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治疗疟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屠呦呦团队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那么,青蒿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中药? 青蒿,亦名草蒿,并有香蒿、臭蒿之分,既可作为菜蔬,又可入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充分肯定了青蒿治疗皮肤疮疡及阴虚、骨蒸发热的功效;晋代的葛洪在他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指出“青蒿可治寒热多种疟疾”,并列出了好几个验方,如“取新鲜青蒿一把,加适量清水,共同绞取汁液服”;其后的一些药学著作,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肯定了青蒿的治疟疾作用。 古今医家一致认为,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胃经,具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的作用,主要用于热病伤阴后的夜热早凉、五心发热、颜面潮红、盗汗等;或夏日感冒、中暑所致的发热、口渴;或疟疾引起的寒战发热;或因湿热引发的黄疸等。 青蒿的药用品种一直有两种,即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蒿。青蒿又名香蒿,茎叶多为青色;黄花蒿又名臭蒿,茎叶颜色稍异。两者均为春季二、三月生苗,可长至1-2米高,多在夏季开花前,其茎、叶色青时,割取地上部分入药,尤以叶多者为优。人们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黄花蒿所含抗疟成分较高,故《中国药典》中青蒿来源中只收录了黄花蒿一种,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仍常两种兼而有之。 青蒿在临床处方中多入汤剂用,常用量为5-10克,如用治疟疾可用至15-20克,鲜品可加倍,且以鲜品效佳,不宜久煎。外用既可用干品煎水浴洗,亦可用鲜品捣敷,或研粉调敷患处;不宜与当归、地黄同用;血虚、脾胃虚寒泄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忌用,出汗多者忌用。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剂科主任药师 刘绍贵 |