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成书年代为西汉早期。
►马王堆汉墓
这批简帛古籍中,仅医学方技的古籍就有14种著作及其中的一种别本。其中帛书《五十二病方》原缺书名,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根据本书目录之末所记“凡五十二”及全书的内容,将其命名为《五十二病方》。
►帛书
主要论及52种(实存45种)疾病—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包括内服、外用、灸贬等。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水平和医药文化状况。其中有不少急症的救治方法,兹举例如下。
1犬咬伤
1.1 狂犬啮人 取恒石两。以相靡(磨)殴(也),取其靡(磨)磨殹也,以傅犬所啮者,已矣。
1.2 犬筮(噬)人伤者 取丘(蛆)引矢二升,以井上瓮邕处土与等,并熬之,而以美口口口口之,稍烷,以熨其伤,犬毛尽,傅伤而已。
1.3 犬所啮 令毋痛及易廖方,令啮 者卧,而令人以酒财沃其伤‘。已沃而口越之。尝试。毋禁。
1.4 作者注释
① 啮:咬。
②恒石:疑即长石,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的矿石,主要成分是硫钙。“恒”与“常”意义相同,古代文献中常通用。“常”与“长”古音同,又互为假借。故恒石即长石,《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功效为“主身热,四肢寒厥,利小便,通血脉,明目去翁吵,下三虫,杀蛊毒。
③丘引矢:蚯蚓的粪便,如泥状,在其出没的地面处多见。
④瓮邕: 即打水用的陶罐底部。胜,为“断”的省写,引申为底部。
⑤美口:好醋。
⑥易廖:容易痊愈。《说文·广部》:“廖,疾愈也。
⑦财:通“裁”,有裁定义。此处指适量。
按:第一例条文是治疗狂犬咬伤,其方法是取两块长石,用水洗净,加适当水相互磨之,取其两石磨出的糜汁敷于咬伤的伤口上。
第二例条文是治疗犬咬伤,其方法是取蛆屎二升和井旁打水用的陶罐底部的沉积的泥土一起干煎合,加醋,做成丸状,用热泥丸在伤处作熨疗,需将犬毛清除尽后,将泥丸敷在伤口上。
第三例条文是犬咬伤后令伤口不痛,易痊愈的治疗方法,即令患者卧倒,用酒清洗伤口。
《五十二病方》已将“狂犬啮人”与“犬(噬)人”分别论述,说明早在秦汉前,人们对狂犬病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不过按现代医学来看,看似正常的犬也可能处于狂犬病的潜伏期,所以都应采用被狂犬咬伤的处理方法。第二例条文强调处理伤口要将犬毛清除干净,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清创的重要性。第三例条文已采用酒剂来清洗伤口,可见当时已认识到酒精具有抗病灭毒的作用。
2小儿癫痈
2.1 婴儿病间(痛) 取雷尾(屏(矢))三果(颗),冶,以猪煎膏和之。小婴儿以水半斗,大者以一斗,三分和,一分置水中,挠,以浴之。浴之道头上始,下尽身,四支(肢)毋濡。三口一浴,三日已。已浴,辄弃其水网中。间(瘸)者,身热而数惊,颈脊强而复(腹)大。口间(病)多众,以此药皆已。
2.2 作者注释
①婴儿病间(瘸): 小儿癫痛病。
②雷尾(层).雷丸。尾,“侯”的讹字。“层”为“屎”的异体。“屎”与“矢”相通。雷矢,即雷丸的别名。《神农本草经》记载:“雷丸,味苦寒,有小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膏摩,除小儿百病。
►雷丸
③三分和:把药物混合,分成三份。
④三日一浴:据后文“三日已”,知此“三”字为衍文,可删。
⑤圂:厕所。《说文·口部》:“,豕, 厕也。从口,象泵在口中也。会意”。
⑥复:通“腹”。形音皆近而假借。
按:此例条文主要记载小儿癫痈病的外治方法。
其方法是:取雷丸三颗,捣碎,与猪油适量调和。小婴儿取冷水半斗,大一点的婴儿取冷水一斗。将调好了的雷丸膏分成三份,取一份放入水中搅匀,准备洗浴之用。洗浴时将病婴取仰卧位,从头上开始作浸泡洗浴,让躯干全部浸泡在药水里。但是四肢不要沽湿。每日洗浴一次,连续洗浴三天病愈。每次洗浴完后,将药水全部倒进厕所。关于此病的症状表现,条文中也有描述,主要全身发高烧,多次惊厥,颈项和脊柱都强直而腹部膨隆。小儿痈病在《黄帝内经》已有论述,《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故令子发为巅疾也”。巅疾即痈病。强调了小儿癫痛病的发作与先天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此病主要因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大脑皮层受到高热或剧烈的精神刺激,产生过度兴奋所致。与《黄帝内经》的认识相似。而此方又详细记载了它的症状及外治法,由此可见秦汉时期已对小儿癫痛病有较高水平的认识。严建民认为此浴方中以雷丸为主药,现代药理分析,雷丸含有雷丸素,溶解脂肪的作用较强,在洗浴时,有雷丸溶解皮脂,能加快皮肤的散热作用,在当时是一个治疗婴儿高烧惊厥较好的方法。
3破伤风
3.1 伤痉 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拙(屈)。治之,燃(熬)盐令黄,取一斗,裹以布,卒(淬)醇酒中,人即出,蔽以市,以熨头。热则举,适下。为口裹更国,国寒,更燃(熬)盐以熨,熨勿绝。一熨寒汗出,汗出多,能拙(屈)信(伸),止。熨时及已熨四日内,口口衣,毋见风,过四日自适。熨先食后食。毋禁,毋时。
3.2 婴儿索痉,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其臂(写)直而口扣,筋垒(挛)难以信(伸)。取封殖土冶之,口口二,盐一,合挠而蒸(蒸),以扁(遍)熨直订(霄)挛筋
所。道头始。稍口手足而已。熨寒口口复熏(蒸),熨干更为。
3.2 作者注释
①信 :通“伸”,伸展。《说文·人部》:“伸,屈伸。”段玉裁注曰:“伸,古经传皆作信”。
②盐:《神农本草经》有卤盐、大盐、戎盐。盖因产地不同而分,包括岩盐与海盐。卤盐可“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吐下蛊毒,柔肌肤”;大盐“令人吐”;戎盐功效为“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当时的盐未经纯制,杂质较多,炒热后呈黄色。
③卒:通“淬”。“淬”亦指中药的炮制法,即将矿物、金属类药物烧红后迅速浸入
醋、酒或水等液体中,此处即将烧热的盐浸人醇酒中。
④蔽以市(hi):用市盖住熨处。蔽,遮盖,覆盖。市,原指古代祭祀时遮蔽在衣裳前面的一种服饰,亦作“拔”。
⑤热则举,适下:意为患者觉烫时可将熨的盐包稍稍抬起,感觉温度合适时可向下按压。
⑥婴儿索痉: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认为是产妇子痈一类病证,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从之。周一谋认为当指小儿脐带风。索,原义为绳索,引申为拘紧,形容肌肉痉挛之貌。婴儿索痉,即由于婴儿降生时脐带断处不洁,导致感染,以强直性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面呈苦笑状为特征,多于出生后4-7日内发病,死亡率高。传统医学又名脐风、锁口风、四六风、七日风、撮口、初生口嗓等。西医称作“新生儿破伤风”。
⑦竹(霄)直而口知:竹,的误字,育直,即肌肉强直。口知,即口襟。
⑧封殖土:蚁家土。
⑨扁:通“遍”,简写。直肾(胃)挛筋所:肌肉强直和经脉拘挛的地方。
⑩道:从,由。
按:第一例条文是治疗“伤痉”,从文字上看其病因是风邪从伤口侵人,以肌肉强直为主要症状表现,类似现代医学中的破伤风。其治疗以发汗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将盐放人锅中炒到变黄,取一斗盐用布包好.立刻投人好酒中,随即取出,再用布包好,熨贴头部,反复热熨,使汗出。第二例条文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其病因是产妇分娩时,逗留在潮湿地方时间过久,新生儿感受湿气所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是由于婴儿降生时脐带断处不洁,导致感染。可是因为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古人才会有这样的认识。其治疗方法是:将二份的蚁家土和一份的盐拌合后蒸热,以温熨肌肉强直和筋脉挛急的部位。由此可见,治疗痉病方法相似,都是用熨法,只是药物有所增减。
4痔疮嵌顿和脱肛
4.1巢塞直(月直)者 杀狗,取其胖,以穿衡,入直(肢)中,炊(吹)之,引出,徐以刀圃(刻)去其巢。冶黄黔而娄(屡)傅之
4.2人州出不可入者 以膏膏出者,而到(倒)县(悬)其人,以寒水戈(溅)其心腹,入矣
4.3作者注释
①巢塞直:肿胀的痰管或怒张的静脉堵塞直肠下端。“直”通“肢”,原义为肥肠。《广韵·职韵》云“肢,肥肠。在人体指直肠,如《灵枢·淫邪发梦》云,’(厥气)客于胞肢,则梦搜便”。
②穿衡:将竹管穿人(狗的膀胧中)。
③炊:通“吹”。音同形近而通假。《说文通训定声·随部》:“炊,段借为吹”。此处指向竹管内吹气使狗胖扩张。
④人州:即人的肛门。
⑤到县(悬)其人:将人头下脚上地倒挂起来。“到”同“倒”,当为其本字。颠倒。《墨子·经下》:“临鉴而立,景到。”孙治让(墨子间话》:“毕云:‘即今影倒字”“县”为“悬”的本字,悬挂。
⑥以寒水戈其心腹:用冷水泼在患者的心胸部。“戈”通“溅”,音近而省写。《玉篇·水部》:“溅,溅水也”。(集韵·线韵》:“溅,水激也”。心腹,此处泛指以胃院为
中心的胸部和上腹部。
按:第一例是痔疮嵌顿割除复位术,其具体方法是:将狗杀死,取狗膀肤,用一条小竹管插人膀胧内,将套着狗膀胧的细竹管慢慢插人肛门内,向膀胧内吹气,充了气的狗膀胧向外挤将肿胀的痔静脉核引出肛门之外,用快刀将痔疮割除最后往伤口上敷黄荃粉,止血又消毒。第二例是通过改变人体体位,利用地球引力作用及受寒肌肉收缩等物理方法治疗脱肛:用猪油涂在脱肛处,将患者倒吊起来,用一盆冷水向患者的胸腹部泼去,病者腹部突然受寒,腹部肌肉(包括盆腔肌、提肛肌等)剧烈收缩,加上地球引力作用与脱肛处膏油的润滑作用,一个脱垂的肛门就这样复位了。嵌顿痔,发病过长,易出现糜烂、坏死,范围较大易造成剧烈疼痛、大出血、甚至休克,因而是肛肠类疾病中的急症,应及早治疗。
5乌头中毒
5.1毒乌豪(味)者 炙口口,饮小童弱(溺),若产齐赤,而以水饮。
5.2作者注释
①乌咏:即乌头,《神农本草经》载“乌头,……,一名乌咏。味辛,温,有大毒”
②产:生也。齐:读为“愈”。商:木义为以酱拌和的切碎的菜或肉,此处引申为切碎,捣碎。而:陈剑(《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释文校读札记)未刊稿)认为是“豆”字。本例释文正确的释读应该是:若产齐(童)赤豆,以水饮叼。
按:毒乌咏者,即毒于乌咏,乌头中毒,在此可能是误服或过量服用乌头,也有可能中了乌头汁炮制过的毒箭。乌头汁名射阁,古代用来制造毒箭。’现代医药学认为,乌头中毒主要是因为乌头碱等5种生物碱对心脏、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所致,症状可有恶心呕吐、多汗流涎、口周至全身麻木、心动过缓、痛温觉异常、瞳孔缩小、血压下降及腹痛等等,严重者可发生心脏骤停,或并发急性肾衰竭、肺部、脑部的水肿等。现代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洗胃、输液、利尿、维持循环和呼吸功能等。此例条文所用的解毒方法是:饮童尿或者用水冲服生赤豆粉。现代研究认为赤小豆粉中含有的皂角贰有利尿消肿作用。因而古人用此法救治乌头中毒亦应有一定的疗效。
6小结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最迟成书于西汉早期,其中记载对犬咬伤的分类(犬噬人、狂犬噬人)救治,用酒剂来清创和消毒意识的出现,以及通过充气挤压和体位改变等物理方法配合手术治疗急重肛肠病症,可窥中国西汉早期医学成熟程度之一斑。上述急症救治方法,虽然距今久远,相比现代医学较为原始,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对疾病有如此认识,并创造出颇有疗效的急症救治方法值得今人敬仰和学习。
说明:释文均出自参考文蔽中所列书籍的释丈,不作改动,原繁体字转换为简体字,编号是简号或*书的行号。释丈中的异体字、假借字、讹别字的正字在释文中随文注出,外加“()”标明。原有脱字,依残笔、丈义或参照其他古书补出,外加“口”标明。不能辫识或无法补出的残缺文字,释文中用“口”表示;残缺字数无法确定的,用“团”表示。引文劣略用“……”表示。原释文有标点的不予改动,无标点的加上标点。重文符号在释文中一律写成原字.以免与标符号混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