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 医案奇葩 传道授业解惑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6-06-27
今年7月2日是父亲逝世一周年的忌日,这段日子,他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眼前或梦境里。父亲近80年行医生涯中,关于他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等在各类专业书籍报刊中多有出版或报道,我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大家不甚了解父亲的另一面,用笨拙的文笔,追忆点点往事,借以寄托对慈父深深的怀念。
 
茧斋天地
 
父亲书房名为“茧斋”。这是他私人营筑的工作室及藏书室。他生平许多文章、出版物都产生于此,取意有三:其一,书房较小如蚕茧壳,四周书柜堆满各种书籍杂志,仅能容写字台置于中央,言其属于自己的天地。其二,喻书房为蚕茧,人在其中不断充实自我,吐丝作茧。其三,希望自己像茧一样,春蚕到死丝方尽。父亲曾写道:一个与书打交道的人,在他数十年中亲手积累起来的“左图右史”中徘徊、凝坐,即使不阅不谈,也能欢从心出。书没有给我富与贵,但给了我比富贵还富贵的享受。他自题茧斋云:我事涂鸦你吐丝,两般姿态一般痴,卌年自缚琅缳里,乐仅庐陵太守知。自撰联“读书、买书、藏书、教书、著书,一世与书为伍;顶子、票子、金子、房子、车子,三生盼子无缘”悬挂于我家外书房。已故原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手书所赠对联“三星唯缺禄,一屋独多书”悬于我家内书房。两联的联袂、谐趣、儒雅,相得益彰,满室生辉,唯吾德馨;人在其间,书香静谧,肃然起敬。

干祖望百岁生日前读《祖望百岁养生秘籍》
 
干祖望和女儿干千在茧斋看书
 
自嘲“书有缘,禄无分”。书,的确是世界上最好的有益珍品。买书是父亲的嗜好,每逢节假日,书店是父亲必进之地,且少有空手而归,“肚里少一餐,架上多几本”,其乐更倍于寻常。过去家中经济并不宽裕,母亲时有抱怨,每月固定给父亲零用钱以限制父亲买书超支,可父亲也会“假公济私”,找个理由多要点,留下私房钱悄悄买书。他长期有个习惯,进家门必定大声和母亲打招呼,只要没招呼,轻轻开了门,敏捷闪进书房,无疑新书到家,藏上几日,再放书入柜。此时如被发现,就会辩解那书是很久很久以前买的,其实母亲心知肚明,清楚父亲藏钱的地方,只是心疼老伴儿。父亲自谓“有书万事足”,几乎将大多业余时间及金钱都投入了他挚爱的书籍上。1982年父亲暑假到连云港疗养,归途中到新浦买医书诗云:生平独病买书狂,梦寐奢求曹氏仓,尽管泥衔涓滴积,只求填满我巾箱。写下“人瘦因工作,家贫因买书”对联以自侃,母亲也调侃“如小偷进我家,必定失望大哭,除了书,还是书” 。1990年元旦南京市文化界评选“藏书状元”,在众多角逐中,父亲荣登榜首,获封“首届金陵藏书状元”,父亲则平淡地说:“我买书藏书非为藏书而藏,只为了干好中医事业提供些方便。”
 
父亲爱书,也善于保管书。他将藏书一一分类编号,分为40余门,排列有序,需要时信手拈来。有记者曾在一次采访中,当场验证父亲这基本功,从书橱抽出几本书,念出书名,要求他立即回答该书所放的位置、年代、作者等,迅速无误的结果,惊得记者张大了嘴,而父亲那种满足、得意如顽童般的表情犹在我眼前。父亲还会与科里年轻医生及学生们打赌,凡在他的文字中找到错别字的,一个字奖5毛钱,可大家终于逮到错字索要奖金时,父亲却两手一摊“你们是知道的,我没钱啊,去找你们师母要吧!”
 
书是父亲的宝贝,书房门上贴一字条:欢迎在此看书,不能拿出门口。对家人也不例外,拿书必须先洗手,后擦净桌面,不能嘴中含食,不可躺下看,书不得卷着看,不许折角……有一次我书没看完,晚上没按规定及时放入书柜,次日迎来父亲一顿责怪,很是憋屈,跑去书店买了一本相同的书,回家后与母亲共同抗议他对我的态度,只见父亲表情复杂,还对我尴尬一笑,如今回想,书还在,父母已逝,睹物思亲,不禁潸然泪下。
 
谈笑皆鸿儒,在茧斋父亲经常接待内地及港澳台、日本、新加坡等知名学者或社会名流,品茗切磋,笔耕唱和,鸿雁不断。如挚友匡亚明校长经常便衣步行来造访。父亲在书斋笔耕不辍,约稿不断,曾感叹写下《文债》诗:钱债台高未必高,欲知文债更难逃,恨非千手观音佛,手手同时执紫毫。90岁时父亲兴趣所遣,拍下了一张站立在一扎一扎手写书稿垒起的书堆旁边照片,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江苏省中医院徐福松教授评论:临床教研之余暇,编著书籍35部,撰述论文医话326篇,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竟达100余篇之多。干祖望所撰论叙新颖耐读,科学实用趣味;其说所文犹如精金美玉,经百炼、历万选而后行诸于世,精辟严谨生花、品高气韵通神,每每令人掩卷不忍,终日玩味诵读而不厌也。正如自题《祖望百岁养生秘籍》诗云:不是医家是杂家,杏林深处敢抽芽,行空天马狂驰骋,独放一枝傲蔓花。
 
父亲在世时曾担忧以后能不能保护好这些书籍,您老放心,我们子女会将您一生藏书,精心选择最佳收藏地点,让心爱之宝得到最好的归宿,造福于后代。
 
传道授业解惑
 
1972年,江苏省中医院创建中医耳鼻喉科。“文革”结束后,父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倍努力工作,1977年4月主动请缨发展科室,写出《请缨》:雾拨云开玉宇清,更应有技献人民,就班何奈光阴酷,弹铗长歌敢请缨。1982年得北京耿鉴庭教授信,言及喉科后继乏人,想召开“吐丝会”来叙叙,他触景生情: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迂腐梦寐求,登簇不能罄一吐,肝肠欲裂哭东流。在学业上对同道倾囊相授是父亲一贯信奉,常云:“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凡是跟随父亲抄方过的人都会有共同的体会“收获”。因他随时会提问,让你有着答错的狼狈,同时毫无保留传授临床经验,他说能将自己毕生经验教训授予他人,肚子里没货了,迫使自己去看书,挖掘新内容。上对得起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下对得起百姓,薪火相传,乐在其中。
 
父亲尊重同行,从不诽谤贬低同道,更不会随意评论其他医生处方,门诊时常说:“对来自下级医院的医生处方,由于他们种种客观原因,可能会出现不尽人意之处,切不可当着患者面议论,这样会对基层医生、患者双方都不利。”他还说:“运气好的医生看后面,我就是后者,因前面的医生诊治中为我们提供参考铺了路,再加上患者病情发展,各种症候凸显,此时我接诊便显了效,病人自然就将功劳记在我头上了。”
 
“把精力花在病人身上”,总是父亲挂在嘴边的话,他曾在文章中引用导演谢晋名言:电影应拍给群众看,而不是拍给权威、领导看。我们做医生的,就应少做表面文章的事,多钻研医术,终身为患者解除疾痛为是。他痛恨唯利是图的医生,在一次门诊中,一位来自贫困农村的中年男性病人,只是常见的慢性扁桃体炎,却在当地医院经过几次非正规治疗,花费数千元后,病情日趋加重,张口检查,真可谓“一片狼藉”来描述,患者口述中那种委屈、痛苦,实在令人不忍直视这位质朴的庄稼汉,此刻只见父亲拟方完毕,大声对患者说:“去,你赶快回去!将你所交的钱讨回来!就说我干祖望讲的,如要告他们,我帮你!”那场景很难忘记,因父亲门诊中罕见发大脾气。诚如对河北省魏县李爱军医师赠言:对病家,树德先树爱;律自己,治学如治军。
 
有一次,父亲带领医护人员大查房,查到一位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审阅病历时,站在旁边管床医生提出,我认为是干祖望教授几日前在处方中加了两味不适南京“黄梅天”用的药,所以病人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当时在场无人答言,而父亲听后,立即肯定并表扬了那位医生,并鼓励大家向她学习,不要顾及老医生的面子,要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随即分析病情,重新更方。事后,父亲对我意味深长地说:“做医生是什么呢?就是让病人少吃苦头!
 
1997年,86岁高龄的父亲应台湾中医学院邀请前去讲学,我陪同前往。在这期间他十分赞赏当地中医师们的求知氛围,非常乐意地随时随地解答各种学术问题,每次讲座结束前留给大家的提问时间。此时大家争先恐后递条提问,而父亲连连接招,答疑解惑。其风趣、睿智的对答,赢得众人喜爱,父亲也鼓励“你们尽管提问,把我老头子问卡住了,我回去翻书,有答案了再解答……”父亲是江浙乡音,怕大家听不懂,于是他加上一手熟练的繁写体板书,更是给他加分不少,学生及陪同人员异口同声“干教授您太厉害了!是真正的在课堂上交流文化和医学的学者啊!”父亲在台湾讲学,一时轰动台湾中医界,多家当地报纸均有报道。
 
医案奇葩
 
父亲所写医案具有当代中医特色,为同行称道为奇葩。我多年跟随在侧临诊抄方,体会到:一是他经常喜欢在病历上画示意图,觉得这样可让患者了解病情,也便于同行一目了然。二是坚持临证自己撰写医案。因为医案是中医临床重要的组成部分,父亲认为公开思路唯有医案可以表达,因此循规书写脉案从未中断,集医、哲、理于一体;寓诗、联、骈于一章,所写医案先后贯通,一病一案,案案无雷同,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三是处方字迹清楚,药味少,量轻,价廉,讲究通灵而不呆板。
 
1984年,父亲在《千古文章谈医案》中谈到,要写好医案,首先要熟读《内经》《伤寒》《金匮》以及各家著作。这样在理论上就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了。更要多读多阅经史通鉴,诸子百家及历代有名的稗官著作。这样不论在布局、构思、措辞、用字上能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而且也能随心所欲,得来毫不费功夫。最后,必须郑重一提的,我们并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写这样的“医案”,是不务实际的。因为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力求可致。当然,深入研究,锲而不舍,也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
 
处方是医者处置的具体手段,父亲特别注重于此,要求自己:一是书写工整、清晰、切勿“龙飞凤舞”。二是处方药量轻:耳鼻咽喉科疾病病位属上,主张以清代医家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为准绳,一般中药剂量在6至10克,3克也常见。总之,要有驾轻舟已过险峻之意,不可使杀鸡用牛刀之蛮力。三是中药药味少,拟方时斟酌再三,选择一药多效之品。少则4至6味,多则10至12味足矣。四是处方药价低廉,药性相似时,必选便宜者多用常用药,忌炫奇立异,让病家四处寻药。记得曾有一位富商前来就诊,听力障碍近1年。面诊时再三要求父亲开最好最贵的药,诊毕他持方批价后又返回诊室,很不乐意地说:“我已多地求医,花费无数,也没见效,今天百般辛苦找到你,你就这几十元开了两周的药,是不是糊弄我吧?”此时父亲抬头反问他“酷暑在外,口渴难忍,进入超市,你是买几毛钱一瓶的矿泉水?还是十几元一瓶的麻油喝呢?能对症就是好药啊!”患者很不情愿地离去了。数周后患者复诊,满面笑容,一再重复:“我对中医、对您真是佩服呀,就四个字‘五体投地’!”
 
以洁持身
 
“骄能丧志,娇可戕身”是我曾祖父弥留之际遗嘱给父亲的八字箴言,作为家训,父亲也无数遍告诫我们,特别是从医者,绝对不可有“骄娇”二气!骄为不读书、不学习、临床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待病人待同事盛气凌人,将人民培养出来的一技之长视为谋私利的资本。娇则像种在花房里的花草,经不起风雨,小病大养,怕苦怕累,怕病人脏。他说,这些我都基本做到了,希望你也要做到。有一年春节,亲戚设宴,已走出大院门的父亲,突然想起数天前与一位患者约好了复诊时间,不顾亲戚劝阻,独自返家,待我们吃完饭回去,得知病人失约,父亲还饿着肚等待时,大家不免怨声四起,可父亲却借此给众人上了一堂“诚信”课。是的,父亲的时间观念极强,风雨无阻,从不失约、迟到;不因自己是名医,就摆架子,有傲骨而无傲气。
 
父亲晚年时,不断有人来问他长寿秘诀,回答推崇最多的是《论语》中“仁者寿”,即以仁术以活人,以仁心以爱人,养生先养心,做人要仁厚。主张:吃饭靠手,做事凭心。他常说,算计别人、心胸狭窄,而忧郁不畅,有损身心,而多帮助别人,于人于己皆心情舒畅愉悦,气血调和,日久则健康长寿不期而临了。孟子云:“守身,守之本也”,意思就是保持自己的节操,像白玉一样洁白无瑕。
 
2001年,89岁父亲的“童心、龟欲、蚁食、猴行”八字养生一书面世,童心与龟欲是养心,蚁食与猴行是养生,心身两养才是完整的一套养身方法。而且更以养心为重,因为思想是指导一切行动的。
 
父亲在工作中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挑剔的老师,认真的医生,闲暇时他爱逛书店,坐茶楼,品小吃,摇头晃脑哼着、欣赏着京剧……父亲没有刻意的养生方式和锻炼规划,更多的是走走路,他常常舍近取远,绕道多走几站路的邮局寄信,一直坚持到近百岁。他对走路的总结是“练练腿力,沿途赏赏美景,听听趣闻,惬意!”
 
父亲也赶新潮,90岁时跟我妹妹学电脑、玩手机,92岁时,父亲见孙子拍结婚照,童心又起,硬拽着我母亲“我们也来一张”,结果乐坏了摄影师,留下了令年轻人也羡慕不已的婚纱样片。父亲经常劝导母亲,忘却生活中不悦之事,顺其自然,精神乐观,诚信待人,清净寡欲,无争不贪。一生光明磊落,从不随声附和是父亲做人原则,他经常告诫人们“养生保健≠进补”。曾书“补药歌”云:“吃饭细嚼,穿衣少着,睡眠有效,烟酒谢却,心弗焦灼,跑走跳跃,都是补药”。劝解醉心于乱服补药之男女,莫被进补之弊而误。因为每种补药都有适应症,犹如一件衣服不可能四季都适宜。
 
2011年,江苏省中医院为父亲举办了百岁寿诞,父亲的忘年交(原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之子)张晓彤先生,深知父亲一生痴书,特赶印线装带函套扣式《祖望百岁养生秘籍》精品收藏书,以替父亲作为礼品回赠来宾。当父亲面对几大箱特殊礼品时,眉开眼笑像揽独食的孩童唠叨着:“你们千万别送完,得给我留下两本啊!”我仍清楚记得,父亲在宴会上的答谢辞:“希望大家和我一样活到百岁!”此景此情难以忘怀。父亲在95岁切生日蛋糕时,要求我们在他过了百岁后,生日年龄得重新从一岁起计,于是父亲百岁后,每逢生日,蛋糕上的年龄变成了“1岁、2岁……”当我们希冀还有两个月又可为老人插上“4岁”生日蛋糕时,父亲却病了,遵照他留下的亲笔遗书,要求病危时,医院不必抢救,老人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国医大师邓铁涛前辈按照父亲诗而题挽联:干老驾鹤上太空,杏林处处发新芽。
 
“读书教书藏书著书,一世靠书饱腹;言洁行洁手洁心洁,终生以洁持身”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留给我的精神遗产,让我受益终生。父亲,我会努力做一位好医生。我们将永远怀念您!(干千)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