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引起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刺激或受压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具有持续性、反复性、难治性等临床特点。传统治疗主要关注椎间盘变性、骨赘形成、椎体移位、椎间孔缩小等骨性改变。近年来开始从单一重视骨性改变向骨性改变和软组织改变并重转变,尤其重视颈肌改变在颈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长时间低头工作、操作电脑、驾车等慢性劳损致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疲劳状态,容易发生颈部肌肉损伤。随着现代伏案工作模式日益增多,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提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颈肌改变与颈椎病相关的观点与中医经筋理论相吻合。经筋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骨骼肌及由肌肉周围的结缔组织分化形成的腱鞘、韧带、筋膜等附属组织,在颈部走行相当于颈后伸肌群、前屈肌群、韧带及筋膜等组织。
从经络循行部位看,颈部与手三阳经筋和足三阳经筋的联系最为紧密。如《灵枢·经筋》云:“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上挟脊上项……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则为筋痿颈肿。”《证治准绳》指出:“然则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颈椎病属于中医“颈肩痛”“经筋急”“项强”“痹证”等病范畴。
笔者以为,颈椎病的病位在颈部筋肉不利;病性不离气、血、寒、瘀,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在气虚、血弱,实在寒湿、气滞、血瘀。临证根据发病个体各有不同,虚实轻重各有侧重。青壮年发病常因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气滞血瘀于项背筋肉,形成颈椎病,故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年老体弱者,或气虚血瘀,或血虚受寒,或寒湿痹阻筋肉而发为本病,故多虚实夹杂。治疗总以舒筋活肌为原则,常用葛根舒筋解强、白芍柔筋解痉、甘草缓急活肌。在此基础上结合辨证施治,如气滞血瘀者,配用活络效灵汤以活血行气通络;寒湿痹阻者,伍用乌头汤以温经祛寒逐湿;气虚血瘀者,合补阳还五汤以补气活血通络;血虚受寒者,以当归四逆汤养血温经散寒。
典型医案
薛某,女,67岁,患头昏、头晕、颈肩部痹痛1年余,有高血压病史。曾用降压片及止痛片等治疗均未见效。刻诊:头昏、头晕,劳后加剧,颈肩痹痛,遇寒则增,双手指时感麻木,握物无力,面色萎黄,精神不振,舌质淡暗,舌苔少,脉弦大。颈椎X线示:第4至6颈椎前缘增生,前纵轴带骨化,第6至7颈椎后缘增生,椎间隙正常。印象:颈椎退行性变。揆度病机,证属督脉筋肉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督柔筋。用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黄芪30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红花6克,炙甘草3克,炙地龙10克,骨碎补10克,金毛狗脊15克,补骨脂10克,珍珠母30克。8剂,水煎服。并辅以颈椎保健操。二诊时诉头昏、头晕较前好转,颈肩痹痛亦减,守法继进原方25剂,头昏晕、颈肩痛基本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