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暑,阳暑,是什么?在炎热的夏天,相信人们对中暑都较熟悉,而对阴暑、阳暑却模糊不清。其实,这是夏天最常见的两种病症,只不过是中医名称罢了。那么,这两种病症究竟有哪些特点,发病率哪个高,又怎样预防呢?
阳暑的特点 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曾做过描述:“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疼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 阳暑即中暑。一般来说,人体在一定限度内能适应夏日的不良气候条件,而产生热效应。但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体温调节就会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中暑。中暑在临床上根据轻重程度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种。 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口干渴、头晕眼花、胸闷心悸、疲乏、恶心等。这时应把病人扶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休息,让病人喝一些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一般症状很快会缓解并消失。 轻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各种症状外,还有体温上升、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或面色苍白、呕吐、四肢湿冷等情况。此时,除迅速采取上述处理外,还可给病人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并针刺或指压人中、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若病情无好转,应送医院诊治。病人一般在4~5小时内可以恢复正常。 重症中暑,除上述轻度中暑症状外,还同时伴有高热(40℃)、昏厥倒地、手足痉挛、血压骤降等。遇此情况,除迅速将病人抬至阴凉处,采取上述简便急救外,应立即送病人去医院。 阴暑的特点 阴暑其实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感冒,因为发生在夏天,又叫“热伤风”。 明代名医张景岳对阳暑的起因及病状也有过叙述:“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证。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 阴暑由受寒而来,在原因上有内、外之分。一是热后在外感受寒邪,一是热后过食寒凉。阴暑在临床上分为三个类型。 风热型,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咽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或鼻流黄涕,口渴,痰黏色黄等。治疗应使用桑菊感冒颗粒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风寒型,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鼻流清涕,口不渴,痰稀色白,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可以喝些姜汤,或选用银花感冒颗粒等。 暑湿型,头晕、烦渴、呕吐或腹泻、不思饮食,伴有发热、恶寒、头痛或全身疼痛等。西医称之为“胃肠型感冒”。治疗可用藿香正气散与板蓝根糖浆结合使用。 比拼结果 古医家曾言:“暑热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则犯之者少;阴寒袭人者,快而莫之,莫之则犯之者多。”古往今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夏日气温越高,越容易发生“热伤风”,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由“中暑”引起的“阳暑”,远不及“因暑取凉”所致的“阴暑”为多。所不同的是,二者在过去差距不是很大,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差距则是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阴暑的发病越来越多。 阴暑的预防 暑天勿忘御寒。预防阴暑,除不要贪凉露宿和贪凉饮冷及避免过堂风之外,使用电风扇应注意风速不宜过大,不宜对人直吹,出汗较多时,不要骤然降温。室内装有空调设备的应注意,冷气调温不宜低于25℃,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以不超过5℃~7℃为宜,空气流速应维持在0.2米/秒左右。当在室内感觉有凉意时,要起身活动活动躯体,并酌情增添衣物。夜间睡眠时,最好关上电风扇和冷气机。同时,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急躁的情绪。饮食宜清淡,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与蔬菜,少吃油腻辛辣和生冷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