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李庚和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开始运用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在诊治本病的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学术观点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脾肾理论学术思想。笔者有幸跟师随诊,现将李师治疗本病的经验和一例典型病例作简要概述。
李师对重症肌无力最具特征性的八大主症进行了证名辨识、审证求因,将上睑下垂(睑废、睢目)、复视(视歧)、言语低嘶(声喑)、舌软弱(舌萎)、抬头困难(头苦倾)、咽嗌不利、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和四肢不用(痿证),高度地概括为病在肌肉。认为脾胃虚损是重症肌无力的本质,脾虚及肾、脏腑失衡是重症肌无力的病机转归,确立培补脾肾的基本治则。用药倡用黄芪,认为其用有四:温分肉而固实腠理,补中气而强肌健力,壮脾胃而升清养肌,益正气而抑邪内生。如有体虚易感、卫外不固,及肌肉瘦削则每每生炙并用。根据临床表现,分类归纳为脾虚气弱、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血虚络阻、元气虚脱等5个基本证型。
气阴两虚型:可见疲惫无力,肢体疲乏,少气懒言,睑垂复视,目糊发涩。口干,纳呆,舌苔花剥或少苔甚至无苔,舌体偏小,舌质偏红,脉细弱或细数。治以益气补肾滋阴,基本方:黄芪、党参、生地、熟地、怀山药、山茱萸、制首乌、炙龟板、枸杞子、麦冬、白术、甘草。
脾肾阳虚型:可见全身无力,倦怠嗜卧,胸闷气憋,动易喘促,语声不扬,泛吐清涎,畏寒肢冷,腰脊酸软,苔薄白,舌体胖大,舌边齿痕明显,舌质淡,脉沉细,可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治以益气补肾温阳,基本方:黄芪、党参、制附子、鹿角胶、熟地、巴戟肉、锁阳、脐带、怀山药、补骨脂、甘草。
血虚络阻型:可见眼球活动明显受限,凝视斜视,畏光倦视,目干而涩,或见局部肌肉瘦削,面色少华,舌质淡紫,舌下系带暗紫或瘀紫,脉细或涩。治以养血通络,基本方:当归、熟地、白芍、川芎、黄芪、宣木瓜、白蒺藜、鸡血藤、蜈蚣、红花、甘草。
元气虚脱型:可见呼吸困难,痰涎壅盛,气短不足以息,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大汗淋漓,甚至神志不清,口开目合,气息将停,脉微欲绝。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补肾纳气,肃肺化痰,基本方:别直参(另煎)、制附子、蛤蚧末(冲服)、紫河车粉(冲服)、大熟地、沉香粉、煅龙骨、煅牡蛎、炙甘草、淫羊藿、炙苏子,猴枣散或鲜竹沥兑生姜汁另冲服。
典型病例
王某某,女,38岁,已婚,教师。2013年8月18日初诊。诉左眼睑下垂一年,双眼睑下垂伴全身乏力半个月。
患者2年前感冒后出现左眼上睑下垂、视物重影,就诊于当地某三甲医院,行疲劳试验及新斯的明试验均为阳性,查胸腺CT正常,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并给予口服“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经2周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长期服用“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1个月前患者自觉症状完全好转,自行停药。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上睑下垂、复视,全身乏力,活动后尤甚,自服“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服药1周后眼睑下垂及复视症状略有改善,但全身仍乏力,双上肢乏力明显,经别人介绍从哈尔滨来我院治疗。来院时患者双眼上睑下垂、复视,全身乏力,双上肢无力,活动后尤甚,有晨轻暮重特点,纳少,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言语流利,无吞咽困难及咀嚼无力,无呼吸困难。自诉既往体健,无甲状腺疾病及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病史。
诊断:(脾虚气弱型)痿证(西医称为重症肌无力)。
患者以反复出现眼睑下垂为主,近半个月出现全身乏力,纳少。四诊合参,当辨证为脾虚气弱,筋脉失养。治当补中益气升阳,处方为:党参15g,炙黄芪30g,生黄芪15g,升麻15g,白术12g,葛根15g,陈皮12g,黄精12g,柴胡12g,大枣9g,仙灵脾15g,锁阳15g,当归15g,枸杞子15g,炙甘草9g。14剂,水煎服,1日2次。配合溴吡斯的明,1片/次,3次/日口服。
2013年9月1日二诊:服前方14剂后,复视已消失,全身乏力减轻,双下肢肌力5-级,双上肢肌力4+级,纳可,二便调,寐安。但自觉行走一定距离后双下肢乏力加重,伴汗出。考虑病人仍气虚明显,故前方中炙黄芪加至60g,增强益气之功,川牛膝30g,独活12g,再进14剂,同时溴吡斯的明减为半片/次,3次/日口服。
2013年9月15日三诊:病人双眼眼睑恢复正常,行走较长距离后有双下肢乏力感,休息后能够缓解,双上肢基本恢复正常,嘱其坚持服溴吡斯的明半片/次,3次/日口服,如病情未复发或加重,每隔两周减半服用,直至停药,中药继续口服前方治疗,坚持口服3个月。 (王长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