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 记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李朝斌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2-12

    多年来,李朝斌怀揣着一个“梦想”:傣医药的产业化开发。如今已年逾古稀的“好摩雅(好医生)”,仍步履匆匆——编撰傣医药本草类辞书,研发傣医新药和保健品,推动举办民族制药企业、创建民族医药博物馆。

    作为民办的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的李朝斌,常自言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医药工作者。但在傣医药现代研究者群体中,他的成绩却是难以掩去的“亮色”。他先后主编了《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傣医传统医药方剂》,参与编著《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编著《傣族医药学》《傣医诊断学》《傣医名词术语选释》等10多部傣医药、民族医药著作,撰写学术论文近百篇。

    曾经的军中“好摩雅”

    1942年出生的李朝斌,是云南禄劝县人。这位山区农家子弟自幼聪颖好学,因家贫未能跟同龄孩子一起入学的他,靠着跟弟弟放学后一同念书识字,自学到3年级课程,村小学老师感动之余,破例让他插班直接入校读4年级。后来,在“大跃进”的历史喧嚣中,他不得不辍学成为“半劳力”,但是读书已成为他生活中的“明柴灯”。1959年公社选拔他参加了县卫生员培训班,让他与医学结缘,也点燃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结束培训后不久,李朝斌即参军入伍,成为团卫生队一员。野战外科培训班、军医学校中专班、西学中班、针灸班,药理培训班,他不停地学习,逐渐成为颇得战士信赖的“军医”。他也从助理军医、军医,干到了军分区门诊所长。1964年全军大练兵运动中,他担任“战地救护技术”大比武教练员,摘取了全昆明军区尖子分队桂冠。在部队期间,他还先后参加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被赴越作战部队指挥部授予“白求恩式军医”称号。

    战后和平时期,他跟随部队调防滇南勐海的布朗山区。当时,当地群众十分贫穷,尚处于刀耕火种的时期,“种一大片坡,收得一箩箩”。在边境一线部队给老百姓看病都是免费服务。时有一批又一批的群众来营房找李医生看病。他也经常利用巡诊连队、哨所之际,穿梭于各个山寨,为群众送医送药,抢救危重病人,成为当地人口中的”好摩雅“。

    结缘傣医走上研究路

    告别24载军旅生涯,李朝斌却与边防驻地难以割舍。他放弃回昆明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西双版纳,走进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从此扛起傣医药研究工作,一干就是13个年头。

    当时,他不懂一个傣文字母,也不懂傣语,“半夜吃黄瓜,摸头不着脑”,不仅他颇有茫然之感,身边也大都是怀疑的声音,“大兵出身,只懂红汞碘酒,懂什么科研,难道澜沧江水要往山上流?”也有人鼓励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时任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在当地考察时说,“傣医药极富民族特色,要把它发掘整理出来,宣传出州外、省外,乃至国外”。

    担任所科研主任的李朝斌面对压力,转化动力,以“唯有一博”的决心,一股脑儿扎进了傣医药研究领域。他深知做学问必须毕恭毕敬地学,虚心诚恳地问的道理,一方面拜傣医同行为师,一方面走出研究室,走访西双版纳及云南傣族聚居地区。10多年间,他跑遍1000多个傣族村寨。他还到博物馆、图书馆收集文史资料,发掘整理文献,开展选题立项。工作至深夜,没有公休假,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他曾在攀山下寨寻访傣医时因摔伤卧床,在父亲病危时也不能回家探望。

    凭着实干和苦干,他逐渐走入广阔的傣医药天地。先后主持承担并完成了5项国家级、省级和地厅级科研课题,其中4项经省级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1994年被云南省卫生厅授予“模范工作者”称号,也被州政府授予“优秀先进工作者”称号。

    靠创新发展傣药产业

    研发傣医药,以弘扬民族文化、造福当地百姓、发展民族产业,成为李朝斌选择的人生方向。1998年他根据政策申请了提前退休,奔赴昆明,创办了民营科技机构“云南民族医药研究所”。为何“马不停蹄”?他的回答是,“不是为追名逐利,而是因为,这就是我喜欢的事业”。

    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富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特别是傣医药学,有着自己的文字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深受群众欢迎。但是由于研究起步晚,底子薄,加之认识不足,直到今天傣族医药的发展仍处于低谷。而同时,许多贫困地区群众仍处于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环境中。李朝斌说,如何使“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傣医药加快发展速度,使之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每一位民族医药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近10年来,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皮肤疾患的“雅喃飘”,抗病毒、抗疲劳、抗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试项目“元生胶囊”,治疗高血压病的“雅勒松胶囊”,降脂减肥的“素身胶囊”,保肝护肝醒酒的“酒魂含片”,治疗妇科性病、创伤的“雅喃利”、“宫痔栓”等10多个在研品种。此外,他还帮助省内外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了20多个品种的民族药物,均获得国药准字号生产批文,许多项目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为抢救野生濒危植物药材,2005年他与云南文山州传统民族医药科技研究所所长任怀祥,一起创建了“中国文山野生濒危植物药材引种驯化基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开发了数百亩荒山,引种重楼、罗芙木、小红参、杜仲、红豆杉等170多种野生植物药材。

    为了从民族民间医药汲取营养和灵感,他不辞辛劳,带队数次到文山、马关、麻粟坡等边远山区,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进行野生植物药材普查,拍摄了上千种(幅)图片,并完成了编撰本草图谱的后续工作。

    “发展民族医药首先要打开山门,走出寨门”,李朝斌认为,今后应通过开展技术合作、股份合作、项目合作,走联合之路,搞集团化发展。“更重要的是责任和行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