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打工的常先生半个月前频繁出现浑身没劲的情况,走起路来两腿还软绵绵的。常先生以为是身体寒的原因,没有多在意。上周五起床时他突然双腿无力,无法站立,并持续了有二三十分钟之久,妻子见状连忙将其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在排除了急性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后,医生根据甲状腺功能和电解质的检查结果,诊断常先生为“甲亢周期性麻痹”。经过静脉和口服补钾治疗,第二天常先生已能下床行走,症状得到缓解。 长沙市第三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主任李晓行主任医师解释,周期性麻痹是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迟缓性瘫痪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可分为低血钾型、高血钾型、正常血钾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引起周期性麻痹的“幕后推手”之一,就诊的甲亢周期性麻痹患者中以低血钾型常见,上述病例的常先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甲亢周期性麻痹好发于 20-40 岁的青壮年男性。一般发病前没有典型症状,常在饱餐、疲劳、精神紧张、高糖饮食、寒冷等因素诱导下出现。患者多在夜间入睡后或起床时发病,表现为双下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呼吸麻痹。发作持续时间由数十分钟至数天不等。发作频率可一天数次,也可数年 1 次。 对于甲亢周期性麻痹患者,可根据血钾浓度给予补钾治疗,同时规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病情较重者,可考虑手术及放射性碘治疗。李晓行主任提醒,来院就医的很多患者,由于常无甲亢既往病史或者甲亢表现不明显,而只是以周期性麻痹为首发、唯一症状而就诊,极易造成漏诊、误诊。 因此,当生活中出现不明原因的肢体乏力或瘫痪、怕热、多汗、心悸等症状时,李晓行主任建议应及时做甲状腺功能及血钾测定,以便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对那些单纯补钾后症状缓解而短期时间内又出现病情复发的患者,更应排查。
该科护士长彭喜平副主任护师特别提醒,甲亢周期性麻痹低血钾型患者在康复期间还应注意预防本病发作,生活中应避免寒冷,防止情绪激动;饮食上应多食用含钾丰富的蔬果如菠菜、土豆、香蕉等,但应避免高糖饮食。 35岁的王女士去海南度假半月,天天吃海鲜,回来之后出现脖子粗大、心慌、手抖的症状,她担心自己患上了“甲亢”,遂来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接诊医师确诊其为碘甲亢,主要是由于短期大量摄入碘,引起甲状腺激素大量合成、分泌所致。医生告诉王女士这种情况不需要太担心,待体内甲状腺激素代谢清除完以后,症状可以自行减退并消除,短期内的心慌手抖现象采用内科对症治疗的方法即可。 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崔岱医师解释说,碘是影响智力发育的重要微量元素,人体缺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碘缺乏病,乃至残疾。但是近些年,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居民碘过量或者超足量的现象,也要引起重视。由于王女士在海边生活了一段时间,长时期的高碘饮食对她的身体还是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补碘还是限碘要咨询专业医师。 崔岱医师介绍,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粮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机体碘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损害。它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和亚克汀病,严重时会导致孩子的呆小症以及胎儿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等。一般通过尿碘检测来大致评估机体的碘营养状态。碘过量一般来说是指尿碘大于300μg/L(微克/升)的现象,长期碘过量可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自身免疫甲状腺病和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崔医师强调,尿碘中位数应当控制在150μg/L左右。
专家提醒广大市民,不是所有甲状腺肿大都要补碘,比如甲亢是禁忌补碘的,因为补碘是给甲状腺提供了大量的原料,促使产生的甲状腺素增加,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由于甲状腺激素缺乏、机体代谢下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老年人“甲减”发病率为2.3%-4.4%,尤以年龄较大的女性为多,约占患者总数的8%-10%,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甲减”主要表现为怕冷、少汗、乏力、少言懒动、体温偏低、食欲减退、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贪睡;皮肤干燥、粗糙无光泽、脱发、脸部及足踝出现水肿;心脏普遍性增大、心动过缓、心音减弱,有时可出现心包积液等;严重者可能导致高血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包积液、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粘液性水肿昏迷,病死率可达50%。 值得警惕的是,以上老年“甲减”的表现有时并不典型,常与一些退行性病变、脑功能下降等现象相混淆,极易漏诊或误诊。特别提醒,出现以下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1、原发性“甲减”者可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甲状腺手术、放射性碘治疗及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等病史,有此类病史者要小心。 2、患全身性低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多表现为:怕冷、乏力、少言懒动、食欲减退而体重增加、心动过缓、厌食、腹胀、便秘等,见于中年女性时可能伴有甲减。
凡属上述人群,且具有上述表现者,应想到“甲减”。但由于上述症状经常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以免误诊误治。若血清TSH增高、FT4减低者为原发性“甲减”。血清TSH增高、TT4或FT4正常者为亚临床“甲减”。 “甲减”除了自身疾病外,还可能引发很多的并发症出现,其中比较常见的有: 高血压 “甲减”患者常存在脂肪代谢紊乱,久病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若粘液水肿明显者常并发心血管疾病。有报道,约1/3的“甲减”老人发生高血压,若“甲减”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其冠心病、高血压可以相应改善。 心绞痛 老年病人中有严重心绞痛而“甲减”又未纠正,是治疗“甲减”心脏病上的难题,可用硝酸甘油及其长效制剂对症治疗。 心力衰竭 可在应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甲减心脏病的同时加用洋地黄制剂。洋地黄易发生中毒,需小量慎用。 高血脂 “甲减”会导致血脂紊乱,因此“甲减”患者应正确评价血脂水平,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也应排除“甲减”所致,治疗原发病才有可能完全纠正血脂异常。 心包积液 在“甲减”的晚期病例中较为常见,一些治疗不及时的原发性“甲减”也会出现类似情况。由于液体蓄积较为缓慢,所以尽管患者的心包内可能会蓄积大量液体,但很少有患者会出现心包压塞症状。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大多数能吸收消退,故一般不需穿刺抽液。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甲减”患者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并不少见,这些病人的甲状腺功能减低程度多较严重。甲状腺激素治疗后,“甲减”与呼吸暂停均明显改善或消失。严重者人工机械通气(呼吸机)治疗效果良好。 小朱前段时间感冒了,感冒痊愈后,一直咽部疼痛。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朱咽部疼痛逐渐减轻,最后得以痊愈。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多发于20-60岁女性,一般认为其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多数患者就诊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的甲状腺疼痛。 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较急,初期表现为咽痛、乏力、全身不适、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继而出现甲状腺肿大和局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耳部、下颌,咀嚼和吞咽时疼痛加重,并可出现怕热、多汗、心慌等甲亢症状。本病大多持续数周或数月,可自行缓解,但可复发,少数患者可迁延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