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市场有点乱

中医药方网 www.piccc.com 发布时间:2015-01-31
“就我的理解,新常态的核心是适应变化,”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技术部主任曹海禄对记者说。他认为,2015年,中药材种养业与以往有所不同,“市场化将成为中药材种养业的主旋律,市场将会发挥核心价值”。

“哥俩好就能谈成生意”,这种中药材种养业传统套路行将改变。未来市场将会引入招标制度,客户导向的市场将逐渐成为常态。曹海禄认为,今后中药材种养业将呈现出“五大变化”。

首先是法制进程加快。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依法治国的态度,无论是食品还是药品,相应的法制法规会不断完善加强。企业若想发展首先是达到质量标准,这是最根本的条件。

其次是中医药行业发展导向正在由疾病向健康转变。“曾经是以治病为主,如今则是预防被提到了更高的高度。”中医药在治未病中蕴藏着巨大优势,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第三是网络新政的影响。曹海禄认为,云计算、云储藏、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发展,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了新的动力源。包括物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极大地满足普通人的消费模式。他说,甚至以后“小病不用去医院”,通过互联网平台,就可以问诊、购药,改变以往的医药发展模式。

第四是多元化发展。“新常态下,需要中医药产业的产品服务更加多元、具有鲜明特色、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这需要企业从产品模式、销售模式上进行彻底改造。未来的发展,目的是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多元化彰显消费需求”。

最后则是生产模式的变化。生产企业由单一的直销模式,向线上、线下、线上加线下的结合模式演变,传播模式也将由企业主导的单向传播向顾客需求导向的互动传播转化。


中药材产业

需要迈过几道门坎?

“中药市场有点乱。”一方药业常务副总裁禹志坦诚相告。他说,目前制约中药材行业发展的难题是,药材采购是市场行为,质量不达标的关键在于鉴别难。

“中药材鉴别不是仅靠设备仪器,很多时候要靠感觉、凭经验。”禹志认为,目前市场上没有强制约束的条件,而企业并不会按照最严格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三七, 500克的市场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到底哪种是真,哪种是假,哪种质优,值得这个价钱很难说清楚。“标准不统一的背后是企业逐利性的本质”。

在河南平顶山红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方正眼里,目前制约中药材种养业发展的难点是农残及药效问题,这是涉及到产业根本。他坦言,当下即便是蔬菜种植业,也有八成左右的蔬菜不达标,由此,中药材的问题可想而知。

中药材种养业存在问题复杂,“药材质量不稳定,重金属、农残超标,以及盲目引种、种质混杂、肥料施用不科学、滥用农药、采收期不适宜,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王方正认为,深层次原因需要从产业链角度分析。

一方面,部分中药材供求矛盾非常突出,资源紧缺状况日益加剧。另一方面,规范化、集约化水平低,生产方式粗放,GAP工作推进艰难。整体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科技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低。现代商业模式发展滞后,流通环节掺杂使假严重,囤积居奇、恶意炒作屡屡出现,部分药材价格剧烈波动。

此外,在中药材产业链方面,缺乏有机的信息链接,供需信息沟通不畅。产业科技支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在一些领域内,科研投入不足且与生产相脱节,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有待建立健全。

中国中药公司科技研发部经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副院长王继永认为,目前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缺少商业化系统思维。

他认为,中药材应该有等级之分,药材无法直接看出好坏,若真货当假货卖,最终会劣币驱赶良币,对标准的研究迫在眉睫。中药材种植养殖存在的问题具有长期性,不能心血来潮,而要悉心规划。

“这就好比,我问汽车企业每年能产多少辆车,而企业却告诉我制造车间有多少平米”。在中药材生产一线调查时,王继永发现,询问企业种植的中药材质量达到什么规格、成本多少、产量有多少?很少得到满意答案。“我甚至问一个企业有多少棵数,管理者自己都不知道。还有些企业家甚至连明年土地是否还能承租都不确定。”王继永表示,对中药材种植养殖业来说,需要长期的投入。一年生、两年生、三年生,乃至不同地块,中药材产量质量都会存在差别。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数据。

中药材产业

需要注入现代农业思维

“中国不缺技术,不缺制度,也不缺人才,缺的是落实。”王方正快人快语。他说,现在很多媒体人和专家学者,针对中药材质量问题给出的建议,往往是行业加强管理、政府加强监督、企业培训人才、建立GSM标准体系等。“这些建议听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却落不了地”。

王方正说,奔驰、宝马汽车的质量需要监管部门去全面监督吗?不需要。如果企业产品质量和自身利益紧密地捆绑到一起,就能让企业自觉肩负起质量责任,实现自我约束。

对于如何破解上文提到的产业难题,王方正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中药材种养业要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现代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现代农业充分利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王方正认为,现代农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现代化的物质条件的应用,比如技术、设备、设施、经营模式等,另一个方面则是现代化的思维模式的应用。

王方正表示,中国的中药材种养业尚缺乏现代农业思维。若想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前提就是现代化思维模式的应用。需要去除“依赖思想”的思维模式,明确“产业竞争”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树立利益链“共生共荣”的思维模式,明辨“品牌意识”与“品牌技术”的思维模式,清楚“高新科技定位”的思维方式,并且坚定“一切不可操作的想法、办法都等于零”的思维模式。王方正说:“最终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在文化,只要文化端正了,许多问题都能解决。”

中药材种养业的未来,核心是掌控好中药材源头。禹志认为,需要三个抓手才能把握住未来中药材行业的商机。首先是抓源头,以此改变采购模式;其次是建标准,打造中药材质量体系;最后则是整合资源,构建产业联盟。

中国中药公司科技研发部经理、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药分院副院长王继永,从“商业模式构建”的角度,直面中药材种养业中存在的产品与技术难题。

他说,中国中药材种养业有很多科研成果,但是转化率不高,关键在于企业缺少从市场、渠道、经营到盈利等一系列的体系化构建过程。

王继永认为,中药材资源具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属性,不仅有独特性,还有多样性、稀缺性。可惜的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打破,如何达成“成果落地”,需要借鉴商业模式予以解析。

他说,就产品模式而言,需要制定不同的生产计划。比如黄芩,最终销售的产品是原料,还是饮片,是保健品提取物,还是成药?对于不同的产品形态,需要不同的工作流程。如果是种子种苗需要相关法规标准,是饮片需要GMP认证,如果是食品需要QS标识等等,从客户角度而言,企业需要明确用户、产品与服务。盈利模式上要“算清楚账目”。

王继永还提到,中药材种养技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科研层面,需要让老百姓感知到,“过去做的很多研究,没有翻译成让普通消费者懂得的语言,今后,科研进展应融入到品牌价值中”。

中药材产业

借鉴蔬菜种植经营、规模化生产

王方正认为,中药材种养业可以借鉴已经成熟的蔬菜种植产业链模式。在整个产业链布局中,应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产业化繁育体系,并且联合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共同发展现代中药材种养业,促进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最终,共同打造起产业联盟的“品牌”形象。

他认为,中药材种养产业,应该本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循序渐进的发展思路,创造共生共赢的新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带动整个行业,全面改进目前状况,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王方正将种植蔬菜的经验移植到中药材种养实践中。目前,该企业建立了占地10几万亩地的园区。经过前期4年时间的筹备,建立了物联网二维码农产品追溯系统、设施农业管理自动化信息系统。在生物技术方面则开始使用“组培快繁”技术、工厂化食用菌生产技术以及生物菌肥生产技术。预计今年蔬菜产量将会达到数万吨。种子种苗也已经开始培育。

一方药业则从“渠道为王”出发争取中药材种养业话语权。该公司常务副总裁禹志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在河北安国建成道地药材展示厅,汇聚了全国高品质的道地药材,如岳西的茯苓、云南保山的三七等,未来将有80余种道地药材,预计今年收益可达上亿元。“整合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商业模式,包括资本的整合、技术的整合、人才的整合”,禹志称,该企业都有所涉猎。未来 他们还将在全国其他地方开设道地药材展示厅。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亭湖区则在规模化生产方面成为中药材种养业的发展标杆。

“全国60%的杭菊产量来自我们这里”,盐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陈奇云告诉记者,2005年之前,这里产量不足2000吨,2013年则达到了7500吨。

“当地政府重视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不但组织菊农进行技术培训,还组织科研单位到一线搞科研”,陈奇云说,当地在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植物所、中国药材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技术支撑下,先后承担实施了10多项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包括“白菊花规范化种植研究”“菊花有效成份及其活性筛选的研究”“菊花功能性食品开发”“有机菊花配套技术研究”“菊花新品种选育的研究”等,目前正在研究菊花饮料,相关的菊花有效成分研究也在开展之中。遍布全国的100余家加工物流企业,将这里的菊花售卖到全球各地。

“如果不是政府带动,农民是很难种菊花的,”陈奇云告诉记者,早年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种植菊花,专门依托5000亩土地成立一家乡镇企业,“先做一个样子,帮农民树立信心”。同时,这家乡镇企业还繁育种子种苗,进行产业推广开发。几年下来,农民看到种植菊花的经济效益,纷纷主动种植,有的成立了合作社,目前菊花种植已发展到10万亩。

Tag标签:

猜你感兴趣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