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活字典”张绍重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1-22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每周二、周四上午都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在散发着书香的古籍室中,他和年轻人一同研究、讨论问题,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一点也不像86岁的老人。
 
他叫张绍重,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馆员。虽然他调入甘肃中医药大学时,已年过五旬,但是他为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古籍研究与保护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他是甘肃中医药大学颁发的两位“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之一,学校给他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幼承庭训,家学深厚;师出名门,医儒并修;五岁执笔,工于小楷,字体圆润,神骨兼备;辨识古籍,独具慧眼,披经阅典,手不释卷;游艺国学,阐发幽微,秉性谦和,嘉惠后学。
 
幼承庭训 师出名门
 
1930年,张绍重出生在北京,幼年时就跟随当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读书、学医。
 
张绍重小时候,家中有很多父亲的藏书,这些书,是他童年最好的“伙伴”。
 
13岁那年,张绍重来到了父亲的朋友、现当代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的家里。傅增湘拥有海量的藏书,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宋元善本,这让本来就爱读书的张绍重眼界大开。他流连在书海中,自此与古籍结缘。
 
在跟随汪逢春学习期间,张绍重每天上午跟随老师门诊,下午攻读医籍。
 
张绍重20岁那年,汪逢春先生去世。张绍重又拜“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先生为师,继续跟随他门诊、整理医案。
 
幼年酷爱读书的习惯,让张绍重与文献研究结缘。而跟随二位名医学习的经历,也让“医”与“书”两个字成为了张绍重一生的重心。
 
24岁那年,张绍重进入中央文史馆工作,负责管理图书资料。后来,他又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中医药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
 
1970年,响应毛泽东主席“6.26指示”的号召,张绍重与中医研究院的另外4名医生来到了甘肃省的会宁县,成为了会宁县医院的一名中医医生。
 
在会宁,由于条件所限,医籍研究和整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张绍重就潜心为当地群众看病。在会宁县医院门诊,张绍重新开了“新疗法门诊”,除正常的中医开方外,他还兼做电针、埋线、穴位注射、气熏等,每天患者络绎不绝。
 
在上门诊之外,张绍重不忘“老本行”,他主持建立了医院的资料室及病案室,为医院的资料收集和病案分析奠定了基础。
 
1984年,当时建校不久的甘肃中医学院急需医学古籍方面的研究人才,张绍重被借调到了学院古籍室。
 
这一年,张绍重54岁,他与古籍研究再续前缘。
 
辨识古籍 独具慧眼
 
1984年,甘肃中医学院建校仅6年,不要说古籍室,就连图书馆也只是一间屋子、一圈架子。
 
就在这简陋的一间屋子里,张绍重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眼中的“珍宝”——中医古籍。
 
由于原来的图书馆老师不太懂得古籍管理,一些本该放置在一起的丛书分了家,这样一来,不仅借阅不方便,也增加了管理和研究的难度。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张绍重就接触过图书管理,这些工作他干起来得心应手。
 
他把原来分了家的丛书放到了一起,还对医学古籍进行了分类。
 
规范管理后,书架上整齐了,但是却显得藏书越发少了。经过学院的同意,张绍重开始和同事一起到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古籍书店“访书”。
 
医学古籍对于医学类院校来说,具有很高的教学、研究和收藏价值,特别是珍贵的善本图书,更是教学研究的一笔“财富”。
 
在张绍重的奔走下,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古代善本图书被收入了当时的甘肃中医学院的古籍室,其中一本元代刻本的《闻人氏痘疹论》更是整个古籍部的“镇馆之宝”。
 
张绍重说:“善本图书比普通版本图书更加完整,刻版更为精美,所以有很高的研究和学术价值。”
 
张绍重举例说,在一本翻刻版本的《伤寒杂病论》中,将小建中汤方中的“饴”字刻成了“锡字,”就是翻刻中的错误。
 
在张绍重的努力下,甘肃中医学院的古籍室变成了如今的古籍部,藏书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成为今天的规模。
 
在丰富馆藏的同时,张绍重还与同事联合开展研究,并编辑整理了《兰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中医古籍联合目录》及《敦煌中医药学集锦》等书。
 
医儒并修 嘉惠后学
 
在从事古籍研究整理工作的同时,张绍重还经常为学生开设内容多样的课程,将自己的知识传递给年轻人。
 
张绍重笑称自己是“杂家”,从他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中,也可以看出一二:美育课、诗词格律基本知识、文献检索、周易与祖国医学,以及药膳等等,他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
 
1991年,61岁的他从甘肃中医学院退休,但是他给学生们开设的这些讲座、课程,并没有间断。
 
2005年,由于学院古籍室的需要,76岁的他又回到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每周3次为这里的年轻教师提供指导。
 
这一坚持,又是10年。虽然10年中,他到图书馆的次数从3次减少到了2次,但是每周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他都会准时出现在古籍部里。
 
说起现在的工作,张绍重笑着说自己是“被咨询”。在古籍整理和研究中,有拿不准或是不知道的问题,古籍部的老师都会留下来等张老来了解答。丰富的古籍研究、鉴定的经验,让他成为甘肃中医学院古籍研究的“活字典”。
 
2015年,甘肃中医学院更名甘肃中医药大学,这让张绍重十分高兴,对于学校的发展,他很有信心,对于医学生的培养,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对于学中医的学生来说,文学和医学不分家,医学生应当注重自己文学修养的提升。”
 
张绍重还建议,医学生应该注重书法练习,书法是一个中医大夫的“门面”,应当重视起来。
 
如今,86岁的他依然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研究、编书、写字、指导青年教师一样都没落下。
 
而他做的这些事,都与“医”“书”二字密不可分。因为,这是从事几十年的事业,也是他最钟爱的事业。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