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医学知识的普及,“药膳餐馆”日益增多,“药膳菜谱”也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的餐桌。但很多人误以为药膳就是食疗,其实它们是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食疗”是指医师在中医药理指导下,使食物药化后来预防、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它只有食物,不加药物;而“药膳”则是在食疗过程中,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膳食。 那什么是“食物的药化处理”呢?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归经等中药特有的药理检测方式,对食物的功能、性质进行转换归纳,使其具有药物的功能、性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于防病治病,而没有经过药化处理的食物是不具备理论上的治疗作用的。 这就是为什么百姓用生姜入食时,没有治疗功效,而医师用它时却产生了治疗作用的原因。而像粳米、苦瓜之类的纯食物在经过中医师的药化处理后,便也具备了药物特性的原因。 相对来说,食疗比药膳的使用范围更广,但是如果论起防病养病的针对性来说,药膳又略胜一筹。但毕竟“是药三分毒”, 药膳不能随便使用,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药膳的应用也应在辨证的基础上选料配伍,如血虚的人应多选用补血的食物,如大枣、花生;阴虚的人应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麦冬等。同时中医认为,“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意思是说在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时,应避开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时,应避开炎热的夏天。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药膳。此外,人的体质、年龄不同,用药膳时也应有所差异。小儿体质娇嫩,选择原料不宜大寒大热;老人多肝肾不足,用药不宜温燥;孕妇恐动胎气,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 因此,食疗是中医师诊治疾病时采用理、法、膳、食来施治的一套完整过程,药膳是这个过程中对食物药化处理后,针对病情加减化裁组成的膳剂,相当于药治过程中形成的方剂。因此,食疗与药膳的关系应该是:食疗是防治疾病的完整动态过程,只有在食疗过程中,药膳才能显现其防治疾病的功能,没有经过食疗过程所使用的所谓“药膳”,只能是一般的“饮膳”,没有针对性的防病治病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