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直流传一句话:吃什么,补什么。这句话被人们理解的意思是:吃动物身上的哪一内脏,就补人的什么脏器。比如说吃肝补肝,吃肾补肾,吃蛋补……乍一听,好像有些道理,实际上这一说法值得推敲。
事实上,“吃什么补什么”这一说法,不是空穴来风,是有其形成背景的。这就要从食疗与中医治病说起。
我国最早的一位食疗大家是商汤时代的伊尹,精通烹调,对食物的性味深有研究,提出“用其新去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遂通利不闭也。”元朝忽思慧主管宫廷饮食、药物,集食疗之大成,著有《饮膳正要》一书。这本书是根据宫廷贵族的饮食实践,总结出的食疗指南。至于《遵生八笺》的作者高濂,生于市井民间,以其自身疾病为诊疗经验,著成适合普通百姓养生的书籍,其中亦包含有食疗方面的。所以,从古至今,上至锦衣玉食的帝王将相,下至粗茶淡饭的黎民百姓,都注重食疗养生。
古语说:“药食同源。”即认为,凡是可以吃的食物皆是药物。“吃什么”,体现的是对食物的选择,不仅仅在于满足口腹之欲,更在于食物的药性与人体健康状态的相适应性。古人治病,“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所以“吃什么”,在中国人的眼里,除了充饥,更重要的是对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补什么”,应该说针对人体的健康状态说的。如脾虚之人,理应补脾,按道理应该吃健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扁豆等。结合“吃什么”,这样子理解或许就顺畅多了:“补什么,吃什么”。即人体的健康状态需要什么,我们就吃有这种功效的食物。
笔者认为劳动人民首先经历了“补什么吃什么”的食疗阶段,后来经过饮食的经验总结发展了“以形补形”的理论,即“吃什么补什么”。到孙思邈,最早提出“以脏治脏”,这里的“脏”,前者指动物内脏,为解剖器官,后者指中医理论上的脏,是解剖与功能的复合体。《千金要方》记载有用野马阴茎“主男子阴痿缩,少精”,狗脑“主头风痹”。《本草纲目·兽部》对“以脏治脏”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如猪脑治“风眩脑鸣”,猪骨髓“补骨髓,益虚劳”,猪心能治“心虚血汗”、“急心疼痛”,猪肝能“补肝明目,疗肝虚浮肿”,等。动物的内脏器官含有的丰富的优质蛋白、脂类、维生素、矿物质等,与人体的脏器所需的物质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进食动物内脏后,经过消化道吸收后到达全身,因此吃动物的内脏,可能会或多或少的起到一点作用,这一点在民间,腰子补肾可能被实践的比较多。
中医典籍中提到“以脏治脏”,如猪肝能“补肝明目,疗肝虚浮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有其合理性。但从西医的肝脏来说,肝脏为解毒器官,肝脏本身可能仍残留有某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被食用,会增加肝脏负担,而具有结构和功能双重意义的中医的肝,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如此则吃肝并未补肝。因此并不能完全相信医籍中的记载。同时,“以脏补脏”能否适用于医籍记载以外的动物,这一点不得而知,因此这种说法不值得推广。至于因生姜似胃而补胃、西红柿似心而补心的说法,则更不具备说服力了。
所以“吃什么补什么”,是中医理论用于食疗后发展出来的“以脏补脏”理论,这种理论目前尚不成熟,也并不为人广泛接受。所以提醒广大食疗养生的同胞,在决定“吃什么补什么”时,请咨询医师,也许您的健康情况并不适合动物内脏性食物,也许您遇见了假的食疗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