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是傣族人民同 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来的 民族医药。它有着较系统的 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 地方特点。 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 经》中就记载有傣医药内容。 傣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 机的整体,主要由1500多个 组织和32种湿性液体所组 成。傣医相关基础理论是承 袭和发展佛教学理论而建立 起来的。其“四塔”、“五蕴”学 说是理论的核心,用以解释 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 指导临床辨病用药、立法组 方。“五蕴”是蕴藏于人体内 的五种内在因素;“四塔”一 词来源于佛经之中,包括风、 火、水、土四种元素,解释人 体的发育、生理和病理变化。 傣医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风火水土“四塔”,而人体同样由风(气)、水(血)、火、土“四塔”构成。四者平衡则身体健康,不平衡则生病。在诊断疾病中运用“四塔”的理论来指导望、闻、问、摸等手段,确定病症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根据“四塔”之盛衰选用四个成方并配伍其他药物调整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傣医还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冷、热、雨三季,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不同疾病。傣医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治疗法外,还有一些独特疗法,如睡药、敷药、蒸药、E开磨药、刺药、董药等。傣医常用或方有万应小药丸、五宝药散、大成金再等以及目疾咽痛方。现存傣医药文献有《嘎牙山哈雅》、《玛驽萨罗》、《药典》、《医书》、《药书及病理》、《傣药志》、《傣医传统方药志》、《中国傣医》、《傣医药验方集》等。 1983年国家确定傣医药为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相继成立了傣医药研究所、傣医民族医院,并培养了一批傣医药人才,发掘、继承、整理、提高了傣医药学术水平,使傣医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药物资源方面:曝族居住地区西双版纳大都属热带、亚热带地区,处于太平洋东亚季风和印度洋暖湿气流交汇地带,没有较大的寒潮和海洋风暴的侵袭。因此,傣族集居地雨量充沛,热量均匀,适宜各种生物繁殖生长,热带埴物茂盛.傣药蕴藏量大.拥有大量珍贵的稀有生物种。据普查西双版纳有药材1776种,其中植物类有 1715种、动物类47种、矿产类14种。植物类包括真菌科、苔鲜门、蕨类门、裸子门、被子门等种类。民间傣药有 1300多个品种,分布在所辖云南省的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市)的40多个乡镇的山区、半山区和平坝区。 傣医用药多采用生品鲜用,常用主要品种有:麻嘎喝罕(缅茄)、麻景(油瓜)、麻芒 (芒果)、牙勇(马唐)、哥麻口拉(人面果)、哥丹(糖棕)、牙竹麻(朱蕉)、埋嘎筛(龙血树)等。其他还有芦子(提神醒脑)、草蔻(风湿酸痛)、益母草(粪虫瘙痒、湿疹)、射干 (月经过多)另外,动物药在傣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数量多而且用药部位有独到之处,如犀鸟、象皮、象牙、孔雀毛、野水牛胆等。 傣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医药经验,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医药体系,对边疆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傣族支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傣医药是民族医药中的一朵奇葩,在时光的长河中永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