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是指使用普通的艾条,点燃后在选取的 热敏化穴位上针对性施灸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热敏 灸过程中会出现浅表局部或深层远部的传热、透热 等现象,一般以热敏现象消失为度 [1 ] 。穴位的热 敏化则指在病理状态下,相关穴位产生一个局部渗 透的或远部深入的传导热感,甚至非热感,这种状 态的穴位则称热敏化穴位,即穴位的热敏 [2 ] 。穴 位热敏可由艾热的刺激引发并产生灸性感传甚或气 至病所,如 《灵枢》 所言 “刺之要,气至而有 效 ” , “刺”指针刺或艾灸的刺激。灸法具有温经 散寒、消肿散结、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的作用,临 床上寒证、实证、里证、虚证、表证均可用。热敏 灸与传统灸法适应症大体相同,其差异主要在于灸 感、灸位、灸量、灸效。有研究者发现热敏化的穴 位有 “小刺激大反应”的现象,热敏灸的疗效明 显优于非热敏灸 [3 ] 。热敏灸疗法对于膝骨关节炎、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 冒、面瘫、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痛 经、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4 ] 。 穴位的灸量学主要是指以穴位为基础的灸法治 疗,在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不同,确定相应的灸法及 足够的刺激量,以获取最佳疗效 [5 ] 。而热敏灸作 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在灸量和穴位的选取上是 可控、可量化的,从而可以通过特定的刺激量和穴 位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因此,热敏灸作为灸法量 学 [6 ] 的一种客观反映,其量学要素 [7 ] 主要是热敏 化穴位和热现象的消失。目前在这种灸量学基础上 应用的灸法即热敏灸,其临床疗效非常显著,应用 也很广泛。因此,我们以热敏灸为例,总结了所搜 集到的关于热敏灸的灸量和临床疗效的研究文献以 及针灸量学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使以 灸量学为指导的类似于热敏灸的这一类独特的理论 和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更广泛地使用,也为后续的理 论体系等完善作铺垫。 1 灸量和疗效 灸量与灸效的关系反应在灸法的量学要素上, 指艾柱、艾条的数量和大小,施灸的距离,灸治的 时间长短等 [6 ] ,都对灸量有着不同的影响,对疗 效也有不同的影响。此外,影响热敏灸灸量与疗效 的量学要素还包括热敏穴位这一个独特的要素,热 敏穴位的选取对疗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文献报 道,热敏灸可改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血供,并且 有成骨作用 [8 ] ; 对于原发性痛经 [9 ] 、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 [10 ] 、功能性便秘 [11 ] 、慢性荨麻疹 [12 ] 、面肌 痉挛 [13 ] 等均具有明确的疗效。在这些有着明确疗 效的针灸临床试验中,灸量亦是十分明确的,如过 敏性鼻炎研究 [14 ] 中,热敏灸组在印堂、肺俞、神 阙等查找热敏穴位进行艾灸治疗,灸至热敏灸感消 失为度; 常规针刺组选取上印堂、迎香 ( 双侧) 、 大椎、风府等非热敏穴,使用平补平泻针刺治疗。结果显示热敏灸组的有效率 ( 83%) 显著高于常 规针刺组 ( 43%) 。可见在热敏灸组的治疗中其灸 量是明确、可衡量的,其灸量要素主要包括特定的 热敏穴位、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时间。在一项艾 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试验 [15 ] 中,研究者 在热敏灸组选取头、颈肩部及上肢区的热敏穴位; 传统艾灸组则选夹脊穴、百会、风池、手三里等非 热敏穴位。结果显示,热敏灸组有效率优于传统艾 灸组。该研究中的热敏灸量亦是明确的,以热敏灸 组热敏穴位的选取作为灸量变化的一个要素,而热 敏灸组和传统艾灸组在其他灸量要素上都是一样 的。再如治疗癃闭的临床研究 [16 ] 中,治疗组和对 照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而治疗组加用穴位热敏 灸 ( 选双侧水道、气海、关元、中极) ,治疗组愈 显率为 90. 00%,对照组愈显率为 63. 33%。可见, 热敏灸的灸量和疗效是明确的,在不同的研究中都 是可以确定以及衡量的。 灸量要素包括时间、热敏穴位、强度、操作、 频率、疗程、面积等。在临床试验治疗中,灸量和 疗效 之 间 是 否 有 关 系? 在 热 敏 灸 治 疗 膝 关 节 炎 [17 -18 ] 、顽固性周围性面瘫 [19 ] 等的临床研究中, 热敏灸组的疗效均显著优于针刺组,表明灸量与疗 效是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满足灸量的要素越全 面则疗效越显著。灸量要素变量以热敏穴位的选取 为主。如于丹等 [20 ] 的临床研究中,将患者患肢的 内膝眼、外膝眼及鹤顶三穴区有无热敏灸感及热敏 灸感发生的次数分为两组,两组均在三穴同时施 灸,每天 1 次,治疗共 20 天,治疗后热敏组总有 效率为 80. 00%,而无热敏组则为 46. 67%。因此, 认为在其他灸量要素 ( 强度、操作、频率、疗程 等) 都相同的条件下,有热敏穴位这个要素的热 敏组疗效就显著提高了,同时热敏组的灸量要素比 无热敏组更全,疗效也更显著组。总的来说,灸量 与疗效是相关的,且当灸量的要素越齐备,疗效越 显著,相关性可能会有变化。 2 灸量的选择方式 灸量的选取以热感消失为度,即当患者感觉不 到穴位的热感或热感传导时,则到此刻结束的时间 为最佳时间,灸量为治疗的最佳灸量,也就是完成 四相过程 ( 潜伏期、传导期、维持期、消退期) 的灸量 [1 ] 。潜伏期即1 相期,指的是艾条悬灸热敏 穴位时,从温和灸开始至灸性感传出现这段时间。 传导期即 2 相期,指的是灸性感传被激发后出现局 部的热敏灸感外,灸感沿一定路线传导,直达病 所,即 “气至病所”的整个过程,此时,艾灸信 号在机体内开始发挥调节等作用。维持期即 3 相 期,指的是灸感维持发挥作用的时期,作用积累到 最大并维持。消退期即 4 相期,指的是灸感逐渐减 弱沿路线回缩,直至消失的过程,此时机体的机能 状态已渐趋向平衡。整个施灸的过程,涵盖了施灸 治疗的精髓,灸量也是最佳的施灸剂量,这样的施 灸方式,才能反映热敏灸灸量的选择方式,亦是保 证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的最佳方式。 在付勇等 [21 ] 的临床研究中,饱和灸量组和传 统灸量组在灸量要素上的热敏穴位、强度、操作、 频率、疗程、面积等都是一样的,唯有时间要素是 不同的,饱和灸量组的时间是热敏灸感消失为度, 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传统灸量组的时间是每次 15min,最后结果提示饱和灸量组的疗效显著优于 传统灸量组,再次强调了灸量的最佳量则是以患者 开始接受施灸时到热敏灸感消失时的整个过程,即 完成四相过程的灸量。而传统灸则以 “灸之要, 气至而有效”为度,即有灸感时,仅仅还停留在 传导期,难免在治疗上还不够,亦不是最佳,所以 热敏灸的灸量选择方式当以患者的热敏灸感的消失 为度。 综上所述,热敏灸灸性感传之感觉形式、感传 深度、感传速度、感传方向等都比之传统有着特殊 性。作为一种灸疗方法,其灸量与疗效明确,且二 者相关性强。针对于具体疾病时,热敏灸选取穴位 数量少,疗效显著。热敏灸灸量的选择以热现象消 失为度,即最佳灸量,灸量的可控性和可评估性亦 比较强,只要把握住最佳灸量,临床上则可以保证 疗效。热敏灸对灸法的量学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和 借鉴作用,其在量学上的判定和应用,对于灸法方 法的现代创新也有着积极的思路指导 [22 ] 。 当然,热敏灸仅仅是整个灸量学中的一方面, 其表现形式和理论较局限,实际操作时比传统灸法 多了探寻热敏腧穴这一步,操作稍复杂。现在对热 敏灸的适宜病种研究归纳亦较片面,大多都是临床 观察,尚缺乏对其基础实质、现象规律、操作标准 等的研究,灸量、疗效、疾病三者之间的固定对应 关系也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对于更多更广的灸量 学与效应的关系还有待更多的学者深入研究,完善 相应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 1] 陈日新, 康明非 . 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2- 28. [ 2] 魏新春, 周美启. 近 5 年热敏灸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 [ J] .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 23( 9) : 837- 839. [ 3] 陈日新. 穴位热敏化的临床应用[J] . 中国针灸, 2007, 27( 3) : 199- 202. [ 4] 陈日新, 陈明人, 康明非. 热敏灸实用读本[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5- 54, 74- 83, 103- 129. [ 5] 姜华琦. 针灸量学当议[ J] . 针灸临床杂志, 1993( 1) : 9. [ 6] 常晓波, 樊小农, 王舒, 等.“针刺量学” 研究之探本溯源 [ J] . 中医杂志, 2011, 52( 5) : 363- 366. [ 7] 阚丽娜, 孙曌. 灸法量学要素初探[ J] . 光明中医, 2009, 24( 8) : 1504- 1506. [ 8] 涂国卿, 邹来勇. 敏感穴位热灸法对兔股骨头缺血性坏 死修复的病理观察[J] .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 6) : 1524- 1525. [ 9] 阳光, 康明非, 罗海云, 等. 热敏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 性痛经 26 例[ J] . 福建中医药, 2013, 44( 4) : 24- 25. [ 10] 龚清环, 黄婵, 李翠, 等. 热敏灸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 全科护理, 2015, 13( 34) : 3468- 3470. [ 11] 胡春媚, 胡青云, 康林之, 等. 热敏灸治疗功能性便秘 的临床研究[ J] . 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4) : 26- 28. [ 12] 林中方, 何斌. 腧穴热敏化艾灸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 观察[ J] . 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6) : 1- 3. 【作者】 万敏; 周洁; 周玉梅; 蔡定均; 梁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