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享有“现代世界地理学先驱”之盛名。
徐霞客在年少之时便萌发登攀之情,探究大自然之志。他22岁踏上征程,探幽寻秘,游历崇山峻岭、江河湖流、荒野僻壤。历尽千辛万苦,足迹遍及20余个省市区。所到之处,详细考察并记录地理、地貌、水文、气候、农业、矿业、手工业、动植物、交通运输、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情况,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人集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徐霞客在游历考察期间,屡屡对中医药及其治病疗疾倾情关注与详细记述,济世情怀昭然可见。
据载,公元1637年6月,徐霞客游历至广东,高僧静闻及顾仆等人相伴而行。一路上,天气炎热,风尘仆仆。静闻突患疾病,不堪行走,偃卧于天妃庙中。庙中和尚找到徐霞客并告知:静闻患病,昨日稍有好转,夜间又趋严重。眼下,已奄奄待毙,急需用舆马接回。徐霞客表示,患者危殆,路途颠簸,暂不宜搬动。并好言恳求和尚再允停留时日,自己随即延医前往诊治。徐霞客很快找了一位姓董的大夫,两人一同来到庙里。只见静闻满脸病容,神志不清,口吐胡言,常态概失。经详细问询,徐霞客得知,昨日静闻病情已趋好转,晚上服用了菖蒲、雄黄之剂后,倍感萎顿疲困,以致病势加剧。董大夫诊过之后云:患者尚无大碍,只要吃上自己开的几服草药便可痊愈。徐霞客晓医理知药性,认为病因在于“盖蕴热之极而又服此温热之药,其性悍烈,宜其及此”。他又记起魏濬《西事珥》一书中有载:“滕州一户数口人家,因端午节饮菖蒲酒过量,火气炽热,悉数毙命。”静闻今患暑湿之症,服用菖蒲、雄黄之剂,无疑火上浇油,未丧命实属万幸。他反复思量,心生定见:“余欲以益元散解之。”但他又恐静闻不信,于是决定治病先治心。他略施小计,先随董大夫来到诊所抓药。只见其“所治剂俱旁杂无要”,便“另觅益元散”,并令顾仆假传医嘱:“先服益元,随煎剂以服。”静闻依“医嘱”疗治,病情大有转机。翌日,徐霞客“令顾仆出探静闻病,已渐解”。益元散,由滑石、甘草、朱砂组成。滑石性寒味淡,寒能清热,淡能渗湿;甘草味甘性平,益气、和中、泻火;朱砂味甘性寒,镇心安神。诸药相配,实为清暑利湿之良方。
徐霞客一行披星戴月,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极其艰辛。且常常是“篝火炊粥”“迟迟得餐”“食无盐,卧无草”,路无行人,冷热交加。因此,疾病也不时来袭。面对于此,他主要以自我疗治加以应对。《徐霞客游记》载:徐霞客偶感风寒,令顾仆熬姜汤一大碗,饮之,汗大如注,顿觉开爽。“予病寒未痊,市酒磨锭药饮之。”因长期在瘴疫之地周游,他患有疮疾,面部、四肢出现大面积块状疹子。“至是知为风”,而苦无良药祛之。后来,他在摩尼山中洗药浴,“此汤池水深,俱煎以药草,乃久浸而熏蒸之”“此治风妙法,知疾有瘳病愈机矣。”“市土药于朱医士,得山豆根、天竺黄、猪腰子、水萝葡、兔金藤诸药各少许”。他还记述了向武州石山盛产何首乌,自己在集市上花了12文钱买了3个何首乌,重量约有15斤。当地人将何首乌切片,与蒌叶拌和招待客人。云南某地盛产茯苓,鲜食如山药。覆盆子,果实色红,成熟后变黑,补肾尤佳。龙眼,味甘,其性热,不堪多食。“金系草,为吃烟药者”。此外,他还倾情记录医学遗存,令静闻抄录崖间镌刻的张三丰、刘景之《金丹歌》《养气汤方》。 (陕西 李金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