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中医米子良是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擅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等疾病,尤其对肺系病症的治疗有独特认识。现将米子良治疗肺系疾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临证经验
调理肺气米子良认为轻可去实,临床喜用银翘散、桑菊饮、杏苏散等,药如桑叶、金银花、桑白皮、连翘、苦杏仁、薄荷、牛蒡子、芦根、白茅根等。桑叶、连翘、薄荷、牛蒡子诸药,气味轻薄,清灵活泼,皆为宣肺透邪,宣畅肺闭之佳品。既言轻清,则知大寒大热、质重味厚之品应谨慎应用。
宣肃肺气六淫外袭,痰热内扰,气道阻塞,咳喘气急,皆肺失宣肃之用,甚则肺气郁闭为病机之关键。肃肺泻热,兼宣肺透邪,皆为开门逐寇、祛邪宁肺之意。肺主气司呼吸而外合皮毛,上通咽喉,开窍于鼻,与天气相通,为呼吸之门户,内贯心脉,以行气血,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故有“肺主一身之气”的说法。米子良认为肺系病证以肺之气变为中心,积热于肺,火动痰生,风痰上壅,肺气闭塞,宜降不宜升,以肃降肺气最为重要。盖肺气得降,则喘咳自平。
米子良据临证辨证之需,常将桑菊饮中桑叶、桑白皮并用或去桑叶而用桑白皮,以清泄肺之气火。常加旋覆花降气行水化痰,旋覆花性沉降、味辛咸,辛则能散能行,故可宣散肺气达于皮毛;咸能入肾,故可纳气下行以归根,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
典型医案
患者,女,61岁,2011年4月4日初诊。诉发作性痰鸣气喘数十年,加重3天。患者自幼有哮喘病史,每因感冒或受寒、劳累而诱发,发作时胸闷憋气,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咯痰色黄黏稠,近年发作较频繁。刻诊:咳嗽喘息,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咯痰色黄黏稠,胸满闷痛,口渴,心烦,面红,唇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诊断:(痰热郁肺,阻塞肺窍型)哮证(西医称为支气管哮喘)。
治则:清热宣降,化痰平喘。
药用定喘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8g,苦杏仁10g,紫苏子12g,桑白皮12g,生石膏15g,知母10g,姜半夏10g,陈皮10g,桔梗12g,川贝母8g,射干10g,款冬花10g,黄芩10g,甘草6g。7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2次温服。
4月11日二诊:呼吸困难稍缓解,喉中痰鸣减轻,仍觉喘息、胸部憋闷,有时夜间喘息不得卧,大便仍干,脉滑数,苔薄黄。上方加葶苈子10g,瓜蒌10g。7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2次温服。
4月18日三诊:药后喘息、痰鸣、胸闷均减轻,大便通畅,夜可平卧,脉象缓和。唯瘀乏无力,动则汗出。上方去葶苈子、石膏,加五味子8g,太子参6g。7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2次温服。
4月26日四诊:诸症悉减,时有咳嗽、咯痰、痰白易咯。上方加茯苓12g。7服,水煎服,每日1服,分2次温服。
5月4日五诊:基本无咳嗽、咯痰,无胸闷,舌淡苔白,脉细数。处方:蛤蚧1对,紫河车1个,熟地黄100g,山萸肉50g,山药50g,麦冬50g,五味子50g,太子参50g,胡桃肉50g,补骨脂50g,麸炒白术50g,茯苓50g,炙甘草20g,陈皮40g,姜半夏50g。共研粉,炼蜜为丸,每服9g,每日2次,以巩固疗效并预防复发。嘱其节饮食,慎起居,避风寒,以防复发。
2012年5月随访,得知患者间断服此方,近1年哮喘未发作。
按该患者哮病数十年,伏痰内潜已成胶着之势,且日近暮年,气血日减,阴阳日衰,正气渐微而邪气日增,故近几年发作较频。此次发作因劳倦耗气,又复感寒,正气不能御邪,邪乃入侵,引动内潜之伏痰,痰阻气道,致使肺气不得敛降而呼吸气息逆乱,出现咳嗽喘息,气粗息涌,喉中痰鸣,胸满闷痛,伴张口抬肩、端坐呼吸等症;口渴心烦,面红唇赤,大便干结,舌脉所现皆为化热之象,故治疗速当清热化痰,宣降肺气。方中以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知母、黄芩助石膏清里热;川贝母、桔梗、陈皮、姜半夏、款冬花、射干以化痰降气,平喘止咳。全方三组药切中病机,故药后收效明显。二诊仍喘憋,为肺气仍不得敛降所致,遂加葶苈子、瓜蒌以泻肺化痰,宽胸下气,然葶苈子苦寒,过用则耗伤肺气,所以三诊邪实已去,症状缓解即去之。因热已除,恐石膏久用损伤中阳,故亦去之,加五味子以敛肺气,加太子参以顾中州。四诊后症状已缓解,当以调治肺脾肾为主,以都气丸、生脉散、六君子汤、参蛤散、人参胡桃汤合方,加补骨脂、紫河车以补肺养阴,健脾化痰,补肾纳气,肺脾肾共治,以期正气渐复而控制哮喘病的复发。(张志芳 米裕青 董秋梅 麻春杰 内蒙古医科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