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吃的中药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7-03-02
有什么中药有如此大的魅力,会让你天天都吃呢?反正小编是一顿不吃,顿顿想念,一天不吃,整个人精神劲都不好了,感觉身体被掏空……
 
人间烟火——大米
 
大 米,中国人最常食用的主食,它非常平凡,平凡到在食品菜肴日益丰富的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食品,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大米、对白米饭的渴求。现在的“吃货”们,整天嚷嚷着吃肉,从没听过谁嚷嚷着要吃白米饭。但是,即便如此,谁又能离得开它呢?
 
中国人对大米的感情,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曾经,白花花的大米,象征着财富,象征着幸福。那个时候,能吃上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是多少代人的梦想,顿顿吃上白米饭,那简直是奢望。那个时候,到了秋天,不管收成如何,必须吃上一碗新米饭,那是对一年辛苦劳作的回报,也是对来年丰收的期盼,一碗白米饭,可以温暖整个冬天。
 
中国人种植水稻,食用大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七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就已经人工种植水稻了,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人工培育水稻。可以说,中华民族繁衍生生不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大米功不可没。作为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对于大米,有比较独特而深入的认识。
 
大米,又称稻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可分为籼米、粳米、糯米三种。
 
籼米米粒细长,类椭圆形。粳米米粒较籼米短,呈椭圆形。根据收获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早、晚两种,有些地区也分为早、中、晚三种。我们常吃的以粳米、籼米为主。而糯米呈乳白色,也有半透明色,粘性较大,可分为籼性糯和粳性糯两种。我的家乡在太湖流域,这几种米均有种植,但日常食用以粳米为主,糯米则粳性和籼性均有种植。
 
粳米
 
籼米
 
中医认为大米性味甘平,功能补中益气,益血生津,填髓生肌,为人生之至宝。这里的大米指籼米和粳米。古人认为籼米宜煮饭而食,粳米宜煮粥而食。因为籼米煮饭较粳米耐饥,而籼米煮粥则粘而稠,不若粳米爽滑。古人体力劳动繁重,故食用籼米可扛饿。而粳米煮粥而食,养胃颇佳。
 
现代研究表明,大米中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现代的人,通常以为大米越白越好,所以精白米很受欢迎,另有一种带有种皮的大米,称为糙米,口感较差,不受欢迎。
 
其实在白米和谷壳之间有一层表皮,这一层表皮极富营养,但经过机器碾磨已经丢失,十分可惜。
 
 
糯 米     《随息居饮食谱》载:糯米性味甘温,补肺气,充胃津,暖水脏。缪希雍认为糯米“禀土中之阳气”,其味因甘,气应温无毒”,“为补脾胃,益肺气之谷”。但糯米性粘滞难化,不可多食,《神农本草经》认为糯米“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因此,儿童、病人、老人、脾胃虚弱之人,都应少食。
 
糯米
 
红 米    粳米和糯米中有一种色红如胭脂者,名为红米。红米本非中国所产,大约无宋朝真宗时期由占城国(即今之越南)传入,古时颇为珍贵,为宫廷贡米,清朝时称为“御田胭脂米”。《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中,黑山村进孝纳粮的单子上将御田胭脂米列为第一;第七十五回中,王熙凤小产,贾母命人煮红米粥给其补身体。中医认为红米色赤入血,米又补脾胃,脾胃又为血液生化之源,故为补血之妙品,极为珍贵。红米以常熟、太仓两地所产者最为有名。从前,江浙妇女在产后有血崩或者虚弱无力时,常食用红米粥作为补养之品。红米煮粥,颜色艳丽如桃花,又香又糯,回味无穷。
 
 
香 米    又叫香珠米,国内比较少见。其味甘,质软,其气香甜,功效开胃益中,滑涩补精,煮粥而食,香美异常,尤能醒胃。
 
 
大米煮粥食用,对于人体最为有益。
 
国医大师徐景藩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脾胃病专家,他十分注重米粥养胃的作用。早年徐老在门诊时,病人很多,许多人都是半夜起来排队,只为挂上他的号,徐老通常也很早就在门诊看病,他常常会在诊室里放一个锅,煮一些粥当早饭,有时也是午饭,他也经常请病人喝粥,他说“谷气养胃”,米粥最养胃,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很适合。他这个习惯从六十年开始,一直保持了很多年。
 
另一位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孟景春教授,同时也是脾胃病专家,他对于米粥养胃也颇为推崇。孟老71岁高龄时,由于过度劳累,饮食不规律,得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情危急,通过手术,抢救了十余日才脱离危险,手术创伤加上长期禁食,已逾古稀的孟老身体非常虚弱,主要靠静脉滴注营养液维持。孟老感到身体日益衰弱,恐怕难以支撑,就提出要喝米汤,但医院不同意,因为急性胰腺炎是要求严格禁食的。但孟老很坚决,家人就只好偷偷给他喝,后来病情逐渐好转才把真相告诉医生,医生也感到不可思议。孟老解释说,中医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米汤是最养胃的,脾胃功能恢复了,营养才会吸收。
 
古时候,贫苦的老百姓患了虚劳证,没有条件喝参汤,就以浓米汤代参汤,往往收获奇效。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健运,疾病才有转机。
 
《食物本草》载:大米“感天地冲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为五谷之长”,缪希雍认为大米“禀土德之正,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以前,奶粉尚属于高档物品,寻常人家吃不起,恰好母乳又不够,家里老人就将米粥熬得像牛奶一样白滑,用来作为辅助,古人认为此物“开胃助运,其效甚佳”。
 
再据老人说,那个时候的孩子通常都很皮实,很少生病。这个米汤,很有讲究,最好的叫米油,也叫粥油。以前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一大家子吃,煮粥必须用灶上的大铁锅,灶膛里烧的是稻柴杆,噼啪做响,灶前雾气升腾,等到粥在锅中翻滚起沫,表面一层浓滑如膏脂的米汤,就是粥油,趁粥沫翻滚,用铜勺撇取,放入碗中,趁热淡服,或加少许食盐,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言此物“大能补液填精,有裨羸老”。这个粥油,是大米精华所在,通常只有家里老人和最小的孩子有份,其他人只能看着,闻闻香味而已。
 
 
粥饭虽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但也不可暴饮恣食,多食则脾胃伤,脾胃一伤,百病丛生。若胃病反酸之人,粥亦不可多食,多食则反酸更甚。
 
大米不仅是补养之品,中医也将其入药治病,现列举如下。
 
 粳米      《神农本草经》载:粳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伤寒论》中运用较多,如白虎汤中用粳米益气除烦,桃花汤加粳米止泄,桂枝汤服后啜热稀粥养胃气以助汗解表。如果感受风寒,表现为发热怕冷,无汗,可以用葱姜煮热稀粥一碗,吃完盖被捂汗,汗出则热退。
 
米泔水    以前妇女多用米泔水洗脸,谓其可以美白。中医认为第二次淘清的米泔水可以入药,功能清热止烦渴。对于糖尿病以烦渴为主的病人,用此代茶尤为合适,但亦不可恣意狂饮。
 
炒米    有些地方将大米放入锅中干炒,炒至焦黄色,当做零食食用。中医认为炒米香燥助火,多吃则伤津液。但对于中寒泄泻之人,炒米煮粥,食之甚佳。对于脾虚泄泻之人,将糯米炒黄,磨粉,加白砂糖调服,食之尤良。
 
陈仓米    粳米储藏多年即为陈仓米,《名医别录》首载此药,名为陈廪米。功能补五脏,涩肠胃。多用于泄泻、痢疾等病。《本草纲目》称其:调肠胃,利小便,止渴除热。《本草求真》载:陈仓米,即米多年陈积于仓而未用者也。凡米存积未久,则性仍旧未革,煮汁则胶粘不爽,食亦壅滞不消。至于热病将愈,胃气未复,犹忌食物恋膈,热与食郁,而烦以生,必得冲淡甘平,以为调剂,则胃乃适。陈米汁液既枯,气味亦变,服此正能养胃,除热去烦,是以古人载此,既有煮汁养胃之功,复有祛湿除烦之力。
 
谷芽    又叫稻芽,味甘,气温,无毒。具有生化之性,故为消食健脾,开胃和中之要药。
 
禾秆    性味甘温。煎汁饮,治寒湿发黄,停食腹胀,消牛肉积。
 
糯稻根    性味甘平,功能养阴除热,止汗。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肝炎亦可用。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