知, 益气养血、 养心安神、 疏肝利胆、 补益 脾肺(心肺), 以及化痰祛瘀都是郁证性疲劳的治疗大 法。而且, 诸多方剂还频繁运用了人参、 茯神、 白茯苓、 白术、 麦冬、 北五味子、 地黄、 当归、 白芍、 炒酸枣仁、 柏 子仁、 丹参、 远志、 丹砂、 菖蒲、 龙齿、 云母粉、 黄芪、 黄 连、 益智仁、 大枣、 炙甘草等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药物, 在治疗郁证性疲劳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凡此类, 治疗用药无忘甚或重在养心宁心安神。

3. 6 现代中医治疗现状 现代中医临床多重视从疏 肝解郁、 养心安神以及调肝理脾角度辨治郁证性或类 似郁证性疲劳。例如, 以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辨治 运动性疲劳 [13 ] ;以补肝宁神汤(山茱萸、 黄芪、 白芍、 山 药、 茯神、 远志、 天冬、 龙骨、 牡蛎、 知母)治疗肝气虚型 广泛性焦虑症见明显神疲乏力 [14 ] ;以柴胡加龙骨牡蛎 汤加减治疗躯体化焦虑抑郁状态见肢体倦怠、 肢体疼 痛及烦躁等 [15 ] ;以解郁合欢汤(合欢花、 炒白芍、 当归、 朱茯苓、 柏子仁、 炙远志、 琥珀粉、 淡豆豉、 莲子心、 肉 桂、 丹参、 石菖蒲、 龙骨、 牡蛎、 珍珠母、 酸枣仁、 夜交藤、 浮小麦、 黄连、 大枣、 炙甘草)联合黛力新治疗以疲乏为 主症的中度抑郁症 [16 ] ;以无忧汤(人参、 当归、 竹茹、 白 芍、 酸枣仁)加味治疗抑郁症之神疲乏力 [17 ] 。 上述方药具有改善疲劳、 缓解各类躯体症状及情 绪障碍或降低 HAMD 评分的作用。由此可见, 疏肝理 气解郁等法的应用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 尤其在抑 郁、 焦虑等精神障碍因素所致郁证性疲劳中应用较广。 有医家强调肝脾同治 [13 ] , 或从胆气虚论治心理应激所 致疲倦状态 [18 ] , 或用补中益气丸合六味地黄丸 [19 ] 、 血 府逐瘀汤 [20 ] 等进行治疗。

4 郁证性疲劳的现代医学证据

疲劳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疲劳、 周围性与中枢性疲 劳、 躯体(体力)与心理(精神、 脑力)疲劳、 短期性与慢 性疲劳, 以及视疲劳、 运动性疲劳、 应对疲惫等类型或 称谓 [21-22 ] 。其中, 心理(精神)疲劳是指长时间紧张或 重复单调的工作所造成的心理疲乏感和心理耗竭感, 可引起活动能力及效率的减退。脑力疲劳与此类似, 主要引起反应能力及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应对疲惫 则是指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所产生的消极应对方式, 表 现为主观的疲惫、 乏力感。凡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躯体 或心理(精神)疲劳、 应对疲惫, 以及抑郁、 焦虑、 躯体化 障碍等精神障碍导致的疲劳, 概属郁证性疲劳的范畴。 研究显示, 按照躯体症状预测抑郁的价值由大到 小进行排列, 依次为睡眠障碍(61%)和疲劳(60%), 分 别位居第一和第二 [23 ] 。“虚弱症状” 乃列躯体形式障 碍临床症状出现频度的第三位 [24 ] 。疲劳与焦虑易感 性、 缺乏自信、 规则束缚、 社会适应不良和低活力有 关 [25 ] 。香港地区门诊抑郁患者最常见的主诉分别是疲 乏、 疼痛和胃肠道/心血管症状 [26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 心抑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胸闷 (58. 1%)、 心慌 (54. 8%)和肢体乏力(45. 4%) [27 ] 。完美主义倾向、 高 神经质、 个性内倾以及过度担忧者更易感受到心理疲 劳 [28 ] 。疲劳又可使机体负性情绪增加而加重疲乏 [29 ] 。 疲劳机制有能源物质耗竭学说、 代谢产物堆积学 说、 疲劳突变理论、 疲劳链(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激素 水平)及脑内神经递质紊乱等多种 [30-32 ] 。长时间工作 或认知活动可导致中脑多巴胺能对前有色带环绕皮层 投射减少, 从而产生心理疲劳 [33-34 ] 。 小剂量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或 5- 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可用于 治疗躯体化障碍之疲劳者 [35 ] 。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暗示 疗法也可治疗以全身疲惫为主诉的躯体化障碍患 者 [36 ] 。与头痛等其他症状相比, 抑郁、 焦虑、 躯体化障 碍患者的疲劳状态相对较难纠正, 经治后疲劳与抑郁、 焦虑的缓解或不同步 [35 ] 。

5 结语

当今社会的特点是, 一方面, 国民物质生活水平有 了很大的提高, 极少营养不良, 反而多见营养过剩;另 一方面, 社会竞争剧烈, 生活节奏紧张, 工作压力较大, 睡眠时间减少, 心境容易不平。在此情况下, 疲劳或虚 劳真正属于虚证者较少, 而属于郁证者较多 。“因时制 宜” 当需因时代社会的变换而制宜, 凡临证遇以疲劳为 主诉者, 当注意郁证性疲劳之可能。治疗郁证性疲劳 当以疏肝解郁、 养心安神为主, 辅以语言宽慰以帮助患 者调摄情志, 切忌一味死补。

参考文献:

[1] 周宝宽, 李德新. 中医疲劳术语整理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 2003, 9(3):8-11.
[2] 蒋健. 郁证发微(十八)— — —郁证虚劳论[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 51(1):8-12.
[3] 梁治学, 胡燕, 何裕民. 从 “罢极之本” 诠释肝的主要功能[J] . 中华 中医药杂志, 2010, 25(3):340-342.
[4] 蒋健. 郁证发微(十三)— — —郁证心悸论[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 50(8):5-9
[5] 蒋健. 郁证发微(十二)— — —郁证不寐论[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 50(7):5-8
[6] 李延军, 严洪, 杨向林, 等. 基于心率变异性的精神疲劳的研究[J]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0, 29(1):1-6.
[7] 夏岚, 王见荣, 梁妃学, 等. 基于生理信号的精神疲劳评估[J] . 南 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6):870-873.
[8] 王天芳, 薛晓琳. 疲劳自评量表[J] .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 24 (3):348-349.

作者:蒋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