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又称斑龙珠,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采收鹿茸一般分为锯茸和砍茸两种方法。锯茸即将养殖三年以上的雄鹿,每年可采收1~2次。第一次在清明前后,称为“头茬茸”;第二次立秋前后采收称为“二茬茸”。锯茸时,将鹿赶入夹板中固定,迅速锯下茸角,伤口敷止血药。采收的鹿茸须立即加工,缝口缠绳,入沸水中反复浸烫,拔出茸血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即可入药。砍茸即将鹿头砍下取茸,此法现己很少使用。 鹿茸为补益的纯阳之品,性温,味甘咸,入肝、肾经,具有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劳羸瘦、精神疲倦、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寒冷、崩漏、带下等症。由于鹿茸属贵细药材,一些不法药贩,用锯末、胶、色素、动物骨、皮等伪制成鹿茸,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鹿茸 梅花鹿茸:又称黄毛茸、花茸。也分锯茸和砍茸。梅花鹿锯茸呈圆柱形分枝状,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长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一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有蜂窝状细孔,外围不显骨质化;具两个分枝的,习称“三岔”,大挺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俗称“骨豆”,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砍茸也分二杠、三杠等规格,只是带有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俗称“虎牙”,现多已不用此法,除非老鹿或死鹿才用砍法。 马鹿茸:亦分锯茸和砍茸,锯茸也分二杠、三杠,但比花茸粗大,分枝较多。具一个侧枝的称“单门”,二个侧枝的称“莲花”,三、四枝的称“三岔“或“四岔”;外皮红棕色或棕褐色,毛粗而稀,锯口外围有骨质,分岔越多,骨质越老,体越重,质较差。 鹿茸伪制品 多用锯末、胶、色素制成圆柱状分枝的鹿角形状,外贴其他动物皮制成,有的制成二杠形,有的制成三岔形,外表皮多为灰褐或灰白色,表面有灰白或淡土褐色稀疏被剪成参差不齐的短毛,其间或杂有黑褐色的成撮毛,下部四周或粘附有长约3厘米的毛;“锯口”面呈红褐色或棕褐色胶状,质地紧密,无蜂窝状小孔,用火烧即熔化,发出“吱吱”的响声并冒浓烟,气特异有股胶臭味,久闻令人恶心。还有的用蛋清、色素、骨块和动物皮毛加工成“鹿茸片”,这种伪制品为类圆形薄片,大小不等,外皮暗灰色,切面光滑不细腻,半透明状,无蜂窝状小孔,具光泽,有的可见骨块片;质重,柔韧性差,易碎裂。 上述伪品根本不具备鹿茸补益精血、祛病疗疾的功效,误用这些伪制品,不仅破费钱财,而且贻误治疗,甚至引发不良后果,故使用时要到正规的大型药店购买,仔细辨别,以防上当受骗。(韩德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