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摆尾古今针法探析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11-18
青龙摆尾针法为传统复式针刺手法之一, 又称苍 龙摆尾针法, 为 “飞经走气” 四法之首, 首载于明代针 灸学家徐凤的 《金针赋》 [1] , 其后 《针灸问对》 [2] 、 《医 学入门》 [3] 及 《针灸大成》 [4] 等医著对青龙摆尾针法又 有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现代医家、 学者, 在古代记 载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 对青龙摆尾针法加 以丰润甚至创新, 但另一方面, 也使得操作手法趋于 复杂化, 且难以形成统一。 本文即从古代医著、 现代 教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青龙摆尾针法进行了探究 和分析, 从而总结并归纳青龙摆尾针法的操作要点, 使该针法之操作得以规范化, 且更易于操作。

古代医著对青龙摆尾针法的论述

青龙摆尾针法被徐凤《金针赋》 、 汪机 《针灸问 对》 、 李梴《医学入门》 、 杨继洲《针灸大成》等著作 辑录而广为流传, 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古人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操作 各有不同。 徐凤《金针赋》认为进针得气后, 既不进 针也不退针, 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 如扶船舵 状。 汪机 《针灸问对》在徐凤所述基础上有所扩充, 强调 “行卫” , 因卫气表浅, 故 “行针之时, 提针至 天部” , 又 “持针摇而按之” , 在摇的基础上结合按 而施补法, 还提出 “每穴左右各摇五息” , 规定了行 针时间, 该法同时兼用按法, 目的在于使卫气下行 而施补。 李梴《医学入门》强调: “以两指扳倒针头, 朝病所如扶船舵” , 即操作时应向患病部位行针, 并配合九六补泻手法中的补法, “慢慢拨动九数, 甚

表1 古代医著对青龙摆尾针法的论述

作者 医著 对青龙摆尾针法的论述

徐凤 《金针赋》 [1] 青龙摆尾, 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 一左一右, 慢慢拨动。

汪机 《针灸问对》 [2] 行针之时, 提针至天部, 持针摇而按之, 如推船舵之缓, 每穴左右各摇五息, 如龙摆尾之状。 兼用按者, 按则 行卫也。

李梴 《医学入门》 [3] 以两指扳倒针头, 朝病所如扶船舵, 执之不转, 一左一右, 慢慢拨动九数, 甚三九二十七数, 其气过经交流。

杨继洲 《针灸大成》 [4] 苍龙摆尾行关节, 回拨将针慢慢扶, 一似江中船上舵, 周身遍体气流普。 或用补法就得气, 则纯补; 补法而未 得气, 则用泻, 此亦人之活变也。 凡欲下针之时, 飞气至关节去处, 便使回拨者, 将针慢慢扶之, 如船之舵, 左 右随其气而拨之, 其气自然交感, 左右慢慢拨动, 周身遍体, 夺流不失其所矣。 苍龙摆尾气交流, 气血夺来遍 体周, 任君体有千般症, 一插须臾疾病休。

表2 现代教材中青龙摆尾针法的操作术式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年份 操作术式

《针法灸法学》 [5] 奚永江 1985年 斜向浅刺, 或先深后浅, 针尖刺向病所, 然后将针柄缓缓摆动, 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 航向一样。

《刺法灸法学》 [6] 杨兆民 1995年 将针斜向浅刺, 或先深后浅, 针尖刺向病所; 得气后, 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好像手扶船舵或 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 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刺法灸法学》 [7] 陆寿康 2004年 ①得气, 提针至穴位浅层, 按倒针身, 针向病所; ②执住针柄不进不退, 左右慢慢摆动, 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 ③摇摆九阳之数, 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 ④缓缓拔针, 急闭针孔。

《刺法灸法学》 [8] 冯淑兰 2006年 进针得气后, 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 , 按倒针身, 以针尖指向病所, 执住针柄不进不退, 向左 右(在45° 以内)慢慢摆动, 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 摇摆九阳之数, 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 手法完毕后, 缓缓将针拔出, 急闭针孔。

《刺法灸法学》 [9] 彭楚湘 2006年 针刺得气后, 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 , 按倒针身, 以针尖指向病所, 执住针柄不进不退, 向左 右(在45° 以内)慢慢摆动, 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 摇摆九阳之数, 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 手法完毕后, 缓缓将针拔出, 急闭针孔 。

《刺法灸法学》 [10] 方剑乔, 王富春 2012年 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 针向病所, 针柄缓缓摆动, 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 一样。

《刺法灸法学》 [11] 东贵荣, 马铁明 2012年 将针斜向浅刺, 或先深后浅, 针尖刺向病所; 得气后, 再将针柄缓缓摆动, 好像手扶船舵或 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 使针感向病所传导。

《刺法灸法学》 [12] 王富春 2013年 针斜向浅刺, 或先深后浅, 针向病所, 针柄缓缓摆动, 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

三九二十七数” , 使经气循行速度加快。 杨继洲《针 灸大成》 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描述则较为详细, 且对 徐凤的青龙摆尾针法进行了创新, 提出 “回拨” , 寓 补于泻, 能通关过节接气的用补法, 否则逆向关节 行泻法, 然后再向关节行补法, 反复操作直至通经 接气。

现代教材对青龙摆尾针法的记载

教材是广大针灸学者研习针灸的理论依据和临 床向导,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规范性、 先进性和启发 性, 是传统与现代、 继承与发扬、 理论与实践的充分 结合, 笔者通过归纳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 《针法灸法 学》 《刺法灸法学》教材 [5-12] 中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描 述, 进行对比与分析, 具体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奚永江 [5] 、 方剑乔等 [10] 对青龙摆 尾针法的操作描述基本一致, 且较为贴近徐凤 “如 扶船舵, 不进不退, 一左一右, 慢慢拨动” 的描述; 杨 兆民与东贵荣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操作描述一致, 与 前三者所述大致相同, 但更强调了 “得气” 重要性; 而陆寿康、 冯淑兰和彭楚湘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描述 较为详细, 增加了 “摇摆九阳之数” 的操作, 较为贴 近李梴《医学入门》 “一左一右, 慢慢拨动九数, 甚 三九二十七数” 的论述, 最后又 “缓缓拔针, 急闭针 孔” , 强调开阖补泻之补法操作。

青龙摆尾针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青龙摆尾针法为行气导气之要法, 具有温通气 血、 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 现代临床主要应用青龙摆 尾针法治疗关节痛症。 笔者以 “青龙摆尾” 为关键词 检索相关临床文献, 经筛选纳入文献18篇, 各家对 青龙摆尾操作方法的论述也都各有侧重。

杨玉嫔等 [13] 、 李小林 [14] 、 周光涛等 [15] 、 夏林军 [16] 对青龙摆尾针法的操作基本一致, 且较为精炼, 较 为符合徐凤所述的操作要点; 卢智等 [17] 、 王泽涛 [18] 、 李子勇等 [19] 、 吴世忠 [20] 、 李成宏等 [21] 、 何洁茹 [22] 对青 龙摆尾针法的操作基本一致, 即在上述操作要点的 基础上, 还强调了得气的重要性; 焦杨等 [23-24] 、 王加 等 [25] 、 费兰波等 [26] 、 李家康 [27] 、 于宏君等 [28] 强调分层进 针, 并配合呼吸补泻的手法操作; 张慧等 [29] 强调 “摇 摆九阳之数” , 符合李梴的操作手法; 徐立光等 [30] 在 运用 “摇摆九阳之数” 的基础上, 最后对出针又有所 强调: “将针缓缓拔出, 急闭针孔” , 即开阖补泻之补 法操作。

结语

青龙摆尾针法由明代徐凤在《金针赋》中首次 提出, 为传统复式针法 “飞经走气” 四法之一, 因本 法能疏通局部气血, 通关过节, 催发经气, 在 “关节 阻涩, 气不过” 时, 可运用这一手法以促使得气感应, 使经气沿经络循行路径向患病之处传导, 从而达到 行气通络的目的, 通过上述古代医著、 现代教材及现 代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探究分析可以得知, 青龙摆尾 针法的操作要点主要在于 “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 一 左一右, 慢慢拨动” , 尽管该针法在现代临床治疗某 些疾病的疗效甚好, 但由于其手法操作日趋复杂, 且 操作较为耗时, 因此其在临床的使用频率呈逐渐下 降趋势。 笔者认为, 虽然后世医家在继承徐凤青龙 摆尾针法技术的基础上, 对行针的深度、 方向、 补泻 手法等方面作了探讨与创新, 但不论是古代医家或 是现代教材和临床, 在创新的同时, 不能忽略继承, 还当遵循青龙摆尾针法创始人徐凤所述, 其操作简 便, 且疗效显著。

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 作者:蒋海琳 王富春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