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渝北区,当地人遭遇骨折、脱臼之类的损伤,多半会直奔双龙湖街道医院,找该院副院长、骨科医生赵碛生治疗。针对不同的骨伤病患,赵碛生娴熟地运用探、触、搭、引、扣、拿、搬、透等正骨手法及时解除患者病痛,将“正骨妙手”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惊叹不已。
赵碛生,重庆市渝北区政协委员,赵氏正骨术第十代传承人,曾荣获 “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勤学苦练 传承创新正骨术
赵碛生无疑是幸运的,她是我国武术名家、骨伤科医师赵子虬先生之女,其母也是民间骨伤科医生。在父母职业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喜欢上了中医骨伤科专业,自幼就跟随父亲习武学医,且颇有心得。
青年时代,赵碛生和当时全国成千上万的城镇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农村落户。她很快便适应了农村的生活,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当上了赤脚医生。后来,她被选拔进永川川剧团搞文艺宣传工作。在搞文艺工作期间,她没忘记自己的特长,当起了随团业余医生。也许是心头始终怀揣着从医梦,她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考进了县卫生学校,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习。
卫校毕业后,赵碛生分配到现在所在的医院工作。当时,医院只有几名老中医和西医内科医生,诊室只是几间狭小阴暗潮湿的破旧老瓦房,诊病用的桌椅也十分破旧,更说不上有什么医疗设备。虽然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艰苦,但这些没有难倒年轻气盛、热情执着的赵碛生。她仿照父母治病疗伤的方法,制作了一块调药板,准备了一个调药碗,用硬纸板自做固定夹板,白手起家,在医院创立了中医骨伤科门诊。
多年来,她刻苦学习与骨伤科专业有关的《生理学》《中医学》《骨伤科学》《人体解刨学》、《药物学》等业务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不断进行临床实践,致力于传承先祖留下的遗产——赵氏正骨术,努力将其弘扬光大。
赵氏正骨术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赵氏祖辈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诊疗技术,讲究七分手法三分药,以探、触、搭、引、扣、拿、搬、透八大手法为特色,独创“赵氏外敷中药”治疗跌打损伤,广泛应用于治疗骨折脱位及损伤疲劳痛症。作为赵氏正骨术第十代传承人,赵碛生在长期的诊断实践中,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形成了“整体辨证、手法整复、小夹固定、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功能锻炼”的赵氏武医正骨诊疗体系。
经过这些年在骨伤科方面的历练,赵碛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各类骨折,只要她手一接触,就知道八九不离十。用她的话说,这都是过去自己在医院没有X线机的年代里练就出来的。确实,中医骨伤科既费脑又费力,这从她那双粗糙有力的双手就可以看到一名中医骨科医师的辛劳,看到曾经付出的努力。
千百年来,师承徒是赵氏正骨术传承技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赵碛生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赵碛生传承工作室。传承工作室现有授徙人员10人,建立了传承资料室,为传承工作室人员学习与分析赵氏武医正骨独特技术提供了传承场所,结合赵氏武医治疗损伤中的理法方药、四诊心得,加以整理,并发表论文。目前,赵碛生的徒弟遍布全国,可谓桃李满天下。
救死扶伤 心系患者显情怀
耐心细致地诊治每一位病人,根据病人的伤情、病情、年龄、体质等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接骨手法,以及绑扎固定技术、推拿、针灸、火罐等方式,中西医结合进行辩证施治,使各类骨折、损伤脱位、颈肩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病、腰腿痛、风湿及各类骨折病变等疾病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使无数的伤病患者解除了痛苦,得到了根治。
这就是赵碛生在行医路上的工作常态。
在她诊治的各类患者中,有八九十岁的老人,也有几个月的婴儿,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有的一家几代人都在她这里医病,也常有患者经多方打听,寻找了几家医院才找到她治病的。这些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作为自己不断前行的鞭策和动力。
这些年来,她治愈的各类骨折、脱臼、损伤病人难以计数,病人无不为她那强烈的责任心所感动,为她的仁心仁术所折服。
渝北区有位患者习惯性脱臼,可谓是苦不堪言。有一天深夜两点多钟,他旧病复发,疼痛难忍,赶紧让家人去赵碛生家求助。赵碛生二话没说,立刻登门出诊,及时解除了患者的病痛。
一次,赵碛生去重庆医学院,见一位肩关节脱位的外国病人在门诊部排长队,等候挂号就诊,一副疼痛难忍的样子。她主动上前询问弄清情况后,凭借高超的医术很快为这位名叫皮特的先生解除了病痛。皮特十分感激,拿出美元酬谢,被她拒绝了。皮特的女友又取下自己价值两千多元的金项链送她,她还是坚决不收,说声“再见”就走开了。为了感谢赵碛生,几个月后,回国后的皮特又专程来到渝北区想高薪聘请她去西德一家医院工作,同样被她礼貌地谢绝了。
“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自己的责任,把病人当亲人,处处关心体贴病人是起码的要求。”这是赵碛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牢记在心头的一名话。这些年来,遇到山区农村来的贫困农民无钱就医时,赵碛生总是主动为其垫支,无钱买药时就主动付款,有时钱不够就在自己工资中扣除。她不但为病人付款拿药,在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病人。有的病人无人护理,她就亲自端茶送水送饭,有时食堂没有饭菜,她就到街上去为病人买饺子、馄饨或面条。病人由衷地感慨说:“赵医生跟我们无亲无戚,可她待我们比亲人还亲啦。”
以医为道,赵碛生坚持传统技艺为本,以武医贯通、正骨敷药为特色,创新结合现代医术,不断提升医疗水平,发展传承队伍,长期扎根渝北救死扶伤,书写着中医人悬壶济世的担当与情怀。今天,她依然在行医路上奔忙着,用行动诠释着中医人的仁心仁术。(何军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