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跟骨骨膜炎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6-10
近几年来, 香港地区跟骨骨膜炎、 腓肠肌痉挛和 下肢动脉硬化性血管闭塞症有逐渐增多之势, 严重 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伤寒论》中已有治疗腰 腿痛的论述, 内容也相当丰富。 长期以来, 已有不少 的专家学者运用经方治疗腰腿痛, 成效值得我们借 鉴。 现采用经方治疗, 结合临床运用, 简述如下, 还 望专家学者斧正。

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跟骨骨膜炎

患者某, 男, 17岁, 2014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左 侧足跟疼痛3个月。 现症见: 左侧足跟疼痛, 每当跑 步或打蓝球后疼痛加剧, 走路支撑时都感到疼痛, 严重时针刺样痛, 检查局部无红肿, 皮色正常, 足跟 内侧缘中下段有明显压痛, 患者用足尖起跳或下蹲 起立疼痛加重,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弦。 西医诊为 跟骨骨膜炎。 中医诊为足跟痛、 脚跟颓, 证属风寒湿 邪闭阻, 筋脉失养, 气血不利所致。 治以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通络止痛。 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 枝、 生姜、 白术、 牛膝、 制附子、 红花、 桃仁、 防风各 9g, 知母、 田七各12g, 芍药30g, 延胡索20g, 麻黄、 炙 甘草各6g。 3剂, 水煎服。 每天1剂。

二诊(2014年6月26日 ) : 服上方3剂后左侧足跟 疼痛改善, 上方去麻黄、 红花, 加金狗脊15g。 续服7 剂, 水煎服, 日1剂。 药后症状再减轻, 照上方加减调 理, 缓缓收功。

按: 足跟痛, 现代医学称为 “跟骨骨膜炎” , 是40 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由劳损而来。 但年轻人 患病的也不少, 其病因有三: ①由于患者年轻, 喜爱 打蓝球和跑步, 在跑步或打蓝球过程中未注意正确 姿势, 足部反复用力后蹬, 足部的韧带长时间承受太 大的力量,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 故出现足跟部 疼痛等症。 ②由于患者喜爱运动, 活动时间过长, 足 跟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未有休息缓解, 肌肉之间 不断牵扯, 使足跟骨膜损伤, 充血, 导致韧带和骨骼 结合部位气机郁滞, 气滞血行障碍而引起血瘀, 瘀血 不散, 阻寒经络, 气血不通, 故韧带疼痛。 ③患者自 持青春年少, 身壮力健, 晚间经常熬夜玩手机或打游 戏机至深夜2-3点, 日积月累, 消耗机体正气, 抵抗力 下降; 日间打完蓝球后又立即用冷水沐浴, 由于气温 骤冷骤热, 机体不能适应, 在毫无察觉的情形下感 受风寒之邪, 风寒之邪迅速进入足太阳膀胱经, “从 项部分出下行, 经肩胛内侧……然后下行穿过腓肠 肌, 出走于足外踝后” 。 寒束肌表, 失于外解, 可渐 渐入里, 寒与风湿之邪混合则如虎添翼, 循经而入 流注经络, 使气血运行涩滞, 导致足跟疼痛等症。 正 如《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载: “寒气客于脉外 则脉寒, 脉寒则缩蜷, 缩蜷则脉绌急, 绌急则外引小 络, 故卒然而痛” 。

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8 条: “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臝, 脚肿如脱, 头晕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本病例虽没有身 体魁臝, 脚肿如脱, 头晕短气, 温温欲吐诸症, 但与 肢节疼痛相似, 遵循张仲景但见一症便是, 不必悉 具的遗训, 结合脉证, 治以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通 络止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再加活血祛瘀止痛 药物而成。

从方药上看来, 方中麻黄、 桂枝和防风合用, 麻 黄既 “除寒热” [1]211 ( 《神农本草经校注》 ) , 又可使疲 劳的骨骼肌紧张度显著且持久地升高 [2]617 , 麻黄能辛 温散寒, 祛风除湿, 宣通经络, 若与桂枝等配伍其效 更佳; 桂枝既 “利关节” [1]51 , 又 “去冷风疼痛” ( 《药 性论》 ) , 还 “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 《药品化义》 ) , 桂枝善于温通血脉, 调和营卫, 临床上广泛用于体弱 而营卫不和者, 或肢体血滞疼痛等症; 防风既主 “骨 节疼痹” [1]109 , 又 “行经络, 逐湿淫, 通关节, 止疼痛, 舒筋脉, 伸急挛, 活肢节” ( 《长沙药解》 ) , 临床上常 将防风用于风寒湿引起的腰脊、 肌肉、 筋骨疼痛等 症。 三药配伍合用, 其散寒止痛, 以舒筋脉之急挛, 温通经脉以活血消瘀的作用明显加强。

白术、 制附子、 生姜和知母合用, 白术不但 “主 风寒湿痹” [1]37 , 而且又 “补气血, 定痛” ( 《药性 考》 ) , 还有抗凝血作用 [2]242 , 人们往往只注重白术健 脾益气的作用, 而疏忽了定痛和抗凝血的作用, 中医 药的药理作用有待挖掘提高; 制附子不但擅治 “寒湿 踒躄, 拘挛膝痛, 不能行步” [1]205 , 而且又善治 “风湿 麻痹” ( 《本草纲目》 ) , 还有抗炎作用 [2]395 。 临床上常 将附子用于祛寒除湿, 温经止痛, 若善于炮制, 其效 更佳; 生姜 “行血痹” ( 《本草备要》 ) , 有抗炎和镇 痛作用 [2]237 。 关于附子的用量及用法, 不同的人对附 子有不同的耐受性 [3]11-12 , 有人用30-60g没有问题, 有 人仅用几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 因此, 除危急情况之 外, 应当慎重, 不妨先从小剂量(3-6g)开始, 如无反 应, 可以逐渐加大, 采取递增的方式, 大致以30g为 度。 得效后就不必再用大量, 亦可同样采取递减的 方式, 慢慢减下来。 知母除了滋阴润燥, 能抑制附子 刚烈之性外, 又可抑制血小板聚集 [2]446 , 还可治 “身 体痛痹” ( 《本草述钩元》 ) 。 从药性、 功效和历代名 家临床应用上推敲, 四者配伍合用, 既扶正祛邪, 又 防止附子的峻猛而伤正, 温通经脉, 祛风寒而除湿 止痛的作用明显加强。

芍药与炙甘草合用, 芍药入肝经血分, 擅 “除血 痹……止痛” [1]114 , 又 “主通顺血脉, 缓中” ( 《名医别 录》 ) , 善补肝血而养经脉, 柔肝以缓急止痛; 炙甘 草既健脾补中, 又 “坚筋骨, 长肌肉” [1]44 , “通经脉” ( 《名医别录》 ) 。 二药配伍, 其缓急止痛作用最为突 出, 用于治足跟部肌痉挛性疼痛, 其效更佳。 针对年轻患者, 每当跑步或打蓝球后疼痛加剧, 甚至呈针刺样痛的特点, 故加入红花、 桃仁、 田七、 延 胡索, 既活血化瘀, 又通络止痛, 使患者减轻痛苦, 增 强对中医药的信心。 本病的病位在足跟部, 是人体血 液循环的远端, 血液循环比较缓慢, 因此, 治疗时必 须要改善血液循环, 既要治足跟痛, 又要舒筋活络。 由于用药考虑周详, 恰中病机, 故能逐渐向愈。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温桂荣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