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对清半夏的炮制阐述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4-08-08
清半夏具燥湿化痰之功。是用于湿痰咳嗽,胃脘痞满,痰涎凝聚,咯吐不出的常用中药。原料的真伪优劣、炮制方法与炮制程度均对其疗效有极大的影响。性状鉴别是判定其饮片质量的重要依据。

2010版《中国药典》对清半夏的炮制阐述是:“……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对其性状描述为“……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生半夏“……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

清半夏为生半夏的炮制品。在其炮制过程中并没有经过蒸、煮等高温处理,而是在常温状态下“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怎么会出现“断面略呈角质样”呢?且维管束只是隐约可见。故清半夏的切面应等同于或近似于生半夏切面,即切面白色、淡灰色至灰白色,富粉性。另外,如果药农在半夏采收脱皮后的干燥过程中采用烘干的方法,则可能出现略显角质的现象,但经过8%的矾水浸泡后,则其角质化程度也几乎消失。

根据笔者经验,按药典方法加工的清半夏,其实际性状则是:“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隐约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偶有残留的黄褐色栓皮。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具粉性。”且经过业内调查,四川新荷花、亳州永刚、浙江中医药大学饮片厂、江西天齐堂、天津中药饮片厂等饮片生产企业,凡是按药典方法炮制加工的都是相同的情况。

《中国药典》中清半夏性状与实际生产中性状不符的情况给很多清半夏加工企业带来很多不便。比较令人尴尬的是,部分地方药检所的人员则按照药典描述,得出“性状不符”的结论,使这些本来实实在在的东西变成了伪品。

对于出现理论性状与实际性状不符的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药典的炮制方法进行了改动,而性状描述仍是借鉴了传统炮制方法的文字描述。这种情况让生产清半夏的企业犯难:如按药典规定的方法进行炮制,则清半夏饮片难以完全符合规定的性状要求,易被裁定为伪品;如使清半夏饮片符合药典描述要求,则炮制方法难以按照药典规定的方法去做。也就是说,企业只有两种方法供选择,要么按药典方法加工,被抽查性状不符后再去给予说明,要么采用加热方法处理或者按照地方标准炮制。

另外,笔者咨询了河南中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等在炮制方面的专家,都有相同看法。为了《中国药典》的严肃性与权威性,使饮片生产企业有章可循,建议尽快下发增补内容,以便参考执行,且能够在新版时予以订正。(作者单位为河南郑州瑞龙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Tag标签: 清半夏(1)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