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系统 中医经络学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7-25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和气功学的理论核心,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较大。“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较小。经与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脉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及其附属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奇经八脉;络脉系统包括十五络脉以及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
 

经络学
1
经络的发生与形态
 
《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说明经脉是根于先天,与生俱来,具有遗传性,其形成过程主要与脑髓关联,即由中枢神经系统为主导,并得到皮肤、血管、筋膜、肌肉、骨骼等的支持包绕所构成的立体框架的通道系统,它有独自的运行规律,具有调控血气运行的功能。
 
现有人从发生学来探讨,认为经络是由胚胎时期的网络结构发育而来的,这一观点是符合《黄帝内经》载述的。包绕经脉的五体亦成了经络的附属成分,功能活动受到经脉的调控。
 
对经络的形态,《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明确指出,经脉的形态是不能直接看见,其实质是深藏于分肉间隙之中,体表的经脉循行线只是经脉的示意图,而不是经脉的实体。
 
从现代组织学看,“分肉之间”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之间的筋膜间隙,它是具有多角、套管、复合、立体形的间隙多元疏松结缔组织,经脉的外周实质可能主要是根基于此中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至于所言的络脉可见,实质上是指可见的血管,络脉的功能通过血脉得到反应。
 
 
2
经脉的循行与功能
 
 
经脉在四肢躯干有特定的循行线路,并且内连属于脏腑,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连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系。
 
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气血的功能,《黄帝内经》已经明确分为营血与卫气相对的两大循行体系,并在性能、病理以及治疗方面,也都有彼此各异的认识。
 
关于营气的运行,《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其运行与经脉流注次序是一致的,始于手太阴肺经,终于足厥阴肝经,环周不休。
 
卫气的运行与营气不同,《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明确指出,卫气循行不同营气那样,不分昼夜阴阳交错着循行,而是昼独行于阳、夜独行于阴的运行程序。
 
从现代看,营血运行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而经络显然并不是指血液循环系统,如《黄帝内经》中称“营气运行”、“经脉流注”、“经气”等并不兼有“血”字,二者早已区别对待,但二者似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经脉是统调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其实,营气循行是指营养物质的代谢进程,并不是指血液循行,但又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经脉主导营气循行,是指经脉具有调控微循环灌流量,主持营养物质交换的功能,即营气虽流行于血管中,经络通过调控微循环来运行营血,如流注于肺时,则肺系的微循环开放。
 
同理,卫气是指免疫防卫系统,而免疫是与淋巴系统相连结,经脉调控淋巴循环系统的功能兴许正是体现于卫气循行,且淋巴循环与卫气循行均没有环周的特性。
 
由上认为,经络运行营卫是与血液和淋巴两大系统密切关联,其实质又是全然有别的,经脉更是机体能量信息的循环通道体系,调控着生命现象,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正如《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是《难经》提出的,之前这部分内容只是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
 
《难经》分为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和针法六部分,其中第二十七难至二十九难论述了奇经八脉。
 
《黄帝内经》中虽有关于奇经八脉的零散内容,但《难经》首次冠以“奇经八脉”这一名词,讲述了奇经的名称、数目和功能,指出奇经有别于十二正经,如无手、足经的区别;不直接与内在脏腑发生属络关系;除任、督二脉外,无自己的腧穴;无表里阴阳经脉的配合等。
 
关于生理功能,《难经》指出:“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任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
 
将十二经比为沟渠,奇经为深湖,如降大雨,则沟渠满溢,水势妄行,即便是圣人也没有办法将它堵住,从而流入深湖,就好像络脉中的气血盈满外流,进入奇经,说明奇经的生理功能就是储藏十二经多余的气血,调节十二经的气血而不受十二经范围的限制,从而调节经络系统。
 
书中不仅对奇经八脉的起止点和循行部位做了清晰的描述,还详细论述了各自的病证,其病证的产生,与各经脉循行路线和它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明代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对其循行、主病和穴位进行了考证和总结,书中说:“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内温脏腑,外濡腠理,奇经凡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说明奇经八脉可调节十二经脉气血,在经络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针灸科医生,以上的内容大部分已烂熟于心,临床中也是如此运用的,如临床中常取任脉的中脘、气海、关元等穴用于补气养血,针刺或施灸,对于虚损证候,可获得其他经脉的腧穴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这与《难经》提出的奇经八脉是“深湖”的理论吻合。
 
当身体虚衰,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奇经中还有一定的气血储备,而任脉的中脘、气海、关元等穴位是诸条经络的交会穴,且任脉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有“阴脉之海”的称号,以补法在这些穴位上施治,自然效果显著。
 
再如高热时,采用大椎穴放血疗法,体温可立时下降,这也可用“深湖”的论点来解释,因为奇经储藏十二经多余气血的功能特点,当其受到病邪侵犯后,易发生气血壅滞而肿胀发热,故可以使用针刺放血的方法,通过疏通气血经络而治疗疾病。
 
通过对几条古籍经文的学习,更深地理解了奇经八脉之所以气血旺盛的原因,也为临床治疗找到了更多的理论依据,有豁然开朗之感。
 
《难经》云:“督之为病,强脊而厥”,癫痫的表现即为“强脊而厥”,督脉的百会、大椎、长强等穴可用于治疗癫痫。
 
八脉交会的运用非常广泛,后溪穴通于督脉,颈项强直、落枕等常取后溪治疗。
 
如足临泣穴与带脉相通,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临床常用于治疗胁肋疼痛。这些都是《难经》理论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阴维为病,苦心痛”,通于阴维脉的内关穴,多用于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现代医学研究已证明,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供血,调整心律,进一步验证了上千年前中医古籍的正确性。
 
任脉的“任”字有统帅、妊养之意,任脉统任一身之阴,是“阴脉之海”,“任主胞胎”,任脉可益气养阴,对女子诸生理功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十四经发挥》称任脉为“妇人生养之本”。任脉共有24个穴位,有14个交会穴,2个八会穴(气会、腑会),6个募穴(膀胱募中极、小肠募关元、三焦募石门、胃经募中脘,心经募巨阙、心包募膻中),诸阳经亦会于任脉(阳跷、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督脉),因此任脉功效广泛,在治疗疾病和防病保健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领含义,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与诸阳脉相连,是“阳脉之海”。督脉可疏通阳经经气,可培补真阳。
 
阳气与人的衰老密切相关,“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宋代窦材《扁鹊心书》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加强必毙伤”;“阳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定生”,可见阳气盛则人不易衰老。
 
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说明督脉与脑有密切关系,“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的神气活动,王冰曰:“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弊,故不可不谨养也”,脑在人体生长发育衰老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督脉穴位可填髓益脑,宁神定志。
 
所以从督脉壮阳和益脑两方面作用,可以得出督脉能够预防衰老、延缓衰老的结论。
 
针灸大师“金针”王乐亭是我们中医医院的老前辈,他常用“督脉十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等顽疾,其组方是: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长强。
 
督脉十三针的功效为补阳益气,填髓健脑。针刺督脉可振奋诸阳,以期阳长阴生,使偏瘫肢体恢复正常,并可改善整体功能。除治疗半身不遂外,还可治疗痿证、痹证、癫狂等症。
 
冲脉之“冲”字有冲要、要道之意,《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冲脉循腹部,上至胸部而散,冲脉经气逆乱可出现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呃逆等症,此时常取公孙、内关、太冲等。冲为“血海”,冲脉失调可出现月经不调、不孕等症。
 
《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带脉的病症表现为腹部胀满,腰部弛缓无力,像坐在水中的感觉。
 
《素问·痿论》云:“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可见下肢痿废不用也,属带脉病症。带脉起于季肋,环绕一周,尚可治疗男女生殖系统疾患。
 
《难经·二十九难》:“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相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素问·刺腰痛论》:“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维脉的主病中易被人忽略的是情志病,心情失意不快,即“怅然失志”。阳维主病中有腰痛,这种腰痛伴有局部肿胀。
 
跷脉的“跷”字有足跟、矫健之意。男子多动,以阳跷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跷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行于阴则阴跷盛。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说明跷脉主其循行部位的肌肉痉挛、疼痛等病症,如中风及其他原因出现的足内翻等。
 
《灵枢·寒热病》:“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阴跷主目闭而欲睡,阳跷主目张不欲睡,调节跷脉的盛衰,可治疗失眠、嗜睡。
 
《千金方》言阳跷“卧惊,视如见鬼”、“百邪癫狂”,张洁古云:“癫痫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可见跷脉可治疗神志病,常用穴位为照海、申脉。
 
 
 
2
腧穴
 
穴位的本质
穴位的位置
穴位的反应点和治疗点
穴位的定位
穴名与功效
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特殊性和差异性
 
承浆穴.jpg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为“脉气所发”、“神气游行出入”之处。
 
“腧”与“输”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有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历代文献中又称“砭灸处”、“气穴”、“骨空”、“孔穴”、“腧穴”以及“穴位”等。
 
腧穴的发展经历了无定位定名阶段、定位定名阶段以及定位定名归经阶段。经穴的发展是随着医疗经验的累积而逐渐由少到多,不断整合而成的,腧穴的归经是人们对穴位性能深化认识的结果,腧穴是形成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黄帝内经》时期经穴很少,往往只举经名而不及穴名,载有穴名者仅有160穴左右,到《针灸甲乙经》增至349个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了354穴,《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为359穴,《医宗金鉴》360穴,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将总数扩展到361穴,目前针灸应用的人体腧穴361个,即是以此为据。
 
经穴是经脉线上的反应点,与经脉一样伏于分肉之间,经络与腧穴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以经络为通路,经络的功能主要是由腧穴来体现的。
 
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贺老认为腧穴应分三大类:一为人体腧穴,它又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二为气功腧穴,如丹田之类;三为武术上的腧穴,如点某些穴后人体就不动了。
 
腧穴中有特殊称号及有特殊作用的重要腧穴称为特定穴。特定穴是将十四经中占有特殊地位、特殊性质,又有独特治疗作用的腧穴,赋予有代表性的称号,究其实质,是腧穴的不同分类。
 
它们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特定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1
穴位的本质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则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非皮肉筋骨也。”明确指出穴位是神气游行出入的部位,并不是指皮肤、肌肉等可视见、触摸到的有形物。
 
现一般认为,“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穴位应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神经递质出入的部位,既言游行出入,自身是能感觉体验到的,这可能即是神经递质的释放降解过程或神经兴奋产生的电脉冲。
 
鉴此,现教材将腧穴命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似有妨于对穴位本质的认识。
 
 
2
穴位的位置
 
 
(1)穴位据于经线上:经典所载脉气所发三百六十余穴,均是分布于经脉循行线上,数目与位置者是一定的,与生俱来即如此。
 
(2)穴位有一定的深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说明针刺浅深必须根据穴位的深浅来确定,否则有害无益,不同的穴位其浅深度是有区别的。
 
(3)穴位处在分肉间:针刺取穴是遵循循经取穴的原则,由于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所以《素问·调经论》主张“守经隧”、“取分肉间”的取穴方法,穴位是处于分肉之间的经脉上,其深浅即由分肉间隙来决定,穴位并不是皮肤表面的一个点。
 
 
3
穴位是反应点、治疗点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府,六府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灵枢·背腧》:“五脏之腧,出于背者……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以上说明穴位是脏腑功能状态的反应点,当然亦是刺灸治疗部位。经脉连属于脏腑,穴位是经脉的据点,穴位与脏腑功能是息息相通的,外在的穴位可影响调节内在的脏腑。还有在经穴——脏腑相关方面,《黄帝内经》尤其强调原穴的重要性,由此必须重视对原穴的探究。
 
 
 
4
穴位的定位
 
 
我看贺老取申脉、照海等穴就与教材有异,并说悬钟应在腓骨前缘等。对穴位的定位请教贺老,他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比较复杂,穴位可以说遍布全身,其定位不能照本宣科地套用,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因素。
 
贺老认为穴位的确定性是指:①按骨度分寸取穴;②穴位处在分肉之间、骨缝之间、溪谷之间;③穴位处在凹陷处;④穴位常在脉动处;⑤穴位有一定的深度。
 
而穴位的不确定因素包括:①男女差异;②人体体质差异,如高矮肥瘦;③体位的变化;④与练功、气功有关。
 
 
5
穴名和功效
 
 
腧穴的名称均有一定的含义,《千金翼方》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它是历代医家以其所居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定的。
 
这里试就依据穴位功效命名的腧穴做一小结。大致有如下穴位其功效与命名直接相关:
 
手太阴肺经:云门、侠白、孔最、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迎香;
 
足阳明胃经:下关、头维、不容、承满、水道、归来、气冲、条口、冲阳;
 
足太阴脾经:漏谷、血海、腹结、大横、腹哀、周荣;
 
手少阴心经:灵道、通里、神门、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支正、秉风、曲垣、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眉冲、承光、通天、天柱、风门、承扶、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飞扬;
 
足少阴肾经:然谷、太溪、交信;
 
手厥阴心包经:间使、内关、劳宫;
 
手少阳三焦经:液门、外关、四渎、消泺;
 
足少阳胆经:听会、本神、目窗、正营、风池、风市、中渎、光明;
 
足厥阴肝经:太冲、期门;
 
督脉:长强、命门、筋缩、灵台、神道、哑门、风府、上星、神庭;
 
任脉:关元、气海、神阙、水分、建里。
 
释义探讨举例如:关元——关住元气;交信——交换信息,可调经;养老——养生延老,可治老年性骨关节病、眼花;光明——带来光明;外关、内关——主外感、内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待更全面深入的探讨。
 
 
6
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腧穴主治的普遍性包括:
 
①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近部取穴;
 
②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指的是以穴位的归经确定其主治的病证。
 
 
 
7
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腧穴主治的特殊性包括:
 
①特定腧穴特定主治,主要指特定穴的独特主治内容;
 
②同一腧穴双向主治,即双向调节作用,如天枢又止泻又通便,足三里又解痉止痛又增强蠕动等;
 
③主治相同、疗效有别,这主要指很多穴位都有相同的作用,但其中必有疗效显著者,了解和掌握了以上内容才能正确配穴。
 
 
8
腧穴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包括:①性能的相对特异性;②补泻后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双向调节作用;③配穴效应的相对特异性;④针灸处方治疗病症的相对特异性。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