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行的特点及学术价值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8-08
成都老官山汉墓髹漆人像足太阳经脉循行浅析

2012 年 7 月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 出土了一尊木胎髹漆人像, 该人像体表阴刻有 29 条白 色细线和一百余个圆点, 与中医针灸学中经脉循行和 腧穴分布极为类似, 经考证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我国 发现的最早、 最完整的经穴人体模型 [1 ] 。老官山汉墓 经穴髹漆人像(以下简称“漆人” )上刻画的经络线条 与 《灵枢》 、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所记载的经脉循经等相 比较, 在经脉分布、 交汇、 转折等方面颇具特色。在老 官山漆人上刻画的众多经脉中, 足太阳脉循行最为复 杂、 分布最为广泛。因此, 本文以老官山汉墓漆人足太 阳脉为研究对象,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分析漆人足太 阳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管窥老官山汉墓漆人经脉循 行的特点及学术价值。

1 成都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阳经脉循行

老官山漆人背面左右两侧分别有两条纵行贯穿上 下的白线, 比对《灵枢·经脉》 、 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记 载的经脉循行, 将其暂命名为足太阳脉。依据两条白 色主线距离人体正中线的远近, 将其分别命名为第一 侧线、 第二侧线。具体循行如下:第一侧线:小趾外侧 - 外踝后 - 腨 - 腘中 - 贯臀 - 夹脊 - 上项 - 巅顶 - 目 内眦 - 鼻;第二侧线:跟中 - 腨 - 腘窝外侧 - 股外廉 - 贯臀 - 夹脊 - 上项 - 巅顶 - 额 - 目上;分支 1(左右均 从第一侧线分出):腘中 - 大腿后内侧 - 肛;分支 2(左 侧从第二侧线, 右侧从第一侧线):肩胛下 - 横行至胸 前壁 - 左右相关。该经左右分布基本对称, 2 条侧线 间无明显主、 次之分, 近乎平行分布, 仅在足跟上有一 个交叉点。

2 成都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足太阳脉循行特点

为总结老官山汉墓漆人足太阳脉循行特点, 我们 将其与 《足臂十一脉灸经》 [2 ] (以下简称 《足臂 》 )、 《阴 阳十一脉灸经》 [2 ] (以下简称 《阴阳 》 )、 《灵枢·经脉》 相关记载以及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经脉人像 [3 ] 所刻画的相关线条进行比较研究(表 1), 研究发现, 老 官山漆人中足太阳脉与《足臂》 《阴阳》 、 绵阳木人及 《灵枢·经脉》 相比存在相似之处, 亦有一定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从经脉循行方向上看, 依据老官山汉墓出土 医简的有关记载, 目前考虑漆人足太阳脉的流注为 “由足至面” , 即向心性。这与马王堆帛书中“由足至 目或鼻” 的流注方向相类似。但马继兴先生考察绵阳 双包山木人流注方向为“由鼻至足” , 即远心性, 这与 《灵枢》 中该经流注方向为“由目至足” 相类似。这一 结果说明在足太阳脉流注方向上存在不同文献记述不

表 1 不同文物文献中足太阳脉循行对比

来源 文字记载 起点 止点 方向 脏腑 组织器官 支脉

老官山汉墓漆人 无经脉循行文字记载, 依据图像进行分析, 详 见漆人足太阳经脉循行部分。 小趾外侧、 足跟 鼻、 目上 小趾外侧 - 鼻、 足跟 - 目上 无 目;鼻;肛 2 条

《足臂十一脉灸经》 足泰阳脉:出外踝窭(娄)中, 上贯膊(腨), 出 于郄;枝之下胂:其直者贯臀, 夹脊, 出项, 上于 豆;枝颜下, 之耳;其直者贯目内眦, 之鼻 外踝 鼻 外踝 - 鼻 无 目;鼻;耳 2 条

《阴阳十一脉灸经》 钜阳脉, 踵外踝娄中, 出郄中, 上穿臀, 出厌中, 夹脊, 出于项, 上头角, 下颜, 夹頞, 系目内廉 足跟、 外踝 之间 目内廉 足跟、 外踝 之间 - 目内廉 无 目;鼻 无绵阳 双包山

汉墓木人 无经脉循行的文字记载, 依据图像分析如下: 颜面部鼻孔外侧 - 目内眦 - 眉内端 - 头顶部 - 项部 - 背部 - 腰部 - 臀部正中 - 股部 - 膝 腘窝 - 小腿 - 足跟 - 足跟下方;支脉:腰部 - 侧腹部 鼻孔 足跟下方 鼻 - 足跟下方 无 目;鼻 1 条

《灵枢·经脉》 膀胱足太阳之脉, 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其支 者, 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 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 属膀胱;其支者, 从腰中下挟脊, 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 从髆内左右, 别下贯胛, 挟脊内, 过髀 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 之后, 循京骨, 至小指外侧 目内眦 小趾外侧 目内眦 - 小趾外侧 肾;膀胱; 脑 目;耳 3 条

一致的问题, 而经脉循行方向从根本上讲是经气运行 的方向, 以上结果说明在经络理论形成的早期, 人类对 经气运行方向的观察存在多样性, 即向心性流注与远 心流注同时存在, 这可能与经气的双向传导现象有关。 其次, 从经脉主干循行上看, 多数文物文献记载该 经仅有一条主干, 且主干循行路线与漆人第一侧线类 似, 而老官山漆人存在 2 条并行线条且无明显主、 次之 分, 是因为漆人体积较小刻画困难, 还是膀胱经存在双 线并行的理论, 仍需深入研究。同时, 老官山漆人足太 阳脉未见明显脏腑属络, 这与《灵枢·经脉》 中“入络 脑 ” “络肾属膀胱” 形成鲜明对比, 这可能与在模型器 具上不便于刻画内脏络属关系有关, 但漆人足太阳脉 是否进入体内仍是未知。同时《足臂 》 《阴阳》 亦未提 及脏腑属络, 故推断足太阳脉循行的发展演变可能存 在不断发现、 完善的过程。多项文物文献资料显示, 足 太阳脉均与目联系, 除《灵枢》 外均与鼻联系, 仅漆人 该经与肛联系, 故在联系组织器官方面多处记载基本 一致。

再次, 从经脉分支与交会上看, 老官山漆人足太阳 经一条支脉入肛, 这与《灵枢》 中“足太阳之正……别 入于肛” 类似, 而另一支脉环胸, 且在经脉循行的整体 线路中与多个线条交会, 经气运行颇为复杂。而《足 臂》 中该经也有两条支脉, 但走形与老官山漆人无类 似之处, 一条从腘窝分出, 走向小腿下, 一条下颜后至 耳 。《阴阳》 中该经无支脉。绵阳木人该经支脉从腰 部至侧腹部 。《灵枢》 中该经有多条支脉, 其中第二条 支脉的膝以上背、 腰、 下肢循行, 类似于漆人第二侧线 部分循行路线;第三条支脉膝以下小腿、 足循行路线, 类似漆人第一侧线部分循行路线。漆人足太阳脉经脉 分支在其他古籍中均为见到相关记载, 且整体线条与 他经交错复杂, 这可能是老官山漆人经脉循行整体特 点的局部缩影。

最后, 从所属腧穴分布上看, 老官山漆人足太阳脉 循行所过部位存在 32 个穴位点, 分布范围涉及头、 面、 项、 背、 腰、 膝、 小腿、 足踝多处, 其中头面部 4 个、 项部 3 个、 腰背部 13 个、 膝部 4 个、 足踝 8 个。且第一侧线 所夹行背部中央存在“心、 肺、 肝、 胃、 肾” 等铭文亦为 漆人所独有特点, 这些铭文可能与当时古人对于人体 解剖的认识或指导该部位附近相关腧穴(背俞穴)临 床诊疗有关, 这与《足臂 》 《阴阳》 、 双包山木人存在明 显不同。

3 总结

从老官山漆人足太阳经脉循行与多个文物文献资 料比对结果来看, 漆人的经脉循行在多个方面存在其 独特之处。依据课题组目前研究结果, 漆人存在十二 经脉系统, 结合同期出土《经脉书》 文字记载, 判断其 循行方向均为向心性流注。比对其他古籍, 漆人多条 经脉存在主干与支脉循行的特殊性, 除足太阳经脉外, 亦存在如足少阳经脉 “髀枢 - 斜行至乳内廉 ” “斜行至 肩胛” 等特异循行路线, 这些循行均与《灵枢》 十二经 脉循经差距甚大, 且在其他古籍中未发现类似记载, 说 明在 《内经》 之前可能已经存在更早期的经络学说。 由于受到模型器具体表刻画的限制, 无法依据老官山 漆人获取当时的经络理论中关于“经脉 - 脏腑” 联系 的准确证据。在老官山漆人经脉线条上存在广泛的腧 穴分布, 且数目繁多, 较之早期单纯的经气运行现象的 观察, 可以推断在漆人所在年代已经形成了“腧穴是 经脉循行线路上脏腑经络之气汇聚的特殊部位” 的认 识。结合老官山汉墓内容介于马王堆汉墓先秦医书和 《内经》 之间, 更加肯定了其在针灸学理论形成过程中 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老官山漆人经脉循行与其他相关文物文献记载的 异同再一次印证了, 人体经络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由简 至繁、 由偏至全的长期发展过程, 绝非一时、 一人之作。 而老官山漆人带有浓厚的巴蜀特色, 是四川医家 收稿日期:2016 -12 -02 作者简介:贺小卉(1984 - ), 女, 江西萍乡人,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中医针灸。

对早期经脉学说认识的客观载体, 其对于深入了解古代 巴蜀医学和经络理论有着重要的医学和文物研究价值。

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印帅 曾芳 周兴兰 程施瑞 孙睿睿 梁繁荣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