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姜、蒜、花椒、大料、胡椒等都是烹调常用的调料,你可知道,这些调料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祛病疗疾的良药。 一、葱:其性温,味辛,具有发表、通阳、解毒的功效。葱的全身皆可人药,葱籽可以温肾、明日,治疗阳痿、目眩;葱花可治脾心痛,与吴萸配伍水煎服;葱须治风寒头痛,葱汁可散瘀、解毒、驱虫。食生葱忌与蜂蜜、大枣同用。 治感冒:取葱白、生姜各15克,食盐3克,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即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肘窝)一遍后,让患者安卧。一般半小时后出汗退热,自觉症状减轻。 治风寒感冒:取葱白5根、淡豆豉15克,水煎去渣取汁,顿服取汗。 治痈疮肿痛:取全株大葱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于患处。 二、姜:分为干姜和生姜两种。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效,可治寒性吐泻,脘腹冷痛,肢冷脉微,痰饮喘咳等症。经武火急炒至发泡鼓起称为炮姜,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吐泻,吐衄崩漏,阳虚失血等症。生姜即鲜姜,多在夏季采挖鲜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治外感风寒、鼻塞流涕、头痛发热:取生姜25克,切碎,加红糖适量,开水冲泡饮用。 治慢性胃炎、恶心呕吐:取生姜、陈皮各15克,水煎服,每日3次。 治百日咳:取生姜汁适量,川贝粉15克,蜂蜜300克,搅和,开水冲匀分3次服。 外用治风寒骨病、患部有冷感:取生姜、大葱各一半,切碎炒热,用布包好,贴在患处。 治斑秃:生姜涂擦患处,每日数次。 三、蒜:又称胡蒜,其性温,味辛,具有行胃气、暖脾胃、消积、解毒、杀虫的功效。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容易流行,预防的方法之一就是多吃大蒜,每三餐生食,每次食几瓣即可。临床报道,用大蒜治疗细菌性痢疾、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肺结核、黄疸性肝炎、化脓性中耳炎、以及滴虫性阴道炎等,都取得了明显效果。大蒜在预防消化道癌症、防治高血压、冠心病等方面也有较好的辅助疗效。大蒜生食以每次2-3瓣为宜,切不可空腹食蒜。《本草从新》中说:“大蒜辛热有毒,生痰动火,散气耗血,虚弱有热之人切勿粘唇。”对患有肝、胃、膀胱等疾患者,在治疗期间,忌食大蒜。 治水气肿满:取大蒜、刚螺、车前子各等份,水煎浓缩成膏,摊成膏药,贴于神阙穴(肚脐),两天换药1次。 治鼻衄不止:取紫皮蒜1枚,去皮研如泥,制成铜钱大薄饼,左鼻出血,贴左足心,右鼻出血,贴右足心,两鼻出血,双足贴之。 四、花椒:又称蜀椒、巴椒,性温,味辛,有小毒,具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并能解鱼腥毒,常用于治疗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湿寒痹等症。外用治疗牙痛、阴痒、手足皲裂等症。 治呃逆不止:取花椒120克,微炒后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以醋为引送下。 治夏令伤湿、泄泻不止:取花椒30克(除去闭口者及椒目),用微火炒香,另取煨肉蔻15克,两药共为细末,用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每服10丸,米汤送服。 外用治牙痛:取花椒适量,醋煎待温含漱之。 治妇人阴痒:花椒、吴萸、蛇床子各30克,藜芦15克,陈茶一小撮,粗盐60克,水煎熏洗阴部。 治白秃:取花椒适量研末,用猪脂油调成膏,涂于患处,每日涂药1~2次。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五、大料:药名称为八角茴香、大茴香,性温,味辛甘,具有温阳、散寒、理气的功效,常用于治疗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等症。 治小肠疝气:取八角茴香、小茴香各9克,乳香少许,水煎服取汁。 治腰重胀痛:取八角茴香适量,研为细末,食前每服6克,用温黄酒送服。 治大便秘结、小便不通:取火麻仁(炒、去壳)15克,八角茴香7个,共为末,另取生葱白4段,同研煎汤,调中成药五苓散同服。 注意:阴虚火旺者慎服。 六、胡椒:又名浮椒、玉椒,又分为“黑胡椒”和“白胡椒”两个品种,其性热,味辛,具有温中下气、消痰解毒功效,常用于治疗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等症,并能解食物毒。 治神经衰弱:取白胡椒1粒,用剪刀剪成两半,置于耳中的枕、肾、神门等穴位,用胶布固定,而后用拇指捏压敷药穴位处,至有发热感,每日不定时的按压4—6次,一般宜持续使用2周。 治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取白胡椒1克研粉,加葡萄糖9克混匀制成散剂内服。1岁以下儿童每次口服0.3-0.5克,3岁以下每次服0.5-1.5克,每日3次,可服1-3天。外敷:以胡椒末填敷患儿肚脐眼,外贴暖脐膏(药店有售),固定24小时,未愈可再贴1次,如患儿有脱水现象要及时补液。 治冻疮:按胡椒10%,高度白酒90%的比例配制,将胡椒浸于白酒内,7天后过滤使用。涂于冻伤处,每日涂药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