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害病案三则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1-29
“针害” 最早出自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 : “无实无 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是谓甚病, 病益甚。取五脉者 死, 取三脉者恇; 夺阴者死, 夺阳者狂, 针 害 毕 矣。 [1 ] ” 《灵枢》 从多方面阐述了针害的发生原因及 其危害。而现代针灸有关“针害” 的临床报道甚少, 甚至以针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之理而无视“针害” 的存在 [2 ] 。本研究以三则病案为例, 分析针灸临床 发生 “针害” 的原因, 以供借鉴。

1 虚虚实实, 损不足而益有余

案 1: 李某某, 男, 49 岁, 公务员, 2015 年 1 月 16 日初诊。胃脘胀闷不舒 3 年余, 平素畏寒, 自行服用 胃康灵无效而在某医院针灸治疗。选取中脘、 下脘、 期门、 内关、 合谷、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等穴, 针刺以 捻转泻法为主, 并在中脘、 下脘穴施以高频电针, 经 过 10 次针灸治疗后胃脘胀闷并未缓解, 且胃脘坠 胀、 餐后尤甚, 遂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症见患者形体 消瘦, 神疲乏力,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脉沉细。胃肠 钡餐造影检查示胃下垂 6 cm, 诊断胃痛。针灸处 方: 百会、 脾俞、 胃俞、 上脘、 中脘、 气海、 关元、 内关、 足三里穴。针刺以捻转补法为主, 百会、 中脘穴施以 艾条温和灸, 每日针灸治疗 1 次。经过 30 次针灸治 疗后胃脘胀痛等诸症消失, 胃肠钡餐造影检查胃无 下垂而告愈。

按语 : 《灵枢·小针解》 云 : “睹其色, 察其目, 知 其散复, 一其形, 听其动静者……以言所病也。 [1 ] ” 本案证属脾胃虚弱、 宗气不足之虚证, 而本案首诊针 灸处方以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为治则, 所选穴位及施 以针刺手法均以泻为主, 其治疗效果正如《灵枢 ·九 针十二原》 所云 : “损不足而益有余, 是谓甚病。 [1 ] ” 辨虚实知补泻是影响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只 有辨证准确, 才能选择有效的干预穴位和适宜的补 泻手法, 以达到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胜则虚之” 的治疗作用。否则往往出现针害, 轻 则加重病情, 重则置患者于危难。正如《灵枢·根 结》 所云 : “满而补之, 则阴阳四溢, 肠胃充郭, 肝肺 内? , 阴阳相错。虚而泻之, 则经脉空虚, 血气竭枯, 肠胃?辟, 皮肤薄著, 毛腠夭膲, 予之死期。 [1 ] ”

2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阴与阳

案 2: 黄某某, 女, 63 岁, 退休工人, 2015 年 1 月 10 日初诊。患者因高血压头痛眩晕而自行艾灸百 会穴 1 月余, 之后患者自觉头痛眩晕症状加重, 且出现耳鸣、 失眠症状。双耳持续嗡嗡作响或如机械金 属音, 伴听力进行性下降, 入睡困难、 梦多、 易醒, 醒 后难以入睡, 遂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症见患者除上 述症状外, 两颧红赤, 大便干结, 口苦, 舌质红苔薄 黄, 脉弦而数, 诊断眩晕。针灸处方: 取头临泣、 率 谷、 翳风、 耳门、 听会、 曲池、 外关、 肝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 足临泣、 太冲、 涌泉等穴, 涌泉穴施艾条雀啄 灸, 肝俞、 肾俞、 太溪、 三阴交施毫针捻转补泻之补 法, 余穴施毫针捻转补泻之泻法。经 20 次针灸治疗 后患者头痛、 眩晕、 耳鸣、 失眠等症状消失而愈。 按语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云 : “夫四时阴阳 者, 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 也, 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3 ] ” 《灵枢·根结》 云 : “用针之要, 在于知 调阴与阳, 调阴与阳, 精气乃光, 合形与气, 使神内 藏。 [1 ] ” 指出 “调阴与阳” 是针灸治疗疾病的重要法 则。患者高血压病史 10 余年, 为肝肾阴虚、 肝阳上 亢之证, 治宜平肝潜阳、 滋水涵木。百会穴为督脉与 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艾灸百会穴有回阳固脱、 升阳 举陷之功。本案百会穴施灸则风阳升动, 肝胆之邪 热循经上扰清窍, 清窍闭阻而致“窍闭神乱” 。故出 现百会穴施灸后头痛眩晕加重且耳鸣、 失眠等症状。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 灸之可引火下行, 滋水 涵木, 有釜底抽薪之功。

3 病有浮沉, 刺有浅深

案 3: 李某某, 男, 36 岁, 工人。3 d 前因席地而 卧受寒出现腰痛, 活动受限, 夜间疼痛尤甚, 经热敷、 推拿等治疗无效, 遂来我院针灸科就诊。症见患者 痛苦表情, 排便困难, 腰部喜温拒按, 左下肢疼痛, 舌 苔薄白、 脉浮。CT 检查示 L5/S1 腰椎间盘左后突 出, 诊断腰痛。针灸处方: 选用肾俞、 大肠俞、 腰阳 关、 上髎、 次髎、 环跳、 委中、 承山、 昆仑等穴针刺, 其 中肾俞、 大肠俞、 上髎、 次髎穴针刺深度为 1. 5 寸, 环 跳穴针刺深度为 3 寸并施以捻转泻法。患者次日就 诊时诉腰痛症状加剧, 左下肢有时麻木。分析其病 因病机后调整针剌手法, 仍取上述穴位, 浅刺得气后 施以捻转泻法, 针刺完成后腰部穴位拔罐, 经 3 次治 疗后患者诸症消失而痊愈。

按语: 大量研究表明, 针刺深度是影响临床疗效 的因素之一 。《素问·刺要论》 云 : “病有浮沉, 刺有 浅深, 各至其理, 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 不及则生 外壅, 壅则邪从之。 [3 ] ” 《灵枢·官针》 指出 : “疾浅针 深, 内伤良肉, 皮肤为痈; 疾深针浅, 病气不泻, 支为 大脓。 [1 ] ” 本案针害责于针刺深浅施术方法不当所 致。此为外感风寒之邪闭阻于腰部络脉, 其病位在 表, 当浅刺以祛风散寒、 舒筋活络。针刺治疗时不宜 施深刺, 否则引邪入里而加重病情。正如《灵枢·小 针解》 所云 :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 言浅浮之病, 不 欲深刺也, 深则邪气从之入, 故曰反沉也。 [1 ] ” 小结: 针刺、 艾灸通过其补泻手法来实现腧穴所 具有的补虚泻实作用, 经络辨证正确、 选穴合理、 刺 灸手法适宜等因素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临证时 宜做到辨别虚实、 知调阴阳、 识病深浅, 方能避免或 减少针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珍玉. 灵枢经语释[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2] 黄涛.《黄帝内经 》 “针害” 说浅议[J]. 中医杂志, 2015, 56 ( 10) :892- 894.

[3] 高士宗. 素问直解[M]. 成建军, 刘娟, 李玉清, 校注. 北京: 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