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云南省昆明市海埂会堂内,朱兆云接过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为她颁发的云南省科技创新杰出贡献奖。在荣誉面前,朱兆云依旧低调、平静。
对于她而言,荣誉远不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来得重要。在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的实践道路上,朱兆云已经奋斗了30年。
“云药”耕耘,创业不畏险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兆云刚刚大学毕业。出身中医世家的她,温柔内敛。她30岁时已经带头完成了大理地区中药资源普查,主编《大理中药资源志》,成为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典型。此后,赴云南省药材公司建设质检科,受命改变省医药产品检测站困境,全面负责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技术工作……朱兆云一直奋战在最前线。
1999年,朱兆云被组织派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彼时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即将转制失去财政支持,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面临生存问题。“怨天尤人无济于事,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能解决问题!”在省科技厅组织的转制单位代表会议上,朱兆云的表态掷地有声。十多年一线工作经历,让她对国家产业布局、云南省医药产业发展布局了然于心:云南属我国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其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之丰富程度为全国罕见;天然药物资源占全国总数的51%,省内25个少数民族各有独特的用药经验,发展民族药优势明显。
随后,朱兆云迈出了药物所艰难发展的第一步——实施低纬高原地区民族药、天然药物资源调研的系统工程。
资源调研,创新谋发展
朱兆云在云南开展资源调研,找出优化的调查路线和研究方案,她借助现代科学理论,反复斟酌精心设计,最终设计出覆盖完整气候带的调查路线,制定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点的基原+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保证了调研工作的全面、系统和深入。
从2003年第一卷《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出版,到目前已出版专著3部15卷共755万字,建成3个共享信息数据库,朱兆云团队共采集到80378份标本、近16万张照片、4012种天然药物的准确鉴定、451种新药用植物资源的发现,以及5567个民族语言文字药名的翻译和1679种药物基原的确证。
这些工作,为民族药、天然药物资源的抢救、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了研究支持,被业界评价为“功在国家,利在人民,惠及子孙的善举”。资源调研系统工程的展开,建立起药物筛选方法和评价体系,为药物开发和产业转化发展打下基础。
至此,民族医药的两条发展线路在朱兆云的眼前逐渐清晰:以系统资源调研为核心的科研线,以及以民族药应用开发为重点的产业转化线。
护民族医药,挑振兴重担
“我喜欢科研工作,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他们的病痛缓解了,就是我们医药工作者的最大欣慰。”朱兆云说。
在资源调研过程中,彝族群众对跌打损伤、乳腺小叶增生等疾病的独特治疗经验吸引了朱兆云的注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比如收集到的类似处方成百上千,同一来源的药材有数个名字,数十种药材叫同一个名字……民族药开发绝非易事。光是为了给药材定种,他们反复找药材、采标本,对每一种药材与原植物标本的对应关系,都需要找到多位用药者交叉印证,最终确定。
在朱兆云的组织带领下,团队成员通力协作,完成了系统规范的药学、药理、毒理及临床研究。以彝族民间用药经验为基础创制的金品系列彝族药诞生并实现产业转化,取得6个国家发明专利,5个新药生产注册批件。
金品系列彝族药由痛舒胶囊(片)、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新药组成,对乳腺小叶增生、痛风、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等疑难病及常见病疗效显著。
基于民族民间使用方法,从处方上将口服与外用分开,使口服更安全,外用更有效。金品系列彝族药迅速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痛舒胶囊(片)和肿痛气雾剂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5个新药近5年累计直接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1.6亿元,成为彝族药新药创制的成功范例。
“这么多年,我们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密切结合的研究模式,对低纬高原地区极其丰富的民族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资源组织实施了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系统研究。这个思路换来了今天来之不易的成绩。”朱兆云说。
药物所独立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因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及其他多项省部级奖项。在此前和之后,朱兆云个人荣获2015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个奖项和称号。
朱兆云谈得最多的是民族药,从抢救传承到创新发展。在她眼里,平台是取得任何成绩的基本保障,所有的荣誉都属于团队,自己仅是团队的代表。
填补云南新药研究空白
17年来,药物所的草木在荣枯之间见证了破旧的大楼、丛生的荒草和涣散的人心。在朱兆云到任之后的蜕变和成长——“没有朱所长,就没有药物所的今天”。
在药物所艰难起步之时,她带领团队完成了GMP和GLP建设,填补了云南新药研究安全性评价规范的空白。
如今,药物所已建成包括天然药物资源研究室在内的10个研究室,形成了系统、特色鲜明的新药研发链。药物所被认定为西南民族药新产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
随着体制机制的改革,药物所整体进入云南白药集团,成为集团创新研发主体。药物所人才团队不断壮大,目前在职人员中有博士28人、硕士120人,还有海外引进人才、国务院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技术创新人才、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等近50人。
目前,这支在实践的磨砺中越发精干的团队正在接受更大的挑战:民族药国际注册研究。经多年临床验证,金品系列5个新药显示出优良的安全性和显著疗效,朱兆云组织团队,紧密围绕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国家战略,结合对国际尤其是对美国市场的缜密分析和研判,选取痛舒胶囊和肿痛气雾剂开展国际化研究,争取最终实现在美国的药品注册。
是怎样的信念,支撑朱兆云坚持为民族药事业奋斗三十多年仍未停步。朱兆云说,“只有脚踏实地做工作,才经得起考验”。
三十多年来坚守一线,在实践中辛勤探索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她深刻体悟到,在探索的道路上,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一线实践,才能获得科学的认识,也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才能修正已有的认识并使之不断升华,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兆云主编的有关民族药创新发展路径的专著即将面世,该专著将系统回答“当地有一些好的民族药物资源,应该怎样开发”这一难题。
这是当前中医药、民族医药大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人的难题。
这部凝聚她三十多年实践路上全部收获的专著,是交给民族药的又一份完美的答卷,也是又一个新的开始。(周蔓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