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男, 42岁, 2004年6月19日初诊。主诉:口臭5年余。患者5年前与朋友吃火锅后腹泻1周, 经治疗后腹泻已止, 然出现口中异味, 认为伤食, 即予吗叮啉、四磨汤等助消化药物治疗, 证未减, 渐成口中臭秽, 与人交谈时常以手捂住口鼻, 甚是苦恼。曾经多方医家诊治, 多以脾胃积热、食滞不运等论治, 取效甚微。刻下症:口中臭秽, 无热腥味, 无口干, 时嗳气, 腹部痞满, 纳谷欠馨, 面黄乏华, 大便溏薄, 形体瘦削, 夜寐不实, 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无异常, 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 。舌苔薄白微腻, 舌质淡红, 脉细弱。单兆伟教授辨证为脾胃虚弱、运化腐熟不能, 治拟健脾益气、化滞和胃, 方用异功散加味。处方:太子参10 g, 麸炒白术10 g, 仙鹤草15 g, 炒薏苡仁15 g, 炒扁豆10 g, 炒枳壳10 g, 首乌藤15 g, 茯苓12 g, 茯神12 g, 陈皮5 g, 法半夏6 g, 炒防风5 g, 炒谷芽15 g, 炒麦芽15 g, 炙鸡内金6 g, 生甘草5 g, 7剂。水煎服, 每日1剂, 早晚温服。并以佩兰叶、丁香少许泡水频频含漱。二诊:口臭减轻不明显, 然夜寐好转, 纳谷稍增。处方:原方加煨葛根10 g, 荷叶10 g, 再配7剂, 仍以佩兰叶泡茶频频漱之。三诊:告之病证霍然。后用参苓白术散调治月余。
按语:口臭一证, 世医多认为脾胃积热所致, 正如《医学入门》所言:“脾热则口甘或臭……口臭者, 胃热也。”然单兆伟教授诊断本案口臭非热所致, 系由思虑过度, 中阳不振, 升清不得, 浊气不降, 化而为腐臭, 正如《景岳全书·口舌》谓:“口臭虽由胃火, 而亦有非火之异……若无火脉, 火证, 而臭如馊腐, 或如酸蚌, 及胃口吞酸、饮食嗳滞等证, 亦犹阴湿留垢之臭, 自与热臭者不同, 是必思虑不遂及脾弱不能化食者多有之。”此案恙延5年, 尽投泻脾清胃、化滞消食等法, 病证不减, 乃未得肯綮也, 单兆伟教授认为此证乃中焦阳虚所致, 阳气不振,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之故, 标为口臭, 本为脾虚, 故标本兼顾, 乃制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化滞和胃之法。脾气健、清阳升则浊气自降, 口臭自除矣。方用异功散加味, 药虽平和, 但平中见奇, 尽显孟河医派之精髓。太子参、茯苓、白术、薏苡仁、扁豆、仙鹤草、甘草健脾;陈皮、枳壳和中理气;谷芽、麦芽、鸡内金化滞;茯神、首乌藤养心安神;炒防风、煨葛根、荷叶升清, 清气升则浊气自降;少用法半夏以降浊。全方合用, 治本为主。复取少许佩兰叶、丁香泡茶, 口中含漱以辟秽, 佩兰芳香化浊, 治口中甜腻、口臭, 丁香治口气, 能走窍除秽浊, 用二药芳香化浊之性除口中臭秽。诸药合用, 故而药后患者病证霍然而解。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时乐 李孝次 张梅勇 单兆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