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8-07-01

蜈蚣

《中国药典》:蜈蚣

拼音Wú Gōnɡ

英文名SCOLOPENDRA

别名百足虫、千足虫、金头蜈蚣、百脚

来源本品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春、夏二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

性状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炮制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3~5g。

注意孕妇禁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蜈蚣

拼音Wú Gōnɡ

别名蝍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纲目》),百脚(《药材学》),嗷高姆(朝名)。

出处《本经》

来源为大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或其近缘动物的干燥全虫。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或先用沸水烫过,然后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于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至翌春捕捉。

原形态少棘巨蜈蚣: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构成,长约6~16厘米,宽5~11毫米,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前端较窄而突出,长约为第一背板之2倍。头板和第一背板为金黄色,生触角1对,17节,基部6节少毛。单眼4对;头部之腹面有颚肢1对,上有毒钩;颚肢底节内侧有1距形突起,上具4枚小齿,颚肢齿板前端亦具小齿5枚。身体自第2背板起为墨绿色,末板黄褐色。背板自2~19节各有2条不显着的纵沟,第2、4、6、9、11、13、15、17、19各节之背板较短;腹板及步肢均为淡黄色,步肢21对,足端黑色,尖端爪状;末对附肢基侧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1棘,背面内侧1~3棘。栖居于潮湿阴暗处;食肉性。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多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

性状干燥全虫,呈扁平长条形,长约9~16厘米,宽约5~10毫米。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瘪缩。足黄色或红褐色,向后弯曲,最后一节如刺。头部及尾部有加工时所穿的孔。断面有裂隙或空虚。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化学成分含二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蚁酸等。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

同属动物Scolopendra morsitans L.的血蛋白质,在电泳时得五个区分,第一区分似人的血清白蛋白,二区分为α1-球蛋白,三区分为α2-球蛋白,四区分为γ-球蛋白,五区分的蛋白质,与人的不同;又其血不含纤维蛋白元样物质,因此不能凝固。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

蜈蚣水蛭注射液能使小白鼠的精原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利用死亡癌细胞易被低浓度的伊红着色的特点,体外实验证明,蜈蚣水蛭注射液对癌细胞红染率为阳性。蜈蚣水蛭对小白鼠肝癌瘤体的抑制率为26%,属于微效,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有增强作用,但长期应用对肝脏有损伤。化癌丹(内含昆布、海藻、龙胆草、全蝎、蜈蚣、醋炒大米等)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用灌胃法较药物混入饲料中喂食的方法所得效果为好。

②止痉作用

止痉散(全蝎、蜈蚣)每天1克,连服1、3、9天之后,对卡地阿佐、士的宁、纯烟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小鼠惊厥均有对抗作用,在同剂量时蜈蚣抗上述3药的惊厥效价比全蝎高,而对盐酸古柯碱性惊厥则无效。

③抗真菌作用

蜈蚣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菌、许兰氏黄菌、奥杜盎氏小芽胞菌、腹股沟表皮菌、红色表皮菌、紧密着色芽生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失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土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②《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性味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有毒。"

③《玉楸药解》:"味辛,微温。"

归经入肝经。

①《纲目》:"厥阴经。"

②《医林纂要》:"入肝、心。"

功能主治祛风,定惊,攻毒,散结。治中风,惊痫,破伤风,百日咳,瘰疬,结核,症积瘤块,疮疡肿毒,风,白秃,痔漏,烫伤。

①《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②《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③《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④《日华子本草》:"治症癖。蛇毒。"

⑤《纲目》:"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

⑥《本草述》:"治疠风。"

⑦《玉楸药解》:"拨脓消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孕妇忌服。

①《本草衍义》:"畏蛞蝓。"

②《纲目》:"畏蜘蛛、鸡屎、桑皮、白盐。"

③《本草经疏》:"小儿慢惊风,口噤不言,大人温疟非烟岚瘴气所发,心腹积聚非虫结蛇瘕,便毒或脓将溃,咸在所忌。"

复方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

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并去失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煨,一生用),半夏白芷各五钱。通为末,入麝少许。每服一钱,熟(酒)调下,日一服。(《世医通变要法》)

③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④治惊痫: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小儿急惊: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方》万金散)

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子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

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一日二服。(《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

⑧治瘰疬溃疮: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

⑨治丹毒瘤:蜈蚣一条(干者),白矾(皂子大),雷丸一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涂之。(《本草衍义》)

⑩治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疡医大全》蜈蚣散)

⑾治蛇头疔:蜈蚣一条,雄黄二钱。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吉林中草药》)

⑿治便毒初起: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

⒀治聤耳出脓:娱蚣末吹之。(《鲍氏小儿方》)

⒁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⒂治痔疮疼痛:㈠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指方》)㈡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孙天仁集效方》)

⒃治风:大蜈蚣一两,乌梢蛇二两。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江苏中医》(6):37,1961)

⒄治蛇咬:白芷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

⒅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撒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①《纲目》:"按杨士瀛《直指方》云,蜈蚣有毒,惟风气暴烈者可以当之,风气暴烈,非蜈蚣能截能擒,亦不易止,但贵药病相当耳。设或过剂,以蚯蚓、桑皮解之。又云,瘭疮一名蛇瘴,蛮烟瘴雨之乡,多毒蛇气,人有不服水土风气,而感触之者,数月以还,必发蛇瘴,惟赤足蜈蚣,最能伏蛇为上药,白芷次之。然蜈蚣又治痔漏、便毒、丹毒等病,并陆羽《茶经》载《枕中方》治瘰疬一法,则蜈蚣自能除风攻毒,不独治蛇毒而已也。"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蜈蚣,走窜主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为其性能制蛇,故又治蛇症及蛇咬中毒。外敷治疮甲(俗名鸡眼)。用时宜带头足,去之则力减,且其性原无大毒,故不妨全用也。""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

临床应用①治疗结核病

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服药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增加。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②治疗百日咳

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500余例,有效率90%。

③治疗癌症

蜈蚣晒干研末,每日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毫升注射液,每天用2~4毫升,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I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1例;唇腺癌1例,无效;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5.12%。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0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已达临床痊愈。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④治疗颌下淋巴腺炎

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3~4天即可治愈。治疗6例,皆有效果。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⑤治疗骨髓炎

取蜈蚣焙干研末,以0.5克装入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1克,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瘘管内,每天1次。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1例,病情好转。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⑥治疗甲沟炎

取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多数病例治疗1~5次症状即可痊愈。如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⑦治疗烧烫伤

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油以浸过蜈蚣面为度。Ⅰ度烧烫伤用蜈蚣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油敷患处,绷带包扎。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1~2次(最多3~4次)即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蜈蚣

拼音Wú Gōnɡ

英文名Centipede

别名蝍蛆、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千足虫

出处出自1.陶弘景:今蜈蚣赤足者多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亦甚有,于腐烂积草处得之,匆令伤,暴干之。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蜈蚣亦啮人,以桑汁、白盐涂之,即愈。

2.《本草衍义》: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有中其毒者,大蒜涂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2.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Newport)

采收和储藏:人工饲养的蜈蚣,一般在7-8月采收;野生蜈蚣在夏季雨后根据栖息环境翻土扒石寻捕。捕后,先用沸水烫死,取长宽和蜈蚣相等,两端削尖的薄竹片,一凋插入蜈蚣的头部下颚,另一端插入性端,借竹片的弹力,使蜈蚣伸直展平。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1.少棘蜈蚣,成体体长110-140mm。头板和第1背板金黄色,自第2背板起墨绿色或暗绿色,末背板有时近于黄褐色,胸腹板和步足淡黄色。背板自4-9节起,有两条不显着的纵沟。腹板在第2-19节间有纵沟。第3、第5、第8、第10、第12、第14、第16、第18、第20体节的两侧各具气门1对。头板前部的两侧各有4个单眼,集成左、右眼群颚肢内部有毒腺;齿板前缘具小齿5个,内侧3小齿相接近。步足21对,最末步足最长,伸向后方,呈尾状;基侧板后端有2小棘;前腿节腹面外侧有2棘,内侧有1棘;背面内侧有1棘和1隅棘;隅棘顶端有2小棘。

2.多棘蜈蚣,本种与少棘蜈蚣是两个近似的地理亚种。在形态上大体相似,主要区别是:个体较大;尾足的前股节背面内侧棘数、腹面外侧棘数、腹面内侧棘数均较少棘蜈蚣为多;颚肢齿板的齿数亦多。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区,喜欢在温暖的地方。以小型昆虫及其卵等为食。

2.栖息于自然村落附近的山坡、田畔、路旁岩石间,或朽木及草丛中。

资源分布:1.分布很广,主要以陕西、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产量较多。

2.分布于广西、云南等地。

栽培生活习性,蜈蚣为夜行性动物,白天潜居于杂草丛中或乱石堆下,夜晚活动,觅食。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性广泛,尤喜小昆虫类,也食蛙、鼠、蜥蜴及蛇类等。喜独居有冬眠习性。每年秋、冬季气温低于15℃以下,即蛰伏在石下10-15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蜈蚣雌雄异体,卵生,并有孵卵、育幼的习性。3年蜈蚣性成熟后,一般在每年5-9月的夜间交配,雌体交配1次可连续产受精卵3-5年。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7月中、上旬为产卵盛期。每年产卵1次。每产20-60粒,产完卵后,将卵抱在步足之间。抱卵孵化时间长达35-45天。位随着幼虫生长,一生蜕皮数次。

养殖技术,蜈蚣饲养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温度不能低于0℃。

性状性状鉴别(1)少棘蜈蚣,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躯干部第1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4背板至第20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2节起,每体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2)多棘蜈蚣,体形稍大,此棘较多。均以身干、条长、头红身黑绿色,头足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少棘蜈蚣粉末特征:黄绿色 或灰黄色。①体壁(几丁质)碎片黄棕色、黄绿色、棕色或红棕色,水合氯醛液透化后显淡黄色或近无色。外表皮表面观有多角形网格样纹理,直径5-14μm,排列整齐,其下散有细小圆孔,有的(在腹部)细小圆孔边缘微拱起,单个散布或2-4个集成群,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横断面观呈棕色,有光泽,有的隐约可见纵纹理。内表皮无色,有横向条纹;内、外表皮纵贯有较多长短不一的微细孔道。②横纹肌纤维淡棕色或无色,多碎断,侧面观呈薄片状,明暗相间纹理隐约可见,有的较明显,纹理余形、弧形、水波纹形或稍平直,暗带较窄,有致密的短纵纹;断面观成群或散在,呈多角形、扁平形、条形,表面较平整。③气管壁碎片具棕色或深棕色的螺旋丝,螺旋丝宽1-5μm,排列呈栅状或弧圈状,丝间有近无色或淡灰色小斑点。有时可较细气管,具分枝,螺旋丝较细小。脂肪油滴淡黄色,散在。④刚毛无色透明或棕黄色。基部直径8-17μm,有髓腔。少数刚毛3-4个成簇,类似星状毛,表面有斜向纹理。少数刚毛位于体壁碎片上。

化学成分1.多棘蜈蚣,全虫含类蜂毒样及类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尚含脂肪、蚁酸(formic acid)。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histidine),精氨酸(arginine),鸟氨酸(ornithine),赖氨酸(lys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酷氨酸(tyrosine),亮氨酸(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丝氨酸(serine),牛磺酸(taurine),谷氨酰胺(glutamine)等。

外角皮含几丁质(chitin),脱乙酰几西质(chitosan),葡萄糖胺(glucosam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 ),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另还含色素,其中橙色素中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类,虾黄质酯(astaxanthin ester),黄色素含蝶啶(pteridine)。螯肢含5-羟色胺(5-hydroxyl-rtyptamine)。粪便中含大量嘌呤。神经链中含类乙酰胆碱样物质。

2.少棘蜈蚣,全虫含两种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甾醇(cholesterol)、蚁酸等,又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氨基酸有岛氨酸,牛磺酸,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cystine),缬氨酸,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 proline);另外还含有氨及28种无机元素如磷、钾、钠、钙、镁、锌、铁等。

少棘蜈蚣毒主要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占干粉的86.23%,水不溶性物质0.24%还原糖0.23%,,水 2.1%。蛋白质种类很多,而游离氨基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纤维素酶,蛋白水解酶,酸性和碱性磷酸单酯酶及磷酯酶A活性。并富含金属元素,其中钠、钾、磷、钙含量最高,还含锌、铜、铁、镁、铝、钡、锰。

少棘蜈蚣总油脂含量达体重11.24%。总油脂中脂肪酸成分有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棕榈油酸,十七碳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碳-烯酸,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正十四碳酸,正十五碳酸,异十五碳酸,14-甲基-十六碳酸。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蜈蚣提取物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一定作用。

2.抗菌作用:本品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管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对葡萄球菌,八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球菌并不显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3.促进免疫功能: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服药前血清IgG和E玫瑰瑰花环形成率分别为0.034±0.025mg/L和0.213±0.022mg/L。服蜈蚣后,血清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明显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于正常人P<0.05,0.01。

毒性毒性:小鼠口服给24hLD50为9.90g/kg(9.63-10.18g/kg);小鼠腹腔注射24hLD50为6.66g/kg(6.48-6.84g/kg)。用18-20g小鼠共60只,剂量为1g/kg,观察lwk,无死亡。亚急性毒性:50-55gWistar大鼠,每日1次ig给药的最大剂量为2g/kg,连续15d,分别死亡动物,检查血象、NPN,脏器病理切片光镜检查等均未见异常。蜈蚣毒液ip小鼠的LD50为22.5mg/kg。大剂量时小鼠表现为极不稳定、抽搐,然后在几分钟之内死亡。小剂量时表现为站立不稳呼吸急速和衰竭,惊厥等,可能逐渐恢复或死亡。

鉴别理化鉴别,本品水浸液在紫外光灯(254nm)下呈亮绿色荧光。

炮制1.蜈蚣:拭净,除去头足,剪断用。

2.酒炙蜈蚣:将蜈蚣除去头足,折断;酒润后,微火焙干。

3.《雷公炮炙论》:凡使蜈蚣,先以木末或柳蛀末于士器中炒,令木末焦黑后,去木末,去足、甲用。

4.《纲目》:今人惟以火炙,去头足用,或去尾足,以薄荷叶火煨用之。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主惊风,癫痫;痉挛抽搐;中风口?;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毒蛇咬伤;疮疡;瘰疬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g;研末,0.5-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油浸或研末调敷。

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复方①治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者: 生箭芪六钱,当归四钱,羌活二钱,独活二钱,全蝎二钱,全蜈蚣大者两条。煎汤服。(《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②治口眼歪斜,口内麻木者:蜈蚣三条(一蜜炙,一酒浸,一纸裹爆,并去头足),天南星一个,切作四片(一蜜炙,一酒浸,三纸裹爆,一生用),半夏、白英各五钱。通为末,人面少许。每服一钱,热(酒)调下,日一服。 (《世医通变要法》)②治中风口眼歪斜:蜈蚣一条。焙干研末,猪胆汁调敷患处。(《吉林中草药》)④治惊病: 蜈蚣、全蝎各等分。研细末,每次三至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⑤治小儿急惊: 蜈蚣一条(全者、去足,炙为末),丹砂、轻粉等分。研匀,乳汁和丸,绿豆大,每岁一丸,乳汁下。(圣惠方》万金散)⑥治破伤风:蜈蚣头、乌头尖、附干底、蝎梢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热酒调下。如禁了牙关,用此药,斡开灌之。(《儒门事亲》蜈蚣散)⑦治破伤风邪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蜈蚣二条,江鳔三钱,南星、防风各二钱五分。共研细末,每用二钱,黄酒调服,日二服。(《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⑧治瘰疠溃疮: 茶、螟蚁。二味炙至香熟,捣筛为末,先以甘草汤洗净,敷之。(《神枕方》)⑨治丹毒瘤: 蜈蚣一条(干者), 白矾(皂子大),雷丸-。个,百步二钱。秤、同为末。醋调敷之。(《本草衍义》)⑩治蛇头疗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 大蜈蚣一条,全蝎七个,雄黄三钱。共为末。用鸡子清调敷患处,外以猪胆皮套上。(《疡医大全》蜈蚣散)(11)治蛇头疗: 蜈蚣一条,雄黄二钱。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敷。(《吉林中草药》)(12)治便毒初起: 蜈蚣一条。瓦焙存性,为末,酒调服,取汗即散。(《济生秘览》)(13)治酵耳出脓: 蜈蚣末吹之。(《鲍氏小儿方》)(14)治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 蜈蚣一条。焙研敷之。 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15)治痔疮疼痛: 赤足蜈蚣(焙为末),入片脑少许,调敷。(《仁斋直捐方》);蜈蚣三、四条。香油煮一、二沸,浸之,再入五倍子末二、三钱,瓶收密封,如遇痛不可忍,点上油。〈孙天仁集效方》)(16)治风: 大娱船一两,乌梢蛇二两。共焙研细末,体强者每服一钱,弱者每服五分,日二次,开水下。〔《江苏中医〉(17)治蛇咬: 白英一两(取白色者),雄黄五钱,蜈蚣三条, 樟脑三钱。各为极细末。以香油调搽肿处,随干随扫。(洞天奥旨》蜈蚣散)(18)治下肢慢性溃疡:患部用紫金牛煎洗后,撤上蜈蚣末适量,用药膏覆盖,日换一次,十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1.《本经》:主啖诸蛇虫鱼毒,温疟,去三虫。

2.《抱朴子》:末,以治蛇疮。

3.《别录》: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4.《日华子本草》:治颓。蛇毒。

5.《纲目》:治小儿惊厥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疠,便毒,痔漏,蛇伤。

6.《本草述》:治疠风。

7.《玉揪药解》:拔脓消肿。

临床应用1.治疗结核病: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治疗7例不同类型动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调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服药擞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原增加。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2.治疗百日咳: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 1-2岁1.5g,3-4岁2g。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500余例,有效率90%。

3.治疗癌症:蜈蚣晒干研末,每曰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ml注射液,每天用2-4ml,干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 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 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 1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 1例;唇腺癌1例,无效; 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5.12%。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O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巳达临床痊愈。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4.治疗颌下淋巴腺炎: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 1剂。一般3-4天即可治愈。治疗6例,皆有效果。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5.治疗骨髓炎:取娱蚁焙干研末, 以0.5g装人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 1g,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屡管内,每天1次。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 l例,病情好转。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列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6.治疗甲沟炎:取蜈蚣一条形码,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人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 l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l-2次,烘治后用天菌纱布包扎。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多数病例治疗 l-5次症状即可痊愈赖口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闭。

7.治疗烧烫伤: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油以浸过娱舱面为度。I度侥烫伤用娱蚁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由敷患处,绷带包扎。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 l-2次(最多3-4次)即愈。

摘录《中华本草》

Tag标签:

上一篇:薇籽

下一篇:蜈蚣七

栏目列表

蜈蚣藻

浏览:20次

蜗牛

浏览:20次

蜗牛壳

浏览:20次

豌豆

浏览:20次

豌豆七

浏览:20次

豌豆七根

浏览:20次

问荆

浏览:20次

问题特

浏览:20次

雾水葛

浏览:20次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