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因便宜效佳,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广受追捧。但其名称繁复,有的还十分近似,甚至仅仅是一字之差,功效却全然相反。如果因为误识药名而误抓药物,那就非常危险。因此,抓药前务要细辨药名取对药物。药名的“陷阱”主要有以下3类—— 不少植物中草药的根、茎、叶、花、果均能入药,虽是“同胞”,但其名称、功效均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 如麻黄和麻黄根,前者以地上草质茎入药,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痹;后者以其根及根茎入药,能固表敛汗、理气化痰。夜交藤、何首乌均来自何首乌,前者药用藤茎或带叶藤茎,能养心安神、祛风通络;后者药用其块根,能补肝肾、泻肝风、清热解毒。地骨皮、枸杞子均来自枸杞,前者药用根皮, 有凉血止血、清泄肺热、清热滋阴、解毒功效;后者药用成熟果实,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中药里的“三苏”,即苏叶、苏梗和苏子,分别来自紫苏的叶、茎枝和种子,虽然都能和气,但用法也是有区别的。苏梗有理气宽胸、解郁、安胎功效,用于胸闷吐呕、妇女气滞胎气不安;苏叶能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解郁安胎、解鱼蟹毒,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呕吐、中鱼蟹毒;苏子与苏叶作用相似,但发散风寒宜用苏叶,清利上下则宜用苏子,苏子还能定喘痰,通二便。 炮制品与生品 不少中药生品毒性很大,如附子、乌头、马钱子等,不经炮制一般不能直接应用,特别是不能内服。而生品与炮制品虽然原料相同,但药效已变,不能相互代替。 如半夏生品有毒,现一般只外用于消肿止痛,也很难买到,而炮制半夏的种类则相当多,效用差别也不小。如清半夏是生半夏用白矾浸泡、煮或腌制,作用以燥湿化痰为主,适用于体弱痰多或小儿食滞痰阻、病症较轻者;姜半夏是生半夏用姜矾煮、腌制、蒸制或生姜炒制,功效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法半夏是生半夏以石灰汤泡制,以治寒痰、湿痰为主,同时具有调脾和胃作用;竹沥半夏是生半夏或法半夏,用竹沥拌透阴干入药,其温燥之性大减,适于胃热呕吐、肺热痰黄稠或痰热中风等;半夏曲是生半夏浸泡、晒干、研粉,用姜汁、面粉调匀发酵制成,适用于脾胃虚弱、饮食积滞。 类似的还有号称“万能解毒药”的甘草。生甘草性平偏凉,有清热、解毒、利尿等功效,配以桔梗、金银花、连翘等药,可治热毒疮痈、咽喉肿痛及泌尿系感染发炎等症;配以绿豆,能防治食物中毒,农药中毒,铅、砷、汞等金属中毒及乌头、附子等药物中毒。炙甘草(生甘草用蜜炮制而得)性平偏温,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等功效,中医名方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丸、保和丸、补中益气丸等都用炙过的甘草。治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更是直接得名于它。 一字之差,功效各异 不少中草药名仅仅只有一字之差,而功能却大相径庭,稍不注意就可能用错。 如赤芍和白芍,前者味苦,性凉,具有化淤、止痛、凉血、消肿功效,对月经不调、自汗盗汗、目赤肿痛、腹痛、胁痛等症有较好疗效;而后者多用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头晕头痛、胸胁疼痛、痢疾腹痛、阑尾炎腹痛、腓肠肌痉挛、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症。又如南北沙参,北沙参味甘,微寒,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主要用于阴虚肺燥或热伤肺阴引起的干咳痰少、咽喉干燥等;南沙参作用与其相似,但效力较弱,并略有祛痰、补气作用,主要用于肺燥咳嗽及温热病后气液不足。 再如南柴胡(软柴胡)、北柴胡(硬柴胡)和银柴胡,南柴胡解热效果好,而北柴胡治疗肝炎效果好,并有明显降低血清转氨酶作用,效果更佳。两种柴胡降低肝脏过氧化质脂(LPO)的作用则基本相似。因此,治疗感冒时应尽量选用南柴胡,而且煎煮时间应适当短一些(因柴胡中的挥发油煎煮时易丢失);用于治疗肝炎时就该用北柴胡,煎煮时间应适当长一些(因柴胡皂苷较难溶于水),这样既能减少有效成分丢失,又能提高疗效。而银柴胡则是清虚热药,能除疳热,主要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及小儿疳热。 还有川贝(母)和浙贝(母)。川贝主产于四川阿坝甘孜等地,产量低,价格较贵,主要功效养阴润肺、清热化痰,其药效偏于补,以扶正为主,适用于肺阴虚引起的慢性咳嗽;浙贝多为栽培品,主产于浙江宁波地区,因产量较大,价格较便宜,主要功效是清热化痰、散结解毒,其药效偏于散,以去邪为主,对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有很好疗效。简单的说,川贝母能清火、除湿,用于久咳;浙贝母可润肺、治热,用于风热咳嗽。因此,对于普通的急性咳嗽,浙贝母比川贝母更加对症,价格也更加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