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传承中,师承教育起 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中医学派依靠着师承教育 模式,通过师徒几代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总结而形成 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 与此同时,师承过程也在潜 移默化地塑造着中医学术精神和中医自身的价值判 断,如刘完素- 罗知悌- 朱丹溪- 刘叔源的河间学派, 张元素- 李杲- 王好古、罗天益的易水学派等 [1 ] 。新 中国成立后,传统师承在现代医学教育的冲击之下 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师承再次 受到重视 , 《关于开展中医带徒弟工作的指示》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办法》 以及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 核考试办法》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2016 年更是 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 草案) 》中明确, 师承人员只要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考核即可获得师 承中医执业的资格 [2 ] 。在此背景下,对中医师承 的研究逐渐增加 [3 ]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的方式, 对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中医师承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 与分析,希望对中医师承研究特别是量化研究的可 能方向提供参考。 1 资料 1. 1 资料来源及检索方式 以 “中医师承 ” “师承 ” “师承教育”和 “中 医教育”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 ( CNKI) , 检索时间范围为 1949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 1. 2 文献排除标准 与主题讨论无关的文献; 广告、公告启事、杂 志介绍、单纯人物介绍未涉及专业内容文献; 出处 与内容重复者; 因各种原因无法阅读原文者。 2 方法 研究程序: 1) 计算机录入纳入文献的发表时 间及研究类型。2) 讨论编码的原则: 根据已有文 献和一般分类规范,3 名研究者经过讨论,初步确 定编码的基本类型,即定性研究类和定量研究类。 3) 由 3 名研究者分别按照编码原则对上述文献进 行分类,然后对其中出现差异的文献进行充分讨论 后确定其归属,构成最终数据库。 分类的具体说明: 1) 定性研究: 主要指理论 探讨类型的研究,包括师承教师个人经验: 教师个 人临床经验、学术思想、医案心得、古籍研读等医 术、医理相关研究以及师承教师在师承过程中的感 受体验、经验方法等; 单位经验: 高等院校、医疗 机构、政府部门等单位在实施中医师承过程中的经 验总结、问题建议以及发展创新等; 理论分析: 师 承模式、特点、优势、现状等与师承性质相关的研 究; 历史回顾及分析: 回顾师承历史、流派,地域 师承的发展、名医人物史等; 政策分析: 对中医师 承的政策、条例等研究分析。2) 定量研究: 包括 调查报告: 对师承现状、师承效果的影响因素等内 容进行的相关调查; 实验研究: 对师承过程进行的 教育或心理类型的实验研究。 统计学方法: 将上述编码的最终结果建立数据 库,采用 SPSS 22. 0 软件进行最终的数据分析。 3 结果 3.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师承研究文献数量 共纳入 2401 篇文献。根据年代可划分为三个 阶段: 1) 1949—1982 年: 该阶段发表的中医师承 研究文献数量仅 19 篇,年平均不足 1 篇; 2) 1983—2007 年: 每年发表的师承研究文献数量均 保持两位数,年平均 26 篇; 3) 2008—2016 年: 每年发表的师承文献数量开始进入 3 位数,年平均 192 篇。 3.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师承研究文献类型 从研究性质来看,2401 篇文献中定性研究占 了绝对多数 ( 2360 篇,98. 3%) ,而定量研究极少 ( 41 篇,1. 7%) 。表 1 示,从研究类型来看,调查 报 告 41 篇 ( 1. 7%) ,单 位 经 验 总 结 243 篇 ( 10. 1%) ,理论分析 301 篇 ( 12. 5%) ,历史回顾 及分 析 288 篇 ( 12. 0%) ,个 人 经 验 1465 篇 ( 61. 0%) ,政策分析 63 篇 ( 2. 6%) 。也就是说, 在所有对师承的研究中,师承教师个人临床经验总 结型研究 ( 包括教师个人临床经验、学术思想、 医案心得以及师承教师在师承过程中的感受体验、 经验 方 法) 在 师 承 研 究 中 的 数 量 最 多,达 到 61. 0%; 而同为经验类研究的单位师承经验总结则 仅有 10. 1%。除此以外,对于中医师承自身的理 论分析和历史回顾及分析也相对缺乏,仅分别占 12. 5%和 12. 0%; 而带有整体研究性质的调查报 告及政策分析的研究则仅占 1. 7%和 2. 6%。 结合师承文献量的时间变化与文献类型分析可 以看到: 新中国成立至 1982 年期间,中医师承研 究文献数量较少,文献类型并不明确; 1983 年至 2007 年期间,文献数量有所增加,但仅 2006、 2007 两年的文献数量超过 50 篇,其他年份文献量 都在 50 篇以下,单位经验、调查报告从无到有, 研究类型有所增加,打破了之前 “无实质研究” 的状态; 尤其在 2010 年以后,师承研究的文献再 上一个台阶,年均文献量达到 200 以上,研究类型 进一步丰富,这意味着师承研究已经得到业界的广 泛关注。但纵观全部研究,偏于质性研究的文献量 最多 ( 其中师承教师个人经验的变化最为明显, 文献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类型的研究) ,而偏于量 化的调查研究却无明显变化,文献量也较少,这与 前面所看到的中医师承的量化研究较少的现状一致。 表1 不同时间段中医师承研究文献研究类型分布情况( 篇) 研究类型 1949— 1982 1983— 2007 2008— 2016 合计 单位经验 0 68 175 243 调查报告 0 8 33 41 个人经验 15 399 1051 1465 理论分析 0 43 258 301 历史回顾及分析 4 124 160 288 政策分析 0 12 51 63 合计 19 654 1728 2401 注: 实验研究为 0 篇,故未纳入统计分析 理论分析是研究进一步规范化的前提,因此我 们对理论分析性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细分,结果发 现,师承优势探讨类文献最多 ( 111 篇,36. 9%) , 其次是比较研究 ( 80 篇,26. 6%) 、现状建议 ( 47 篇,15. 6%) 、特点研究 ( 34 篇,11. 3%) 以及内 容研究 ( 29 篇,9. 6%) 。理论探讨是问题进一步 深入的标志,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主要还集中于 探讨中医师承的优势,或者说,集中于确立中医师 承的独立地位,对师承的深入探讨尚非常缺乏。因 此,目前的师承研究还无法对师承的实践操作起到 指导作用。 4 讨论 4. 1 中医传统师承研究的分期 根据上述文献的分析,可以将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中国师承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 ( 1949—1982) : 虽然这个阶段国家也出台了政策 鼓励开展中医 “师带徒” ,为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 验提供便利 [2 ] ,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医师承乃至 整个中医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的 发展。这一时期中医师承的研究寥寥无几,且集中 在师承教师个人诊疗经验、教学经验以及师承历史 回顾分析上,所涉及的研究类型和研究问题都比较 狭隘。 2) 初步发展阶段 ( 1983—2007) : 随着 1982 年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 ( 简称衡阳会议) 的召开,国家提出了突出中医特 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基本方针, 中医的学术研究,包括师承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4 ] 。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师承研究的广度开始有所突 破。一方面研究者广泛讨论师承政策相关问题及师 承教育的单位经验、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等基础性 问题,对国家师承教育政策的落实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 另一方面研究者开始了对师承老师的医术、 医理的整理与理论提升。换言之,中医师承研究作 为中医研究的一个伴生产品开始得到初步的研究。 3) 发展与壮大阶段 ( 2007 年至今) : 这一阶段是 中医师承研究真正的起点。研究类型和数量都大大 增加; 师承研究不再局限于现象的描述,对师承的 理论探讨与科学研究正逐步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 中医师承经验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在个人的层面 上,学校、医院等机构也开始成为师承教育的重要 载体,这种以单位经验为出发点的师承研究在这一 时期正式成为了中医师承研究的命题之一。与此同 时学者们也不再满足于对中医师承纯经验的总结, 亦开始关注师承教育本身,中医师承逐步开始从中 医研究的整体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医药研究大背景下 的一个研究领域,从而开启了对中医师承研究的新 时代。 研究者首先从中医师承的历史开始探讨,进而 对古今中外的教育模式进行对比,试图在中医体系 内部为中医师承的存在确立基本的地位 [3, 5 -7 ] 。这 些研究大致集中于 3 个方面: 1) 中医师承教育的 古今中外对比: 例如从纵向对比中强调应当以古为 鉴优化现代师承 [8 ] ,从横向对比中强调应当在重 视院校教育的同时重视中医师承教育的特殊性,进 而整合双方的优势,弥补各自的缺点 [9 ] ; 同时通 过与其他学科体系中的相似内容的对比,如中医师 承与临床心理督导模式 [10 ] 、中医师承与精神医学 教育等 [11 ] ,进而探讨中医师承的整合模式。2) 中 医师承的特色探讨: 这类研究强调中医与西医存在 一些根本的差异,因此,中医师承与普通医学教育 也应当有所区别,可从隐性知识的角度、主体间性 以及文化认同等角度对中医师承的特殊性进行探 讨 [12 -15 ] 。3) 中医师承教育的整体情况及对策、 立法研究: 包括对中医师承现状建议、师承的相关 方式和内容以及师承的立法等问题的研究 [16 -18 ] 。 4. 2 中医传统师承研究的方法 从中医师承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对于中医师 承研究其实以定性的方法偏多,而定量的研究方法 相对偏少。首先是因为中医师承教育以经验教学为 主,徒弟跟师临证、抄方,所以大部分中医师承研 究其实是研究师承老师的医术医道、用药开方的临 床经验; 其次是师承过程中师承老师的个人教学体 验、师承学生的受教体会以及相关中医院校、中医 院在教育改革中的师承经验; 最后是一些名医的传 记、求学的经历等,以上这些主观经验、感受的描 述都需要案例研究、实地研究里的定性研究方法来 分析。另外,目前关于历史回顾、政策分析、理论 分析等内容,由于更注重对师承各个方面的性质作 出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医师承的特殊性和 规律性,所以常常使用文献分析法中的非结构式定 性分析。 运用定量研究方法的中医师承探索大致上可以 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师承相关研究里进行简 单必要的数量分析,如地区的师承教师人数、师承 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中医学术继承人的资料分析 等; 一方面则以调查研究为主,通常以发放问卷的 形式来获得数据,如学生师承的情况和效果、中医 名师学术传承方法等。当然在定量研究方法中还是 以简单的数量分析较多,结构式的定量分析则相对 较少。 4. 3 中医传统师承研究的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承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 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带动以及中医药学者的不懈努 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改 进和师承教师个人诊疗经验的丰富上。在教学方法 上,对于师承教育模式的研究改善了中医教育中照 搬西医教育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做法,使得中医教育 更加符合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师承老师通过学 习经典、加强实践、熟悉传统文化等教学方法来扩 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此同 时,因材施教、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度等教育方法也 在中医师承教育中得到升华。中医师承的最重要两 个方式是临证和抄方,从此观察老师对患者的诊断 和治疗,可以更直观地学习老师的临床经验,再以 抄方的形式反复琢磨老师的用药经验。长期通过这 种 “一看一写”的方式对老师个人的诊疗经验加 以总结归纳,其实都是对于中医师承最直观的研 究,也是目前中医师承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这 些宝贵的经验总结可为未来中医师承教育提供直接 的研究素材。 4. 4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师承研究存在的问题 4. 4. 1 质性研究过多,实证研究稀缺 从上述文 献分析可以看到,现阶段师承研究主要以经验性总 结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致使当前的师承研 究很难脱离个人经验的特点,亦使得师承与当前中医高等人才培养的院校体系很难整合。经验性研究 过多使师承难以实现规范化的目标,同时难于理清 师承在中医人才培养中发挥的具体作用。这可能亦 是当前传统师承研究无法与中医院校教育充分整合 的一个原因。实际上,中医师承延续千年,虽然多 以个体化的方式进行,但是一种制度能够在中医人 才传承中持续发挥独特的作用,其中应该存在着某 种规律性。可能因为实证的研究方法在传统上并未 受到足够的重视,才导致了传统师承在推广上的困 难。量化研究是将个人经验抽象成为规范化、可推 广的规律的必经过程,是中医师承研究得以独立并 真正为当代中医高等人才培养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之一。 4. 4. 2 个人经验式研究过多,宏观整体研究不足 本研究发现,当前大多数师承研究都集中于师承 教师的个人诊疗和教学经验方面的总结,而从师承 整体角度来分析与总结经验的研究相当少。作为当 前传统师承实践的重要领域,中医高等院校及相关 医疗机构的师承实践尚缺乏长期持续的师承经验总 结。此外,由于高校及医疗机构的师承研究多为行 政驱动,其研究成果工作总结性质明显,而缺乏对 传统师承的科学研究。总之,宏观整体式的师承研 究明显弱于师承教师的个人经验总结,但是就现代 中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有效的师承教育方式, 师承制度教师的评定标准、培养过程的相关规范及 实证依据等相关内容并不是个人经验总结能够揭示。 中医院校教育是当代中医师培养的主要承担 者,高等院校和中医医疗机构开办的师承教育均担 负着师承模式传承的重任。个人经验式的师承虽然 能够保持中医的特色不变,但是面对现代中医高等 教育发展的事实,如何将二者整合起来,是当前中 医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将过多的关注集中于 传统个人式的师承研究中,将使当前高等院校式中 医教育与传统师承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总体上并 不利于中医的发展。 4. 4. 3 传统师承描述性研究过多,作用机制研究 不足 当前的师承研究以描述性为主。一方面是当 前的师承研究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主,且其研究多 为临床经验,缺乏对师承教育本身的研究; 另一方 面,师承研究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尚未充分引入 实证的研究思路,这导致对传统师承作用机制的探 讨十分缺乏。每一位师承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与思路,但这些差异不应当成为阻碍师承教育研究 的因素。过度重视师承教师的个人经验,将使师承 教育不得不停留于描述阶段。 虽然师承研究中的教师个人医疗经验以及教学 经验常常是通过案例和临床实证的形式加以阐述, 但是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延伸到师承的模式研究中 去。目前的师承模式研究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论分析 的层面,为数不多的对师承模式的调查也只是停留 在描述中医师承现状、阐述师承问题方面,并没有 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更深层次、更具象化地揭示师 承的内涵。中医学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学科,中医 师承更是以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见长。作为对 中医师承这个模式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理论 探讨这个点上,而是需要更为具体,利用观察、案 例、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让师承教育回归到实 践,把中医师承以更清晰、更具体的方式展现出来。 4. 5 展望 4. 5. 1 应该并可能进行科学研究 研究任何事物 都不能只研究其特殊性而忽视其普遍性特征。因为 中医师承是一个师傅教授、徒弟学习的过程,所以 其本质仍然是一种教育模式。既然中医师承是一种 教育,那么教育问题就能够用教育的方法来研究, 而不能仅仅把中医师承限定在一个固有的研究领域 中。实际上中医的包容性是广泛的,现代中医师承 的包容性也是广泛的,为了与之对应,中医师承应 该涉及更多的领域,形成一个规范、系统的研究体 系。只有对中医师承教育研究透彻,才能培养出既 能继承又能创新的优秀中医人才。 4. 5. 2 有必要引入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在 目前的中医师承研究当中常常把师承教育和院校教 育作对比,希望以后的中医教育模式能够取长补短 将这两种教育模式完美融合。但事实上,这两种教 育模式的背后是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哲学思想,想要 融会贯通并不容易。这时就需要引入教育学的研究 方法,让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沟通师承教育和院 校教育的桥梁,实现汇集多重优势的中医师承新模 式。同样因为中医学和心理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 描述而非量化的研究对象、非常重视医生的主观经 验、灵活多变的诊疗过程以及重视人文关怀的特点 等 [11 ] ,据此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医师 承进行研究,使得中医师承自身的规律以一种 “可言明”的方式展现出来。 4. 5. 3 需要关注师承本身 当前的师承教育研究 虽然很多,但更多的是对名医经验继承的研究,而 相对忽略了师承教育本身的意义。名老中医的经验 和学术思想固然重要,而培养合格的中医师却更为关键。传统师承教育的诞生并不仅仅是为了继承名 老中医的经验,而是培养具有中医思维和能力的中 医人才,因此,中医师承教育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 其本身机制上。机制中的对象、形式、内容、方 法、评估等方面都应该得到完善,只有通过研究完 善中医师承的机制,名老中医的经验才能更好得到 体现和传承,才会更有意义,也只有如此,中医的 发展才会常在常新。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孙越异 辛晓芸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