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医的慈悲济世情怀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12-05
九华山化诚寺《醒世咏》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做事好商量。
 
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惹祸皆因闲口舌,招衍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世事由来多缺陷,幼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让他三分又何妨;春天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原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生老病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记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谄曲贪嗔坠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中身先死,蚕为多丝命早亡;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究穷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故乡。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时期才传入我国,在古代饿殍遍野的兵荒马乱年代里,普通百姓很容易从佛教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思想中寻得一丝精神解脱。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佛教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及中医文化系统里。而在佛教逐渐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当下,能代表大乘佛教四种精神的,有四大道场的四大菩萨,即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体现大众佛教的慈悲形象;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代表佛教的智慧形象,又称大智菩萨;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代表佛教在行动上坚忍不拔的实践精神,所以又称为大行菩萨;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体现佛教去除烦恼的愿望,地藏菩萨有着“誓度群生离苦趣”“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望,所以又称大愿菩萨。开篇的《醒世咏》即为地藏菩萨劝诫并普度众生的名言。佛教徒融会佛理及医学常识,被称之为僧医,自古以来僧医多以大慈大悲之心,普救众生于贫贱疾厄。据传在麻风病流行时,就是僧医把那些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麻风病人收养,与他们同吃同住,并为他们洗浴吸脓治病。
 
此外僧医重视心理治疗,这也是佛教与医学联通最为密切点之一,据明代《名医类案·癫狂心疾》记载明朝林邝子元因为在皇帝面前失宠,百无聊赖,最后忧郁成心疾。病情不发作时,与常人无差异,一旦病发则可见昏聩如梦,疯话连篇。后来真空寺的老僧医利用佛教的教义理论,为它分析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妄念,劝诫他抛弃“幻心”,离开苦海,参禅坐定,扫空欲念,形成“觉心”。邝子元接受老僧的建议,运用参禅坐定,潜心静默理佛修行1个多月,终于心疾痊愈。
然而僧医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肩负着“僧”与“医”的双重角色,必然导致在其行医过程中掺杂佛教的神秘色彩,更由于某些僧医平日修习参禅诵经,医学知识及其实践经验较为狭窄,导致其对医药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受到限制。(江苏南京    苏鼋)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