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特点是凝血,纤溶功能亢进,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出血,脏器损伤,血细胞破坏,甚至休克。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病属中医“瘀血证”范畴。 病因病机 热毒致瘀:热毒深入营血,煎熬血液,血行不畅、甚至瘀塞;或热邪迫血妄行,离经之血停滞而为瘀。 气虚致瘀:卒病耗伤正气,气虚不能统血,血不归经,发为出血,离经之血停滞而为瘀血。 血虚致瘀:血虚耗伤,阴血不足,血涩不行,瘀滞于内,旁出经外,发为出血,因虚而瘀,因瘀出血,离经之血又为瘀血,形成恶性过程。 阳衰致瘀:气血凝滞,血脉瘀涩而为病。 辨证分型 热盛血瘀:皮肤发斑,其色紫暗,甚则衄血、咯血、便血、尿血等,身热口渴,或神昏谵语,舌质红绛或紫暗,无苔,脉沉细数。 [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化瘀。 [方药]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味:主要药物:犀角(水牛角代)、牡丹皮、赤芍、生地黄。可加紫草、丹参增强凉血活血之效。若热毒较甚,可用清瘟败毒饮合血府逐瘀汤化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气虚血瘀:皮肤紫斑或有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伴见神疲懒言,气短自汗,舌胖嫩苔白,脉沉无力或脉微欲绝。 [治法] 益气活血。 [方药]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主要药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生地、桃仁、红花、牛膝、川芎、枳壳、桔梗、柴胡、赤芍。 若气虚较甚,可加黄芪补气行瘀。 血虚血瘀:皮肤紫斑,呕血、咯血、或便血、尿血,面色白无华,心悸,头晕眼花,舌淡或有瘀点,苔白,脉细数无力。 [治法] 补血化瘀。 [方药]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主要药物:当归、黄芪、桃仁、红花、生地黄、牛膝、枳壳、川芎、桔梗、柴胡、赤芍、甘草。若出血明显,可去赤芍、桃仁活血之品。 阳衰血瘀:皮肤紫斑,呕血、咯血、便血、尿血,面色苍黄而暗,唇紫,腹大肢肿,按之如泥,喜暖畏寒,四肢不温,舌淡紫有瘀斑,脉沉细涩。 [治法] 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 急救回阳汤(《医林改错》):主要药物:党参、附子、干姜、白术、桃仁、红花、甘草。 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对呕吐拒药者,可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强刺激,针用泻法。 2.灸法 艾灸穴取气海、关元、足三里、膻中,采用直接灸或悬灸,每穴4~5壮20分钟。用于DIC引起的休克者。 3.中成药 凉血口服液(水牛角、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等),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30毫升。每日3~4次,疗程4~5天内,治疗各种感染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中药针剂 (1)丹参注射液:治疗流脑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用法: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12岁以上16毫升,12岁以下8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100毫升静脉点滴,或40毫升静脉注射,每日1~3次。 (2)川芎嗪注射液:常用本药40~12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血府逐瘀注射液:常用本药5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毫升中,于两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每日3~4次。 (4)红花泽兰注射液:常用20%红花泽兰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 1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2次。 (5)参麦注射液:每次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溶液20~30毫升,缓慢静脉推注,每隔15~60分钟,重复推注一次,连续使用3~5次。血压回升稳定后,以30~6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用于DIC导致的休克者。 预防护理 对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可运用适量肝素预防DIC的发生;各种休克患者应设法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预防和及时处理产科意外,如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内死胎等,并及早结束妊娠;有羊水栓塞时,应早期应用肝素治疗;大手术患者,尽量减少组织损伤;避免输入库存过久的血液。(摘自《急症中西医诊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