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血液方面的不良反应约占10%,有的十分严重,称为药源性血液病,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一些药物对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可导致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此症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表现为发病急、高热、畏寒伴咽喉疼痛,后者有乏力和反复感染等症状。 二、血小板减少症。有些药物可引起骨骼再生不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该病发病多较突然,常在服药后7~14天发病,最快在服药后数小时发病。皮肤出血多见,内脏出血少见。黏膜出血性疱疹有一定诊断意义。出血前可有烧灼感、畏寒、头痛、恶心、皮肤痛痒等。 三、过敏性紫癜。由于对某些药物过敏,引起毛细管壁的渗透性和脆性增高出现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也可有腹痛、关节痛等症状。 四、溶血性贫血。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红血球本来就有先天性生物化学缺损,药物只是作为诱因引起溶血;另一类是药物引起免疫性溶血。该病发病多很突然,常有血管内溶血征象。如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肾功能衰竭。 五、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最严重的一种药源性血液病,至少一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例由药物引起。再障是因骨骼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系列综合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贫血、虚弱疲劳、乏力和呼吸困难,常有皮下大片出血或出血点。 药物对血液影响很大,临床上引起的惨痛教训屡见不鲜,因此,应避免滥用药,提倡严格按医嘱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