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学医之路,方知路漫修远,好在梦想依然,加之亲朋鼓励,我对中医伤科的学习渐入佳境。上海伤科八大家流派芬芳,特色各异,然而要数最有影响力和学术生命力的伤科流派非历经百余年传承与发展的石氏伤科莫属。因此,学习钻研石氏伤科学术精华渐渐成了我的研究兴趣。
1980年的一次伤科学术年会上,我所提交的一篇交流论文得到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教授的专业点评,更出乎我意料的是,石仰山教授不仅在会上就我论文中的个别细微之处与我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还在会后的临床环节,主动于我的身边驻足,对我的临床手法细细端详,并亲自指导演示。这便是我与恩师的第一次结缘,简单而纯粹,石仰山教授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精进的医学造诣深深地吸引了我。
1990年,为推进上海黄浦区医疗卫生优势资源整合,黄浦区中医医院应运而生。石仰山教授任院长,并建立了“石氏伤科”研究室,全面担负整理、总结“石氏伤科”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经验秘方、诊断手法以及外敷药剂型改革的重任。而我也接到了调往黄浦区中医医院的通知。这也许就是一种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来到黄浦区中医医院之后,但凡石仰山教授门诊,我都争取在一旁帮其抄方,我想,大概只有这样才能零距离感悟石氏伤科学术精华之内涵。
1993年,与石仰山教授同辈的名中医们大都已年近花甲,出于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对后辈医师的培养,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人事局主办了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研究班,我与李浩刚医师有幸被石仰山教授接纳,成为其学术继承人。跟随恩师越久,越能感受到恩师对中医骨伤事业的热忱与投入。在同事们眼中,恩师几乎全年无休,除了门诊、查房,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整理医案和临床科研中度过。尤其是在“石氏伤科研究室”成立后,石仰山教授和他的团队,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三黄”敷药,结合医院临床,经过几十次的调整研究和运用,与上海中药三厂共同开发,研制成新一代的骨伤外敷新药——石氏伤膏。1993年11月石氏伤膏作为新型外敷用药,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并且经上海市新药评审委员会认可,作为新药开发,于1999年获国家卫生部三类外用新药。恩师不仅亲自主持了“椎脉回春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骨密1号、骨密2号(脾肾同补)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石氏伤膏’剂型改革及临床研究项目”“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反应与修复关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重大研究课题,还点拨并指导我等后辈医师以石氏伤膏的开发为突破口,不断加强对石氏伤科其他药物的研究和开发,现已开发形成几十余种系列药品。
在恩师的专业指点和科学引领下,石氏伤科于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领先特色专科,1998年被黄浦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黄浦区优势学科,200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重点专科,2006年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2007年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年前,恩师嘱咐我负责石氏伤科研究室,希望我们能在临床研究的实证基础上有所创新与突破。在恩师的指导下,我们创设了石氏音乐与导引功法(音乐颈项平衡操、音乐肩周协衡操、音乐腰椎调衡操、音乐膝疾守衡操),在继承石氏手法传统的基础上,自创24秒点穴疗法(理伤快速点穴法)。
2014年10月,恩师石仰山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共同表彰,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我有幸陪同恩师赴京,一同感受这一神圣的时刻。国医大师的荣誉既是对恩师石仰山教授从医六十余载,勤奋耕耘、大医精诚的高度肯定,亦是石氏流派历经一百四十余年积淀传承、开拓创新的无上荣光。
2015年12月24日,《国医大师》摄制组专程从北京来沪探望石仰山大师,恩师当天精神矍铄,欣然地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摄制组还特意再次前往医院拍摄了他在走廊上散步的画面……然而,一切竟是那么的突然。2015年12月27日14时33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国医大师石仰山教授与世长辞。
恩师虽已驾鹤西归,但他留下的高尚医德和学术思想必将流芳百世。在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的倾囊相授和谆谆教诲下,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如今已羽翼丰满。我们将以石仰山大师为楷模,仰其高山,续其血脉,弘扬国医大师学术之精华,传承石氏流派百年积淀之精粹,发扬石氏流派大医精诚之优良传统,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再续辉煌而奋斗终生。(邱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