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调节胃肠,标本同治方法治疗痤疮案
病例:林某,男,25岁。2009年6月8日初诊。主诉:患面部痤疮10年,加重6个月。患者自诉中学时代开始出现面部痤疮,经过药物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半年前由于工作紧张,过食辛辣,导致痤疮加重。刻诊:胸背部、额头、面颊遍布红疖,红疖顶头有白色分泌物,额部数个红疖呈脓疱样,疼痛明显。口臭,大便不畅,二三日一行,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胃肠积热,痰湿内结。治宜通腑泻热,化湿散结。
拟方:茯苓10 g,白术10 g,生石膏15 g,薏苡仁15 g,金银花15 g,菊花10 g,露蜂房6 g,皂角刺10 g,三七粉3 g(冲服)。1剂/d,内服。另以生大黄15 g,黄连15 g,黄芩15 g,黄柏15 g,栀子15 g,煎汤外洗。 针刺选穴:四白、合谷、曲池、足三里、阴陵泉、丰隆、厉兑,局部脓疱围刺,1次/d。嘱其清淡饮食,注意休息。治疗3次后,红疖减少,额头脓疱明显减小。治疗10次,脓疱变平,红疖未见增加,面部皮肤光滑。
按语:痤疮又称为粉刺,多发于面部,以丘疹、脓疱、结节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粒红色丘疹,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多发于青春期之面部及胸背部,青春期过后可缓解或自愈。成年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等导致胃肠积热而发病。本方中茯苓、白术、薏苡仁顾护脾胃而利湿;石膏清胃热;金银花、菊花清热而透邪达表;露蜂房、皂角刺解毒排脓;三七化瘀通络。配合黄连解毒汤外洗,可以起到内外同调之功。配合针刺则是根据根结标本理论,谷教授认为根结标本理论从纵向上下说明人体末端与头身的关系。面部属阳明,足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手阳明以曲池为本,颜下为标。诸穴合用,既有位于肢体末端的经气之“根”、“本”,又有病变局部的“结”、“标”,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标本同治,故收卓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