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血营养价值丰富,古代即已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代更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疗效确切,服用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鹅血,又名家雁血,来源于鸭科动物鹅的血液,性味咸平,无毒,入心、肝、胃三经;有通膈解毒、化瘤软坚、补益元气、温胃开津等功效。鹅血中富含免疫球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质,临床可用于消化道肿瘤的辅助治疗。中药学古籍早就有鹅血药用性能的记载,《本草从新》述其“愈噎膈反胃”,《本草求原》言:“苍鹅血,治噎膈反胃;白鹅血,能吐胸腹诸血虫积”。《本草纲目》记载其能“解药毒”。近年来报道,鹅血用于各种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其主治范围主要集中于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鹅血对消化道肿瘤的干预机制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
1.鹅血的生物活性成分
鹅血属鹅宰杀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来源丰富。鹅血蛋白含量约19%,其中血红蛋白约占总蛋白的2/3,质量浓度为111.6~129.9 g/dL。鹅血蛋白质共包含18种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高扬等采用双酶水解法、交换层析、液相色谱等方法,成功从鹅血中提取出了比游离氨基酸更易于被人体吸收的血红蛋白短肽。鹅血不仅含有大量的糖、脂肪、维生素等有机物,无机盐、金属离子等无机物含量亦较丰富。鹅血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可与抗原相互作用或直接中和毒素杀死细菌和病毒,参与机体的免疫调控。鹅血清中的IgG可耐受的酸碱度范围为pH 5.0~10.0,其耐热性较差,温度超过70 ℃时即可变性失活。冯敏杰等利用醋酸纤维膜电泳法,对鹅血中所含各种球蛋白的浓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鹅血浆中含丰富的 β 球蛋白,浓度高达34.89 mg/dL,每毫升鹅血浆可纯化提炼3.1 mg转铁蛋白,鹅血所含转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77 kDa,其特征吸收峰为470 nm。邓莉等将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纯化,发现纯化后的SOD对邻苯三酚自氧化抗氧化性明显增强。现代研究表明,鹅血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核糖核酸等。此外,鹅血含有丰富的药理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叶酸、组胺等。
2.鹅血的抗肿瘤机制
鹅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卵磷脂等营养物质,其含铁量亦较高,素有“液体肉”之称,对气血亏虚、久病体弱等有良好的滋补功效。中医学理论认为,鹅血属“血肉有情”之品,可达到“以脏补脏,以形治形”的效果,能补益元气、扶正固本。同时,鹅血具有解毒软坚、消肿散结之功效,对于肿瘤的辅助治疗疗效显著。成年鹅血中含有丰富的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能刺激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鹅血浆中存在众多生物活性物质,有助于机体新陈代谢。另外,鹅血还富含多种药理活性物质及免疫活性物质,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防御能力。
2.1 升白细胞作用
白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由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这些细胞在机体的抗感染和创伤修复等过程中起协同作用。放疗、化疗作为晚期肿瘤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许多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大量正常细胞,对患者造成极大伤害,尤以对血液系统损伤较为常见。轻者可导致外周血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若停止化疗,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可出现骨髓抑制,患者外周血细胞显著减少,并可因白细胞显著降低而导致严重继发感染,威胁患者生命。临床有报道将鲜鹅血用于具有明显骨髓抑制倾向、外周血三系均严重降低且合并感染的患者,患者白细胞显著上升。另有研究者用鲜鹅血制成粉末,加少许辅药及适量赋形剂配制成鹅血片,临床试用于白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初步证明鹅血片能显著改善白细胞减少现象。
2.2 增强免疫黏附作用
红细胞作为血液循环中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参与调节机体对细菌、病毒等异物的免疫黏附作用及抗原的识别、黏附、杀伤等过程,提高机体对免疫复合物清除能力,发挥免疫调控作用。成熟红细胞表达CR1、CD44、CD58等免疫分子,对循环炎性物质具有免疫黏附及清除作用。红细胞中含有多种天然免疫分子,是人体内数量最多的免疫细胞,其细胞膜上的第一补体受体(CR1,又称C3b受体)呈簇状分布,其数量及活性密切影响着红细胞的免疫功能。多功能多肽糖蛋白CR1,广泛存在于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的多种细胞膜表面,如红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补体激活产生的C3b片段与细菌或肿瘤细胞结合,红细胞通过其膜上的CR1与C3b结合,对细菌或肿瘤细胞进行免疫黏附,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后被运送到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发挥红细胞的免疫黏附作用,从而达到抗肿瘤目的。余萍等实验证明,鹅血可通过对红细胞膜C3b受体活性的影响,促进红细胞对免疫复合物的黏附清除,提高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黏附作用,发挥抗肿瘤功效。
2.3 增强红细胞膜SOD活性
SOD是生物体内自由基清除过程中的重要金属酶,是机体抵御氧化损伤的首要物质,尤其对超氧阴离子作用较强,SOD可催化超氧阴离子歧化生成氧和过氧化氢,故而被称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过程的特异酶。SOD能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调节机体自由基的生成与降解,阻碍超氧阴离子对DNA、蛋白质和细胞膜的损伤,且能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对抗因自由基受损导致的多种伤害。此外,SOD还能清除放化疗产生的过量自由基,减轻放化疗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晚期肿瘤患者放化疗的不良反应。红细胞含有高浓度的SOD,能清除生物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氧化代谢产物,阻断自由基连锁反应,及时消灭进入体内的致病原,对抗氧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且能对损伤细胞进行及时修复。鹅血所含SOD属Cu/Zn-SOD,其最适温度为60 ℃,在pH值6.0~9.0范围内均有相对较高的酶活性。余萍等实验表明,鹅血能增强肝癌小鼠红细胞膜的SOD活性,提高SOD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加强红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2.4 激活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分支,其组成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PS不仅参与机体的组织损伤修复、病原体清除,调控非特异性免疫应答,还能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巨噬细胞可接受Th细胞的反馈刺激,亦能被IFN-γ等细胞因子激活或通过ADCC途径,对某些肿瘤靶细胞进行杀伤。已有研究表明鹅血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巨噬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力。被激活的巨噬细胞细胞膜携带的调理性受体包括IgG Fc受体和补体C3的受体,其补体受体CR3能与补体C3结合,诱导巨噬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余萍以未加抗凝剂的鹅血对肝癌小鼠进行灌胃,监测肝癌小鼠腹水中巨噬细胞对鸡红细胞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鹅血能增强肝癌小鼠腹水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从而在宿主体内建立抗肿瘤机制。
3.鹅血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
3.1 食管癌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高不下。食管癌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与中医学之噎嗝类似。中医学很早就有关于鹅血治疗噎嗝的记载,对食管癌的现代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周新秀等从活鹅颈部取鲜血,嘱患者隔日1次趁热服下,治疗经纤维食管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的患者20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亦有报道以鹅血为食材,加工制作鹅血养阴汤、鹅血荸荠汤等用于食管癌的辅助食疗。
3.2 胃癌
中医学认为,胃癌症状与中医之胃脘痛、噎嗝等病相似,病机多为七情内伤,忧思过度,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常,终致气、痰、瘀交阻。部分胃癌患者,吞咽食物时可出现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等表现,可参照噎嗝进行治疗。湖北名医张梦侬将白鹅血用于胃癌的治疗,疗效显著。有学者提出,以鹅血为原料制成鹅血豆腐,可用于胃癌术后的辅助食疗。临床亦有报道,用鹅血制剂治疗胃癌,患者肿块缩小或消失,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
3.3 肝癌
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其恶性程度高,且极易复发,严重危害国人生命健康。中药鹅血能抑制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马占好等研究鹅血对小鼠移植瘤S180、H22的抑制作用,发现不同剂量生鹅血对S180、H22移植瘤抑制作用显著,且未出现毒性反应。高顺以Wistar大鼠为模型,研究鹅血清对大鼠肝癌的抑制作用,对大鼠肝脏进行病理学组织切片观察显示,中、高剂量鹅血清治疗组大鼠肝细胞点状坏死量减少,正常细胞数明显增加。余萍以选择移植性肝癌小鼠为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鹅血对H22肝癌小鼠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发现鹅血可抑制肝癌细胞由S期向G2加M期转变,抑制肝癌细胞恶性增殖。李航森等将鲜鹅血配合中药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从鹅的翅静脉进行无菌采血,嘱肝癌患者每日口服新鲜鹅血,经治疗后患者腹水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4.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逐渐改变,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重要切入点,动植物等天然药材宝库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鹅血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新型抗癌药的代表,其药用价值将在肿瘤的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鹅血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属民间验方,现代研究虽已证实,鹅血具有较强的抗癌作用,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辅助治疗,疗效显著,但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因素、各方面的综合调控,有关鹅血抗肿瘤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有关鹅血药用的实际应用尚缺乏充分的药理、药效实验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