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秦王朝以迄隋唐这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济、技术、国力较前代有了很大进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名称和单位,统一了货币、法律、服装、历法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焚书坑儒虽对古代文化破坏严重,所幸的是医学、天文学、农学等方面书籍被保留下来。食疗方法上对前代的传承也没有中断,相反,由于交通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中药材,如麝香、羚羊、犀角和海南的龙眼、槟榔等,陆续被内地医生采用;东南亚国家的药材,也不断运来我国,既丰富丁中药宝库也为食疗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 东汉时期,出现许多名医。《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作者张仲景就是其中卓越的代表。不仅在医学上张仲景贡献卓著,在我国食疗学发展史上,他也是重要人物。他的《金匮要略》中“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专篇,对“食禁”作了专门阐述,很多理论至今仍有它的实用价值。例如,他说:“凡肉及肝,落地不着尘土者,不可食之。” “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 “果子落地,经宿、虫蚊食之者,人大忌食之。”等等。张仲景首创的桂枝汤、百合鸡子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许多食疗方剂、菜肴、用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这些方剂本身往往体现出他对食疗原则的深刻理解,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是药,羊肉是血肉有情之品,功效并非草木能及,这三者配伍说明张氏已经认识到 “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道理。 这个时期,还有我国第一本重要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又名《本经》)。这本书是对我国秦汉时期药物知识的总结,是许多医药学家的成果汇集而成的。书中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据说能轻身延年。中品120种,主养性以应人,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是补养和治疗疾病的药物。下品125种,能治病,但多数为有毒药物,不能久服。上品中许多药物还是制作药腊的上等原料,如: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黄、菟丝子、牛膝、麦门冬、木香、署豫(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箭、赤黑青白黄紫芝、黄芪、肉松容(肉苁蓉)、续断、决明子、丹参、五味子、沙参、枸杞、茯苓、酸枣仁、五加皮、杜仲、橘柚、阿胶、丹雄鸡、石蜜、牡蛎、海蛤、文蛤、大枣、葡萄、鸡头实、瓜帮、苦菜等。中品中可以用来制作药膳的有:阳起石、葛根、当归、元参、百合、知母、贝母、淫羊藿、茅根、海藻、山茱萸、龙眼、白马茎、鹿茸、狗阴茎、蟹、柞蝉、大豆黄卷、赤小豆、粟米、黍米、水苏等。下品中也有一些能用于制作药膳,如:附子、桔梗、桃核仁、杏核仁、苦瓜等。以上所列这些既是药物又是食物,食用比较安全。 汉代对食疗有杰出贡献的人物还有淳于意和华佗,淳于意,临淄(今山东临淄)人,生于公元前205年,曾任齐国的太仓长,人们称他为“太仓公”,他继承了《脉书》, 《药论》等医药书籍,医术很高。华佗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生于东汉末年,他精通内科、外科、妇产科、外灸科,在食疗上有很多建树,比如华佗醋蒜,就是他用来杀寄生虫的一道食疗佳品。 两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266—9印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以后,结束了三国鼎立的状况,全国得到统一,但由于北方民族不断进人中原,形成割据势力,西晋也最终被少数民族势力灭掉。西晋皇室逃到南京,建立东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全国,结束中国历史上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公元618年,李渊建立起唐王朝,此时,国家统一,国势强盛。食疗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发展非常迅速。 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不仅新药品种有很多增加,而且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以及有名未用药等7大类。书中还记载了葱白、生姜、海藻、昆布、苦瓜、大豆、小豆、鲍鱼等食疗食物的用法,反映出食疗学的新发展。 葛洪著《肘后方》一书,也反映出食疗的发展,例如, “治风毒脚弱痹满上气方”中,葛洪对这种病的病因、发病、病症和以食为治的方药,却有明确见解。他说:“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不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候也。” “不即治,转上人腹,便发气,则杀人。”对脚气病的治疗方法,他提出: “取好豉一升。”豉,是大豆制成的,对脚气进行食疗行之有效。他还提倡用牛乳、羊乳、鲫鱼等治疗脚气病。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明,上述食品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是治疗脚气病的上佳食物。此外,他还提出梨去核换捣汁,合以其他药服用,治疗咳嗽;服炙蟹甲散后,喝蜂蜜水,可以下乳;吃小豆饭、鳢鱼,治大腹水病等,很多食疗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对食疗有较大贡献的书籍,还有《食经》,王叔和著的《养生论》等,可惜前者已经失传。 食疗发展到隋唐时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唐初,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了苏敬等20余人编写《新修本草》,这是我国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新修本草》全书共54卷,其中《本草》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3部分,目录2卷,共载药物850种。《本草》部分是叙述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主治等内容; 《田经》是说明《药图》的; 《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等内容。《新修本草》丰富了本草内容,在《集注》载药730种基础上,新增补114种,共载药844种。《新修本草》对食疗学贡献是极大的,对禽兽、虫鱼、果菜、米的食疗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对其功效作了说明,在新增加药物中有不少,如郁金、薄荷、蒲公英,是常见病药膳用药物 不可缺少的。《新修本草》纠正了以前本草的一些谬误。比如,陶弘景称玄参: “茎似人参而长大……亦微香。”《新修本草》对它的认识是: “玄参根苗并臭,茎亦不似人参。”陶弘景注“羊乳”时称: “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新修本草》则说: “北人肥健,不啖咸腥,方土使然,何关饮乳。陶以未达,故屡有此官。”《新修本草,在编篆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这是一大创新,使易读易懂,一目了然。 《药图》25卷,是全国各地征询来的标本,而且纠正了以往药物认识上的一些谬误。《新修本草》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还较落后的情况影响,有其历史局限性,也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如把一些药物视为长生不老药,将水银、五石散当长生药服用;实际上这些药毒性极高,是不能作为食疗、药膳的原料的。唐代陈藏器著《本草纲目拾遗》,在食疗方面也有很大贡献,食疗菜肴“虫草鸭子”就是这时开创的食疗方,至今还是药膳中的佳肴。公元938—965年,蜀主孟昶命翰林学士韩保升组织对《新修本草》进行修订,共20卷,称《蜀本草》,可说是一部形简实丰的药典,携带与使用均很方便。 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这两本书是总结前人的医学经验而编著的。他对药物功效阐述更加详细清楚,还不断接受外来药物用于临床。孙思邈用寻常人一听就懂的话,讲述常用食物的药用作用。他说: “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以脏补脏,是孙思邈常用于临床的食疗方,如: “沙牛肝明目”、 “青羊肝明日”等。当人们患甲状腺炎(脖子肿大)时,孙氏用羊靥,即用羊的甲状腺来治疗人的甲状腺肿大,收到较好食疗效果。孙思邈用毂树皮熬汤煮粥治疗脚气病,食疗效果也不错,这因为段树皮含有大量维生素B1,这是脚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千金方》中有“食治门”专篇,对饮食疗法十分重视。孙氏列食疗方17首,其中的茯苓饼、杏仁酥,就是抗老益寿之品。孙氏对病者饮食宜忌也有阐述,他说,患心胸者,宜食麦、羊肉、杏、薤等;肝病患者宜食麻、狗肉、李子、韭菜等;脾病患者宜食稗米、牛肉、枣,葵等。肺病患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肾病患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等。由此可见,孙思邈对食疗学的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以后的医家食疗经验的基础,到他这时已经打好了,应当说他是我国食疗学的全面成熟的一个标志。 这里还必须特别说一说雷皲所著的《雷公炮炙论》。公元420—479年,雷敦总结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对中药的炮制方法,收载炮制的中药300种,炮制分为炮法、炮炙法、焙法、煨法、蒸法、煮法、去芦、去足、制霜、制膏、酒制、蜜制、药汁制等方法,为近代“药膳炮制”打下了基础,也为中成药生产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食疗”、 “药膳”之功,除药和食物本身的功效外,主要在于炮制。比如,药膳“杜仲腰花”,如果杜仲不去粗皮,切丝,喷洒盐水炒成焦状,那么杜仲的药效则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杜仲用盐水炒焦,则使杜仲胶被破坏,杜仲的鞣质有效成分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咸人肾,因腰痛病在肾,咸可将药性带人肾中,达到治病的目的,故“杜仲腰花”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止腰痛的功效。《雷公炮制论》原书早已亡佚,但其主要内容历代本草中记载颇多,现在看到的《雷公炮制论》为后代学者、医家辑佚整理而成。 据《新唐书·艺文志》载孟诜尚撰有《食疗本草》3卷,这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食疗著作。一些学者认为, 《食疗本草》是张鼎以孟诜的《补养方》改编而成的。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一书中,专门列“食治篇”,孟诜在前人的著作和食疗验方,攒写了《补养方》 3卷,后经张鼎增订成《食疗本草》,现在见到的《食疗本草》是今人谢海洲等学者于1984年辑校而成。 这个时期的主要医学人物有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巢元方、王焘等医药学家,他们除在中医学方面有突出贡献外,在食疗、食补方法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我国食疗学的发展也有他们的奉献。 两晋至隋唐五代的医药学、食疗学是我国发展的时期,推动了医药学术的发展,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