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与山银花名称的历史沿革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3-07-26

  在民间、历史和现实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金银花”这一名称的通用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一致认可。

  “山银花”之名首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属于植物名称而非药物名称。2005年版《中国药典》认为1977年是特殊历史时期,所载内容不严谨,为了强调所谓“道地性”,于是将忍冬科的几个药用植物分开成两个药物名称,即金银花、山银花。在金银花项下只载忍冬,而在山银花项下收载了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

  2005版与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对山银花与金银花进行的分别,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和民间习俗,开了不正当竞争的口子,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建议2015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项下的植物种与金银花项下植物种合并,统称为金银花,或二者均不使用“金银花”之名。同时,在还没有充足事实证明山银花与金银花药用价值、安全性不同之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使两者能够通用,以消除管理混乱和市场不良竞争。

  近年来由于《中国药典》的修订,药材市场管理的规范和“非典”以后南方金银花(山银花)产业开发异军突起等等因素,对原有北方金银花市场造成冲击。关于“金银花”的名分之争从市场、媒体层面到技术、专家层面,再到政府层面、国家法规管理层面,不断升级。随着《中国药典》2015版定稿逼近,紧张局势加剧,已有山银花主产地在本土集会,打出横幅,张贴大字报,甚至万人签名,上访北京,要求修改《中国药典》有关内容。作为中药学专家,本人陈述其原委,提出建议,希望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妥善处理好这一争端。

  《中国药典》中金银花与山银花的相同与不同

  功能主治等相同  

  在2005版、2010版《中国药典》中均明确记载着山银花(28页)与金银花(205页)在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上都完全相同。均为:【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热发病;【用法与用量】6~15克。而且均没有毒副作用或者不良反应的记载。也就是说,山银花与金银花在临床应用和主治疾病等各方面都没有任何区别,而且两者都没有毒副作用。

  植物来源同科同属不同种  

  金银花与山银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均属于忍冬科忍冬属植物。现行2010版《中国药典》中金银花来源于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山银花植物来源于4种忍冬科植物,即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usa DC.、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

  金银花与山银花名称的历史沿革

  “金银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沈括、苏轼合著的《苏沈良方》,其记载为“初开白色,数日变黄,每黄白相间,故一名金银花”。这里的金银花只是作为忍冬花的别名,而其药用部位是忍冬藤而非忍冬花,因此不能作为金银花药用的出典。

  到了明代,忍冬药用部位逐渐由茎叶到与花并用,进而有以金银花为药名的记载。如明初周定王朱橚所编的《救荒本草》记载了金银花的产地、生长习性、植物形态,且有了明确的性味功效。因此,把《救荒本草》作为药用金银花出典,是非常合理的。此后有云南兰茂的《滇南本草》,亦以金银花为药名,谓其:“味苦,性寒。清热,解诸疮,痈疽发背,无名肿毒,丹流瘰疠”。可见,金银花以花入药是南方人发明。

  在民间和历史实际中,“金银花”这个名字所涵盖的植物,是“开出黄白两色花”的整个忍冬科植物的总称。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心中的金银花,是指当地所产的一种或几种忍冬科植物,而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所有忍冬科植物中特指某一种。

  “山银花”之名首载于1977年版《中国药典》属于植物名称而非药物名称,特指忍冬科植物Lonicera confusa DC.。而“山银花”之名在2005版《中国药典》中被换作药物名称,其下包括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3种植物,原指植物(忍冬科植物Lonicera confusa DC.)在该版药典中更名为“华南忍冬”。

  金银花名分之争的形成原因

  由于历史上在全国各地民间使用的金银花药材实际有多种忍冬科植物,而《中国药典》1963年第一版首载的金银花药材只有忍冬科植物“忍冬”一种,这就埋下了名分纠纷的隐患。

  1977年版《中国药典》为了尊重事实,在金银花药材项下多收载了3种植物,即红腺忍冬、山银花(即后来的华南忍冬)、毛花柱忍冬。这种管理法规和多种忍冬科植物(不仅仅是上述4种)作为药物金银花使用的合法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甚至一直以潜规则方式持续到现在。

  2005年版《中国药典》认为1977年是特殊历史时期,所载内容不严谨,为了强调所谓“道地性”,于是将忍冬科的几个药用植物分开成两个药物名称,即金银花、山银花。在金银花项下只载忍冬,而在山银花项下收载了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这样一来使得原有名分之争的隐患变得明朗化。

  其中2005版《中国药典》增加灰毡毛忍冬的原因除了该植物长期作为药用之外,还因为2003年“非典”以来,市场上金银花药材严重短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随着多次流行性疾病爆发的需求,尤其是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鼓励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南方银花产业快速发展。因为南方银花有效成分含量高,产量大,成本低,形成了对老产区的市场冲击,这就引发了金银花名分之争。

  尽管2005版《中国药典》进行了分别,但是一直到现在,在全国各地实际使用的“金银花”药材仍然包括除忍冬之外的多种植物。其中尤其是灰毡毛忍冬,因其产量大,绿原酸含量高,长期以来实际作为金银花使用,这就形成市场纷争的基础。又由于自2006年开始国家对中药材市场进行规范整治,在实际中充当金银花使用的灰毡毛忍冬等药材因其名不正,受到忍冬产地的强烈排挤,致使金银花名分之争加剧。今年因为面临到2015版《中国药典》中名称、功效、主治如何定位的问题,所以名分之争达到白热化、升级化。

  国家各部门迄今通用“金银花”之名

  由于全国各地民俗中都将“金银花”之名认定为当地“开出黄白两色花”的忍冬科植物,国家各政府主管部门也认可这种风俗。因此,即使2005年《中国药典》区别为金银花和山银花,但至今并没有改变人们心中的这种概念,也没有改变国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概念。

  “金银花”这一名称的通用性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如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林业部等一致认可。2011年金银花产业作为重点项目纳入国务院批准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以“金银花”命名的山银花产地与产业不计其数。例如湖南隆回县,2001年隆回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金银花之乡”;2005年隆回金银花被国家质监总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6年隆回县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列为国家金银花产业开发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2009年隆回金银花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如重庆秀山县,2008年“秀山县20万亩金银花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被国家财政部、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2009年“秀山金银花”地理商标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等等。

  金银花名分之争带来不安定因素

  有悖历史和民间习俗

  如前所述,历史上民间百姓所称之金银花,是当地所产的“开出黄白两色花”的忍冬科植物。从现代植物分类的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植物在各地的“种”略有差异。从2005版药典开始,硬生生塞给广大西南地区老百姓一个山银花的名称,有悖历史和民俗,百姓难以接受。

  剥夺了西南地区百姓的民族文化继承权

  “金银花”之名产生于近千年以前的中国大地,在中华民族生养栖息的广袤大地上,在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的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她属于中华全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而不仅限于某小区域历史所有。仅在北方主产的忍冬之上冠以金银花之名,剥夺了广大西南地区百姓对民族文化的继承权。

  开了不正当竞争的口子

  由于历史上多种药用植物都以“金银花”为名,自2005版药典修改后,以“山银花”为名的产品不能被民众和药厂所接受。又由于民间习俗两者使用相同,《中国药典》的记载两者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都相同,且主要成分绿原酸的含量和质量标准中山银花均高于金银花,所以不法商贩一方面大肆诋毁甚至造谣诽谤山银花,压低山银花价格,一方面又大量收购山银花,并将其混充在金银花中高价出售。这就造成了名称改变导致不正当竞争的状况,这是两种银花市场不良竞争和地区经济利益冲突的根源。

  损伤了西南贫困山区农民的利益

  “山银花”主产地以湖南隆回、重庆秀山、贵州道真、湖北、广西等西南山区为主,以武陵山区为核心,主产地几乎均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县。武陵山片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是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开办发[2011]88号)所针对的地区。所属区域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资源匮乏,产业落后,文化封闭。“山银花”产业均为这些地区的拳头产业、旗舰产业、民生产业,涉及到3600万贫困人口的生活收入来源。“山银花”销售市场受到恶意挤压,给这些地区的百姓生活和政府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和不安,形成不稳定的隐患。

  阻碍了西南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正如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开办发[2011]88号)所指出“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山银花”主产地多位于湘、渝、川、黔交界的山区,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进入大西南的入口和重要战场,属于革命老区。当地百姓为支援刘邓大军,支援解放战争做出过突出贡献和牺牲,解放以来一直受到党中央和政府的关怀照顾。该地区有许多扶持项目就是以“金银花产业”作为产业龙头的。把当地所产“金银花”换名成了“山银花”,产品被打压而滞销,给这些革命老区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影响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团结

  “山银花”主产地均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土家族、苗族、瑶族为主,多属于民族自治县。历史上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以“金银花”为名出售药材,获取生计。现在将他们使用上千年的金银花之名换为山银花,伤害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百姓的感情,埋下了不和谐的隐患,影响到民族团结。以至于五大山银花主产县的政协主席已经在酝酿联名呼吁妥善解决名分纠纷。

  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由于名分造成的产品价格的贵贱之分,不法商贩将低价收购的山银花,大量混入金银花中高价出售,造成实质上的名不副实,难于管理。

  历史上南方药品生产企业制造含“金银花”的中成药和中药保健品,所使用的植物是南方金银花(山银花),其质量标准也是据此而制定的。2005年《中国药典》将南方金银花更名后,南方药厂继续使用这些植物成为不合法,而必须使用北方所产的忍冬才合法,这就形成了“合法变成不合法,不合法成为合法”的混乱。

  流传近千年的《本草》、《药方》类历史著作,均将忍冬科多种植物记载为金银花,从古至今的临床处方均写金银花。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其中一部分植物改名为山银花以后,给南方中医专家临床处方,企业新药开发,卫生与药政主管部门都带来很大困惑。南方中医临床处方写金银花,药店没有供货;写山银花,不仅病人不了解,医生自已也不了解,只好含糊其辞地写银花。今年江苏省公布的防治H7N9的处方,即为含糊其辞的“银花”。企业进行新药开发,找不到山银花的历史依据。

  历史上以“金银花”命名的山银花产地与产业不计其数,一直沿用至今。自2005年以来北方的继续沿用属于合法,而西南地区的相应产业、资质、证书、荣誉、称号、项目、机构则变成“不合法”了,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南方与北方之间均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关于妥善解决《中国药典》金银花名分之争的建议

  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开办发[2011]88号)指出:“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国务院强调《规划》实施要“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并指出“加快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对于深入探索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新路子,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鉴于上述历史变革的原因和由此引起不安定的现状,特此建议谨慎妥善地处理金银花名分之争,以落实国务院[2011]88号文件精神,促进武陵山片区、西南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正与和谐的社会环境。特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恢复《中国药典》2005版以前的表述方式,将目前山银花项下的植物种与金银花项下植物种合并,统称为金银花。再于金银花名下分种并冠以主产地名以示区别。如忍冬,主产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灰毡毛忍冬,主产于湖南、重庆、四川等地;红腺忍冬,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华南忍冬,主产于广东、海南等地;黄褐毛忍冬,主产于贵州、广西等地。

  第二,参照《中国药典》2005、2010版柴胡的表述方式,将山银花项下的植物种与金银花项下植物种合并,统称为金银花。然后再于金银花名下分别将忍冬称为北银花,将灰毡毛忍冬、红腺忍冬、华南忍冬、黄褐毛忍冬称为南银花。

  第三,如果新版《中国药典》以植物名称作为药物名称,达到一药一物一名,建议分别称为忍冬花、灰毡毛忍冬花、红腺忍冬花、华南忍冬花、黄褐毛忍冬花,均不使用金银花之名。

  第四,在还没有充足的事实证明山银花与金银花药用价值、安全性不同之前,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相应的药品与食品管理政策,使两者能够通用,以消除管理混乱和市场不良竞争。

链接:

  “山银花易引起过敏”之说无科学依据

  曾经有一种说法:山银花容易引起过敏。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其一,关于绿原酸含量高而引起过敏的说法属于不实。

  1.导致过敏的物质与其量的多少没有关系,这是医学常识。如果灰毡毛忍冬所含绿原酸能导致过敏,那么忍冬所含的绿原酸也能导致过敏,没有区别。

  2.在“2012全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2012.6.8-10北京),上海中医药大学汤家铭教授在所作的题为“RBL-2H3细胞脱颗粒试验在中药注射剂类过敏反应评价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的大会交流中报告:

  (1)绿原酸引起的过敏不是真正的过敏而是类过敏(除了肥大细胞脱颗粒之外,其他指标均不符合真正过敏反应)。

  (2)绿原酸本身不是一个导致类过敏的“类过敏原”,而是因为其自然 PH 低所造成。

  (3)因为肥大细胞在PH5.0中出现细胞脱颗粒是很正常的现象,而绿原酸自然PH偏低,所以容易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一但把绿原酸溶液PH 至调至7.0,则没有这种脱颗粒现象。说明绿原酸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类过敏反应。

  其二,关于山银花中其他物质引起过敏的例子尚无报到。(徐晓玉)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